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宗朝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理宗朝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有与临安政权一决雌雄的架势,在湖州百姓中造成一片轰动。史弥远谎称济王有病,令门客秦天锡召医生赴湖州给他看病。与此同时,心狠手辣的史弥远还派人杀死了济王的儿子,以斩草除根。济王遇害,解除了对理宗皇位的威胁,理宗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对史弥远来说,则是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因此,借理宗虚应故事,下诏求直言的机会,朝廷中一些以理学正统自居的官员和耿直的士大夫,纷纷起来为济王鸣冤,揭露史弥远等人的罪行。

一、“霅川之变”和济王遇害

赵竑虽被废为济王,但仍然住在京城,史弥远“以其有逼近之嫌”,借口赐第湖州(今属浙江),当年八月下旬就将他撵出临安府。

史弥远一手策划的废立阴谋,在朝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愤慨,只是官员们慑于史弥远的淫威,加之理宗在上,投鼠忌器,一时竟不能置一词。但一般百姓本来就对史弥远集团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非常不满,他的擅行废立,更加激起了人们的义愤,于是在湖州爆发了部分群众起兵为济王夺回皇位的事变,这就是所谓“湖州之变”。因为湖州城南有霅川,故宋人多称其为“霅川之变”。

宝庆元年正月初九日,湖州含山太学生潘壬、潘丙兄弟与从兄潘甫首先发难,他们组织了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数十人,各以红色半袖为号,乘夜进入湖州城,到济王府寻王,声言要拥戴济王为帝。济王闻变,慌忙改换敝衣,藏匿到水洞中,最后还是被找了出来。潘丙等人把济王拥到东岳庙,取龙椅置厅堂,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济王哭喊着不肯称帝,潘丙等用刀相胁迫,济王只得答应,但要大家“勿伤太后、官家”[1],得到承诺后,他才登上龙椅接受大家朝拜。

于是,潘氏兄弟打开军资库,拿出金帛、楮券犒军,并命知湖州谢周卿率所有官员立班入贺。在事变前夕,潘丙为寻求忠义军的支持,已派潘甫到楚州联络李全,将密谋立济王的事相告,并准备“挟王渡江北推立”[2]。李全正想挑起南宋内部的混乱,以便浑水摸鱼,所以口头上表示全力支持,并约好进兵日期,实际上却坐观成败。潘丙信以为真,事发当晚就将李全的榜文悬挂于城门,榜文历举史弥远废立等罪行,声称:“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大有与临安政权一决雌雄的架势,在湖州百姓中造成一片轰动。

到天明,李全之兵不至,济王看到拥立他的军队并非山东忠义军,而是少数太湖渔民和巡尉兵卒,知道事情不会成功,当即派人到临安告变。史弥远闻变,急忙命殿前司将领彭任率禁军前往镇压,待彭任赶到湖州时,济王已亲率州兵平定了事变,潘氏兄弟先后遭捕杀。

经过这场“霅川之变”,惊魂甫定的史弥远对济王更加害怕,决心将他除去以绝后患。史弥远谎称济王有病,令门客秦天锡召医生赴湖州给他看病。秦天锡到了湖州,假传圣旨,迫使济王自杀于州治,后来有人见其“口鼻皆流血,沾渍衣裳”[3],系中毒而死无疑。与此同时,心狠手辣的史弥远还派人杀死了济王的儿子,以斩草除根。史弥远对于已经死去的济王赵竑也不肯放过,他指使右正言李知孝上奏:“乞速正济王叛逆之罪,追夺王爵。”理宗自知理亏,一时拿不定主意,出知孝奏议“与大臣商榷”[4]。后来理宗按照史弥远的旨意,还是下诏将赵竑追夺王爵,降巴陵县公,并改湖州为安吉州。

