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人字的韵味

文人字的韵味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手翻开,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人的字赫然入目。文人的字之所以与书家的字不同,那就是少了书家常有的刻意为之的造作习气。我想,一支毛笔,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中国文人的精神状态。一个纯粹的中国文人,是无法疏离古老而永恒的汉字的,因为那将使文人永远浸淫于中国源渊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悄无声息地滋养并充盈着文化人的内蕴与气质。

近些年来,我常常偷一份闲情,翻阅文人们书写的墨迹。独自儿把玩欣赏,陶陶然沉醉在其中。

这些文人,不用说书写过《上阳台帖》、《丰年帖》、《生涯帖》的李白、白居易等古代文豪,既使近现代的文人,也大都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作家、诗人。他们的字,写得率性,写得随意,字里行间渗透着文人个性与人文气息。与书法家的字相比,文人的字不事雕琢,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更能将书法这一抽象的线条艺术,转换成情感的宣泄,性格的流露。

在我的书架显眼处,摆放着《近代名家书法大观》、《中国名人书法大成》、《百年文人墨迹》这些册子。随手翻开,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人的字赫然入目。他们不但是一代文学宗师,亦是风格卓然的书法大家。就字而言,鲁迅的古朴朗润,郭沫若的恣肆洒脱,茅盾的清奇隽秀,沈从文的凝重内敛,无论哪种风格,都令人感到书卷之气氤氲弥漫。

我在想,在那个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年代,身着长衫的文人们著文赋诗,乃至亲友间的鸿雁往来,甚或只有寥寥数字的一张便条,都须臾不离毛笔。不难看出,他们自幼在私塾里受到严格的写字训练,此番“童子功”为他们日后握管书写打下了扎实基础。

即便今天的文人们,缘于几十年的写作生涯,始终未曾疏离对文字的摩挲。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人他们大都学识渊博,有着日积月累的文化涵养,有着点墨成金的豁达胸襟。他们一旦将钢笔换成毛笔,方格稿纸换成柔软的宣纸,亦不觉陌生。作家贾平凹的书法在文坛声誉鹊起,求者如云。他坦言:我从没有临习过碑帖。著名学者陈玉堂亦是人字俱老。他曾对我说过,他也没有练过字,只是读读字帖而已。这使我省悟到,文人字的趣味,不囿于将法度严谨的“永字八法”写得中规中矩,不为书而书,缘情而作,不经意间反而写出了一种神韵,一种气脉。文人的字之所以与书家的字不同,那就是少了书家常有的刻意为之的造作习气。他们除了平时写作笔不离手,除了闲暇时看碑读帖,不可或缺的是对汉字的悟性。文人本是性情中人,他们的写作乃是言为心声,他们的写字,更是心迹的外延,充盈着自然而然的书卷气。

因为喜欢文人书法,我常在古玩市场及旧书肆前驻足流连。那次到古玩市场已近傍晚,摊主们陆陆续续拾掇着,准备走人。我一眼瞥见有只旧镜框,框内有一书法小幅,分两行竖写:“时间顺流而下 生活逆水行舟。”一看落款,哟,是艾青的字。我心头窃喜,却不露声色。摊主见我有意,便说,这是诗人。我故作轻描淡写地说:诗人又不是书法家,有啥稀奇?瞅准摊主急于回家的心理,我耐心地与之打“蘑菇战”,终以低廉的“收摊价”买下了这幅字。

几年来,我先后淘得艾青、李准等人的书法条幅。罗洪、辛笛、丁景唐、屠岸、金性尧、蔡其矫、李济生、吴钧陶等文化老人,知我酷爱文人书法,亦热忱赠我墨宝,其情可感,我当视作前辈对一个文学后生的奖掖。更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九五高龄的老诗人任钧先生,在临逝前的一个月,与我促膝交谈,并挥毫蘸墨,为我写下了一生中的绝笔之作。

现在,电脑为我们的日常写作提供了便捷。但我仍习惯用笔写作。电脑只是我誊写、修改和传输文稿的辅助性工具。对于物质的现代化,我并未到拒之千里的迂腐地步。只是我觉得,惟有在方格纸上写字,才能产生泉涌般灵感。我尝试过,远离方格纸而直接用电脑敲字写作,其结果只能是枯坐于电脑前,眼前一片茫然。当然,不否认,已有不少作家甚至高龄作家经过换笔,用电脑写作亦得心应手。更多的年轻写作者,电脑写作玩得滚瓜烂熟。可以想象,多少年之后,纸上写作便成了一道奢侈而难得一见的风景。有媒体说,现在电脑普及了,学生的字都写不好了。中华优秀文化该如何得以传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再者,现在出版的书籍,封面设计与题签,都少了典雅之气。文化老人范用说:原版《西谛书话》是我请叶圣老题写的书名,丛书再版本全是电脑打印书名。电脑这玩意了不起,但也使人恐惧,汉字都成划一字体了。

我除了坚持在纸上写作,还坚持临池。我无意做书家,在浮躁的尘世,一管毛笔,却是我养静怡性的法宝。我对友人戏说:习字与淘书,成了我经常的功课。我还常常去周虎臣笔庄、曹素功墨苑挑挑选选,买回我喜欢的笔纸砚墨。甚至回复文朋诗友的信函,也以小楷书之,权当练字而已。好在文友们大度为怀,并不讥嫌,反而给了不少鼓励。

不久前,我参观了左联纪念馆举办的“上海作家书法展”,虽然是规模不大的小型展,仍吸引了不少观者。那书体迥异,风格凸显的作品,令我一饱眼福。上海文人中有那么多的书法高手,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也。

物以稀为贵。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民国时期走出来的旧文人大多已届高龄,有的乘鹤仙去,其用毛笔书写的条幅、手札、书信等,已成为弥足珍贵的收藏品。在历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均成为买家争相追逐的对象,名头大的,价位自然不低。一张小小的冰心书写的尺幅,要卖到几千元,还奇货可居呢。

我想,一支毛笔,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中国文人的精神状态。一个纯粹的中国文人,是无法疏离古老而永恒的汉字的,因为那将使文人永远浸淫于中国源渊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悄无声息地滋养并充盈着文化人的内蕴与气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