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十六计“走”为上,避开不利形势

三十六计“走”为上,避开不利形势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古人所谓的“走”,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跑”。到了近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的意思。“走”字还作为偏旁,在汉字中广泛使用,例如赴、赶、超等。古有三十六计,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这就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字源】

走,趋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左传·曹刿论战》中曾有一段描写敌军逃亡的情景:“弃甲曳兵而走。”有人不禁要问,都丢盔弃甲了,怎么还用“走”呢?应该跑才对啊。事实上,古人所谓的“走”,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跑”。所谓“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就是这个意思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走”字上半部分均像一个摆动手臂的人形,下半部分是一个脚形,整个字像一个人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在《说文解字》里,“趋”指的是快步走,而“走”的本义即是跑。到了近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的意思。现代汉语的“走”就是走路,引申义为离开、移动、变化、趋势、拜访、修路、打通等。“走”字还作为偏旁,在汉字中广泛使用,例如赴、赶、超等。

【字里乾坤】

“走”字的典故很多。古有三十六计,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这就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过,中国传统精神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历史上很少有人把这条计谋拿来津津乐道。但是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逃”这一词。俗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这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走”字对人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