至此,理宗和史弥远开始论功行赏。杨谷和杨石并进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又分别封为永宁郡王和魏郡王。杨太后因为自幼入宫中为宫女,对其亲属几乎一无所知,所以除了认杨次山为兄弟,对其一家不断加官晋爵以外,其他几无可以恩荫之人,这与光宗李皇后滥封外戚有所不同。郑清之升任兵部侍郎兼史官,果然受到重用。考取进士不到二年的余天锡,则由监慈利县税籍田令超迁授起居舍人,宝庆四年(1228),又以户部侍郎知临安府,此后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济王遇害,解除了对理宗皇位的威胁,理宗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对史弥远来说,则是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理宗虽然不像宁宗那样不慧,但他是依靠史弥远的一手扶植,才从一个村童爬上了皇帝宝座,如果言“定策功”,史弥远的“定策功”当然最大。史弥远还利用理宗年轻好色的特点,不断将漂亮女子送进宫内,供理宗淫乐,以显示其“忠心”[5]。这一切都博得了理宗对他的极大信任和好感。宝庆元年,理宗拜史弥远为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以为酬谢。可是史弥远“六辞不拜,因乞解机政,归田里,亟出关”。理宗看到史弥远辞官的态度十分坚决,才不得不“从之”[6]。宝庆三年九月,史弥远拜少师,进封鲁国公,依然为右丞相。直到绍定六年(1233)十月,史弥远在临死前一天,才被理宗进封为左丞相,达到作为人臣的顶点,不过此时的史弥远已经不知人事,因而谈不上辞让的问题。

史弥远擅权而“不爱官爵”,与秦桧、韩侂胄确实有很大不同,这既给他在朝廷里带来了好名声,也更加获得理宗和杨太后的信任。但是他对丞相权力始终紧抓不放,不允许有人染指,所以一直独相到去世前夕,这一点却与秦桧有相似之处。

可能接受了韩侂胄擅权的教训,也可能与杨皇后这门来历不明的亲戚心存不安,所以作为外戚的杨次山父子,颇有自知之明,处事一直比较低调。杨石以为,自仁宗朝以来,虽不时有母后垂帘,但当时皇帝“或尚在幼冲,或素由抚育,军国重事有所未谙,则母后临朝,宜也”。现在理宗已是一个青年人,健康状况也不错,已无母后垂帘听政的必要,若不早日复政,“得无基小人离间之嫌乎”[7]?宝庆元年四月,杨太后接受杨石建议,“手书多病,自今免垂帘听政”[8]。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朝廷的实际权力依然操纵在杨太后和史弥远手中,理宗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二、史弥远擅权的继续

尽管史弥远权势显赫,气焰逼人,但是南宋是一个讲究封建伦理纲常的社会,又是一个给士大夫以一定发言权的社会,士大夫只要言之成“理”,无论是抨击时政,或是申张大义,尚不至于造成杀身之祸。因此,借理宗虚应故事,下诏求直言的机会,朝廷中一些以理学正统自居的官员和耿直的士大夫,纷纷起来为济王鸣冤,揭露史弥远等人的罪行。

已经升任礼部侍郎的真德秀入见理宗时说:“我朝立国,先正名分,陛下不幸处人伦之变,流闻四方,所损非浅。霅川之变,非济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讨捕之谋,情状本末,灼然可考。愿讨论雍熙追封秦王舍罪恤孤故事,济王未有子息,亦惟陛下兴灭继绝。”[9]户部郎官张忠恕不仅上书反对杨太后垂帘听政,而且认为所以出现“霅川之变”,是由于济王“不留京师,徙之外郡,不择牧守,混之民居”之故,他要求理宗“亟下哀诏,痛自引咎,优崇恤典,选立嗣子”,这样才能“庶几无憾”[10]。起居郎魏了翁、考功员外郎洪咨夔、大理评事胡梦昱等人也相继为济王鸣不平。胡梦昱还直接给史弥远写信,正告他:“公论在,天下未有久而不明,冤抑在,天下未有久而不伸。此论不早明,他日必有反复。此抑不早伸,他日必有厉阶。”[11]

四川隆州井研人邓若水,史称他是一个“博通经史,为文章有气骨”之人。当吴曦叛变时,州县无人敢起来抗争,还是布衣的邓若水,准备起兵杀县令。他对其仆曰:“我明日谒知县,汝密怀刃以从,顾汝即杀之。”仆假装许诺。到知县那里,邓若水虽三顾示意,仆人却不敢动手。邓若水回家后,责其仆背盟,仆曰:“平人尚不可杀,况知县乎?此何等事,而使我为之。”于是邓若水仗剑徒步往武兴,欲亲手杀吴曦。行至中途,闻吴曦已死,乃还。“人皆笑其狂,而壮其志”。嘉定十三年,邓若水考取进士,时史弥远已当国久,邓若水在殿试对策中“极论其奸,请罢之,更命贤相,否则必为宗社忧”。考官将他置之末甲,可是策语已传播出去,“都士争诵之”,史弥远虽甚为恼怒,但因为邓若水抨击的是丞相而不是皇帝,因而对他亦无可奈何。理宗即位后,邓若水在《应诏上封事》中,不仅对史弥远也对理宗进行了更加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说:

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废黜不闻于先帝,过失不闻于天下。史弥远不利济王之立,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济王竟不幸于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夺乎?

