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杀鸡儆“猴”,一箭双雕

杀鸡儆“猴”,一箭双雕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起猴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机智、顽皮的孙悟空。他非常好地展示了“猴”子的特性。“猴”字,远古时候为“夒”,是个象形字。而“猴”字则是在小篆时期才产生的另一个形声字。从小篆中的“猴”字,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左边部分为一个“犬”,右边部分则是表音的“侯”。“猴”也是好动的,它总是上蹿下跳的,难怪有些人将顽皮、多动的孩子叫做“皮猴”。多动的猴子,仿佛总会让人有不知所措之感,而杀鸡儆猴无疑是一种智慧。

【字源】

猴,夒也。从犬侯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有一只非常引人注目的猴子——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可以随意幻化成其他的事物;他有火眼金睛,可以看穿所有妖魔鬼怪的伪装伎俩;他使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降伏了许多妖魔;他助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提起猴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机智、顽皮的孙悟空。他非常好地展示了“猴”子的特性。

猴子在中国历来被视为人类的近亲,其身材体态与人最接近,个头比人小一号,所以人对猴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汉语里留下了许多猴子的痕迹。《说文解字·犬部》云:“猴,夒也。从犬侯声。”“猴”字,远古时候为“夒”,是个象形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夒”的字形差异不大,像是一只正要搔首弄姿的猴子,先民用最生动的形象创造了“夒”字。到了小篆时期,“夒”字已经看不出猴子的形象了,但却还留有象形的影子,最上面的部分像是猴子的头部,中间部分像是猴子的手、足、尾。

因“夒”字实在太复杂,便出现了一个形声字“猱”,取代它。而“猴”字则是在小篆时期才产生的另一个形声字。正如许慎所说:“从犬侯声。”从小篆中的“猴”字,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左边部分为一个“犬”,右边部分则是表音的“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最终发展成了今天楷书中的样子。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是会将目光频繁地投向被认为是人类近亲的“猴”身上,“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聪明、机智的,正如孙悟空一般。在方言中,“猴”是乖巧、机灵的,人们常用一句“他是猴子托生的”来说明小孩子的机灵。“猴”也是好动的,它总是上蹿下跳的,难怪有些人将顽皮、多动的孩子叫做“皮猴”。

【字里乾坤】

多动的猴子,仿佛总会让人有不知所措之感,而杀鸡儆猴无疑是一种智慧。世界上总有一些聪明人,能干出些一箭双雕的事,杀了一只小鸡,却能把狡猾的猴子吓得屁滚尿流。这种迂回曲折的办事方法,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找到那只触犯法则的“鸡”,如何在众人面前作一场秀,达到威慑所有相关人士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