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猪”也有优点,勿让常识蒙蔽真相

“猪”也有优点,勿让常识蒙蔽真相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猪,人们总是嗤之以鼻。治水时,他化为一头猪,用嘴拱土,用身开道。“猪”古时候称“豕”,早在图腾时代的部落徽号中,“豕”完全是一只实化的竖着的猪的肖像——长嘴、撅唇、吊腮、大腹、短尾、有鬃、有蹄,猪的特点无一不备。如“猪仔”原本指小猪,后被用来称那些被利用、被收买的人;“猪猡”原是一些方言中对猪的称呼,但在许多场合中也被用来骂人。猪除了好吃懒做之外,还有一些特点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

【字源】

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说起猪,人们总是嗤之以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是愚蠢和好吃懒做的“代言人”,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这样一个故事:水患是困扰古人的一个长久的问题,大禹之后,还有另一位治水的英雄——猪神张渤。治水时,他化为一头猪,用嘴拱土,用身开道。夫人每天给他送饭,都约定敲鼓为号。他听到鼓声,就化还人身。有一次,夫人忘了敲鼓,猪形的张渤被夫人看见,于是,他化成一阵清风隐去了。

“猪”古时候称“豕”,早在图腾时代的部落徽号中,“豕”完全是一只实化的竖着的猪的肖像——长嘴、撅唇、吊腮、大腹、短尾、有鬃、有蹄,猪的特点无一不备。之后一段时间的图形文字中,猪的躯体已开始轮廓化了,鬃毛也简省了。甲骨文中,“豕”的构形已完全变成线条,头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腮、眼、鬃毛全省掉。金文里,则索性把猪腹部的轮廓线删去,猪的头部只剩下嘴巴和耳朵了。到了小篆阶段,这个字更讹变得看不出半点猪的形象。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变成了现在楷书中的形式。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豕首画象其头,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形象地突出了“豕”的象形,但这个象形,发展到小篆阶段时,便已经淡了很多了。之后,“豕”被用作部首,另造了一个在“豕”旁加“者”做声符的形声字——“豬”,又把“豬”简化为“猪”,“豕”旁变为“犭”旁。

“猪”虽然从古代开始便已是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但它始终未给人类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许多由“猪”组成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猪仔”原本指小猪,后被用来称那些被利用、被收买的人;“猪猡”原是一些方言中对猪的称呼,但在许多场合中也被用来骂人。

【字里乾坤】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太多的伤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感人画面,而这些动人的瞬间并非只是由人类所创造,其中就有一头在废墟下被埋了36天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的猪,于是有人将其命名为“朱坚强”。猪除了好吃懒做之外,还有一些特点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人们面对一些自认为熟悉的人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认知误差,因而,要小心你眼中和心中的盲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