为此,邓若水为理宗提出了三种处置方法:上策是要理宗学习西周早年的泰伯、殷商末年的伯夷、春秋吴国的季子等人的高风亮节,将帝位让给近属,“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次策是夺回被史弥远等人窃取的权力,实行亲政,“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再次策是诛杀史弥远及其党羽,“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12]。对于这样一封措辞极端尖锐且又无可指责的《封事》,四川制置司虽然不敢附驿奏闻,但内容已在士大夫中间传播,后来,当邓若水按条格改官时,史弥远便一笔抹掉了他的名字。

面对群臣的抗议浪潮,史弥远惯用的伎俩是操纵台谏,采取高压措施,以钳制反对者之口。他起用趋炎附势的梁成大、李知孝、莫泽、盛章、朱端常等人为台谏官,然后按照他的意志,以“主济王赠典”、“首倡异论”、“欺世盗名,朋邪谤国”、“党附叛逆”等罪名对持异议者进行弹劾。结果,真德秀、张忠恕、魏了翁、洪咨夔等人或被逐出朝廷,或落职罢祠,或贬官罢新任,胡梦昱则被削籍流象州(今属广西),后来就死在那里。宝庆二年(1226)二月,监察御史梁成大再劾真德秀,言其“有大恶五:其奏济王事,乞追封以盖逆状,趋立嗣以召祸端,改节圣语,谤讪朝廷,无将之心,与魏了翁同罪。了翁已从窜削,德秀仅褫职罢祠,欲乞一等施行”。于是下诏:真德秀再“削秩二等”。[13]

史弥远还袭秦桧故伎,大兴文字狱以迫害反对者。时临安人陈起在睦亲坊开书铺卖书,本人能诗,“凡江湖诗人皆与之善”,陈起就将他们的诗篇汇集刊印,取名《江湖集》。因为所收诗中有刘潜夫诗云:“不是朱三能跋扈,只缘郑五欠经纶。”又云:“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敖陶孙诗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曾景建诗云:“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都被认为寓有“哀济邸而诮弥远”之意。结果书板被毁,同时获罪者有六人,后陈起坐罪流配,敖、刘等五人因郑清之的说情而免逮大理寺治罪,“于是诏禁士大夫作诗”[14]。二年后,史弥远病死,这次诗禁才得以解除。

史弥远采用高压手段,再一次将反对他的浪潮压制了下去。

在这以后,史弥远的心腹党羽更是遍布朝廷内外,最受他重用的有所谓“三凶”和“四木”。“三凶”是指长期担任台谏官的梁成大、李知孝、莫泽三人,其中又以梁成大的声名最为狼藉,史言其“天资暴狠,心术崄巇,凡可贼忠害良者,率多攘臂为之。四方赂遗,列置堂庑,宾至则导之使观,欲其效尤也”[15];李知孝是绍兴年间参知政事李光之孙,此人就没有乃祖的气节,他受史弥远指纵,不仅弹劾真德秀、魏了翁、张忠恕等人不遗余力,而且也是一个“侵欲敛积,不知纪极”[16]的贪官。莫泽为谏官时,也是史弥远打击政敌的一个重要帮凶。“四木”是指参知政事薛极、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胡榘、四川制置使聂子述和刑部尚书兼知平江府赵汝述四人,他们都以阿谀奉承史弥远为能事,被认为是“最用事者”[17]。此外,如出任参知政事的宣缯、郑清之以及两淮、荆襄、四川地区的大部分安抚使和制置使,也是史弥远一手提拔的亲信。

