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结百年旧书行业

总结百年旧书行业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悠久的华夏古旧书业就是其中之一。文革书厄,使我国古旧书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使文化知识传播出现严重倒退,对此书中作出了准确、充分的估价。而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行业,强调其文化传播中介的功能等等。同时也为百年来,尤其是抗战以来为古旧书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文人学者,建立了一份可以传之永远的文化档案。

吴永贵 黄镇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闪亮登场,犹如启动了一个百变的万花筒,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行业工艺、风俗习惯失去了往日蓬勃的生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传统悠久的华夏古旧书业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古旧书业是我国明末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要的传统文化产业之一,她与历代文化人结缘,数百年间创造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辉煌业绩。当代文化人士面对古旧书业日见萎缩的窘境,无不忧心忡忡,不甘她的单独离场,谋划着令其重返文化学术台面的方略。徐雁教授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心承20多年的爱书情结,经历三年半的搜访苦思,精心结撰成我国第一部全面展示中国旧书业百年风云的专著——《中国旧书业百年》,听说又在精心写作其续编《旧书文化笔丛》。

就《中国旧书业百年》来说,全书史论结合,文情并茂,洋洋百万之言,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描画中国旧书业百年盛衰的轨迹,深入剖析盛衰表象下的社会动因,切实探讨保护振兴旧书业的思路对策。全书九篇,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可归纳为三个单元:

(1)包括第一、第二篇,以燕京、江南为代表,分别选取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中国书店、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上海、上海图书公司等作为坐标,构成南北历史长廊。作者如数家珍,将其中的名肆名家、史事史迹、典籍典故等,一一拈出,组成一幅高像素的历史长卷,充分展示出中国旧书业百年的壮丽风情。

(2)包括第三至第八篇。作者将百年时空切分为近现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段,着重分析旧书业百年的生存状态。前者以叙述近现代书厄为基础,重点反映现代,尤其是抗战中旧书业与学者联手,奋起抢救和保护古旧书刊的壮举。后者从建国后古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叙至改革开放后种种拨乱反正的措施,其中对文革书厄,作者痛心走笔,通过当事人的叙述,真实地再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沉痛历史。文革书厄,使我国古旧书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使文化知识传播出现严重倒退,对此书中作出了准确、充分的估价。

(3)包括“弁言”九章和第九篇“振兴当代古旧书业”。这部分虽然篇幅只占全书的20%左右,却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我国旧书业生存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如分析旧书业的三个经营特点,提出关于国营古旧书业发展的三个深层次问题,以及扶持私营旧书业,古旧书拍卖和收藏,网络经营等,作者的分析和阐述都极有见地,充满理论思辨色彩。

《中国旧书业百年》的出版,是中国图书文化传播史研究的重要收获。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徐雁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建构,为华夏古旧书业这一过去并不起眼,但在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行业,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其百年风雨历程,为中国旧书业史的学科构建奠定了学理的基础。

作为长期关注研究古旧书业问题的学者,徐雁对古旧书业的本质特点有着准确的把握,他强调古旧书业“原是中华文化传统生态圈里未尝缺失过的重要构件”,但又只是一种应社会读书人口中很少一部分成员的特需而产生的特种行业,因而是一种永远不能缺失的“夕阳产业”。这样的学术表述,为古旧书业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历史地位。作者在书中准确地界定了古旧书、古旧书业的概念,指出以中国古籍的加工整理为核心衍生出来的,诸如分类、目录、版本、句读、工具、校勘、考据和传注等学问是离不开古旧书这一历史文献基础的,强调其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而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行业,强调其文化传播中介的功能等等。这些为旧书业的研究界定了严格的学科内涵。

同时,全书对古旧书业百年中为保存传播文化典籍所作贡献的出色总结和叙述,必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同步引起海内外学者对华夏古旧书业作为文化传播重要中介的学术关注和研究兴趣,从而为文化传播研究开出新的领域。

其次,作者采用文献学方法,缀集了百年来参与古旧书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书业活动和相关著述。所以,书中每一叙述或论断,作者总能恰当地征引当事人的文字和相关文献记载。经初步统计,书中页注多达1500余条,这充分说明作者至少引用了千余种(篇)文献,而搜集阅读的范围肯定更广,其爬梳文献资料的艰辛,考察旧书业态的专勤,于中可见一斑。这么繁富的引证,在学术著作中是十分罕见的。文献的作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爱书、藏书、海书,对旧书业有情、有感、有话要说的文化学者。作者请出这么多有影响的当事人,征引他们在相同或不同时空中发表的言论,正有力地保证并突出了这部专著的学术本色和史学品格。同时也为百年来,尤其是抗战以来为古旧书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文人学者,建立了一份可以传之永远的文化档案。如书中谈到启功先生晚年回忆年轻时于北京富有书文化修养的古旧书业主交往的至情文字,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在北京仙逝,这段文字的纪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全书充满对古旧书业崇敬、回护的感情,所以具有巨大的学术感染力。诸如关于抗战时期古旧书业奋起抢救民族古籍,在文化战线上开展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文化大革命”中,那些深知古书文化价值的文人学者“自觉焚书”的行为,都令读者回味无穷,思索不止。因为古旧书和那古旧书业,原本就是一曲回旋在作者心中永难消逝的生命旋律,也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这样一部能让每一位有过在旧书店淘书经历的读者禁不住重温往日得书的惊喜之情,每一位曾在古旧书业服务的工作者油然浮现当年的奋斗场景,每一位知识分子切实考虑怎样为这“夕阳产业”的薪火永续作点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以其眼花缭乱的动感色彩,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年轻人的心志,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据资深出版家巢峰在《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滞胀现象》(《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中提供的数据,自1985年我国人均购书6.3册,创历史新高以来,这个数字逐年下降,2003年为5.3册。这种因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而产生的图书消费趋势,将给旧书业的发展远景带来更多的未知数。而社会上有大量尚具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旧书遭忽视,被丢弃回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和能源。这不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亟待旧书业去有效地组织利用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旧书业百年》已经理性地、辨证地提出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但尚未也不可能完全加以解决。然而她的成功出版,将引导全社会积极地思考,人人为旧书业的振兴共同建言献策。这应该是作者的心愿,也正是这部著作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所在。

宏观上看,自清末学者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开始,很多学者的著作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中国古旧书业的情况,因其切入角度不同,研究视野各异,参考价值的高下难以确定。但可以断言的是,今后中外学者要了解研究中国古旧书业的历史,乃至中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这部《中国旧书业百年》都必然是最重要的参考论著之一。因此,我们热切期待着徐雁教授在即将杀青的新著《旧书文化笔丛》中的种种新的探索。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