与史弥远同时代人魏了翁以为,史弥远“其上无人主,旁无同列,下无百官、士民”,其擅权程度之深,为秦桧、韩侂胄等人“所不敢,亦已甚矣”[18]。除了他杀害韩侂胄和赵竑,擅自废立以外,还有两件事情似乎也可作为旁证:一件是绍定三年(1230)三月临安府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焚烧民居一万余家,官府无数,“虽太庙也不能免”,可是史弥远相府却因有兵士全力扑救而得以独存。当时有人做诗讽刺道:“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宗神灵飞上天,可怜九庙成焦土。”[19]另一件事表现在对武学生华岳的处置上。前面提到,韩侂胄当政时,华岳公开上书反对韩侂胄发动北伐战争,实际上除此以外,他对韩侂胄及其亲信的擅权和腐败,也揭露得淋漓尽致,如言韩侂胄“以后族之亲,位居极品,专执权柄,公取贿赂,畜养无籍吏仆,委以腹心,卖名器,私爵赏,睥睨神器,窥觇宗社,日益炎炎,不敢响尔”云云,不仅言语尖刻,而且有些是莫须有的罪名,韩侂胄对此虽然大为恼怒,但最后也不过将他投入建宁牢狱了事。韩侂胄死后,华岳放还,再入学登第,成为殿前司属官,但他同样不满史弥远的擅权,想将他赶出朝廷。事情败露后,史弥远不顾宁宗亲自为华岳求情,竟将他“杖死东市”[20]。虽然“太祖有约”,“誓不杀大臣”,但华岳是一名小官,并非大臣;虽然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但华岳是一名武臣而不是士大夫,宋代又严禁武人干政。因而史弥远杀华岳,似乎并没有违反“祖宗之法”,但他凶残和无所顾忌的程度,与韩侂胄、秦桧相比,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史弥远擅权期间,南宋既不能从气息奄奄的金朝手中夺回一寸土地,也不能充分依靠忠义军以防守两淮,一切都是苟延残喘,得过且过。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却使国家财政再次达到十分困难的地步。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史弥远以滥发纸币的办法,加紧对百姓进行掠夺。南宋楮币始行于绍兴元年(1131),但高宗一朝发行的包括关子、公据在内的各类楮币,尚不足二百万缗。从孝宗朝起,为解决军需困难,才开始大规模印造楮币。据统计,孝宗时全国共发行会子二千万缗,是绍兴年间的十倍。开禧兵兴,增至一亿四千万缗。到绍定年间更猛增至二亿九千万缗[21],若加上伪造之数,数额更加巨大。由于大幅度折阅旧会子,实际上是对广大人民进行赤裸裸的掠夺,楮贱物贵,剥削加重,使理宗一朝的民变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嘉熙四年(1240)有大臣上书说:“凡今日之内忧外患,皆权相三十年酝成之,如养护痈疽,待时而决耳。”[22]

绍定年间(1228—1233),史弥远由于病情日益恶化,不得不深居简出,长期卧床。尽管这样,因为他的“威势已成,遂至决事于房闼,操权于床笫,人莫知其存亡”[23]。史弥远像历史上的所有独裁者一样,直到临死之前,仍然死死抓住政权不放。

对于史弥远的擅权,当时士大夫们的评价各异:一种以为是正常现象,正是体现了“权在宰相,而天子垂拱仰成焉”[24]这种三王五帝时期的政治局面。从反对声浪之少来看,持这种观点者恐怕不在少数;另一种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如绍定三年(1230),通判镇江府蒋重珍上疏指出:“今临御八年,未闻有所作为。进退人才,兴废政事,天下皆曰此丞相意……为人之主,而自朝廷达于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25]应该说,在宋代的政治体制下,宰相如果才能卓著,又能秉公行政,在皇帝暗弱的情况下,由他长期擅权,并非是一件坏事。反之,如果宰相考虑的只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只知苟且偷安,而不顾国计民生,他势必会结党营私,压制不同意见,即使本人不贪不滥,也会对政治造成重大损害。史弥远的擅权,当属后面的一种情况。

史弥远擅权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皆远远超过了秦桧,可是在元人所撰《宋史·史弥远传》中,全部内容只有二千一百余字,还不足秦桧本传的五分之一,特别是嘉定元年以后的十七年间,除了有关史弥远官职的除授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记载。宋代士大夫喜撰私史,对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的记载很多,但对史弥远的记载却很少。这些看起来都使人觉得有点奇怪。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还是能够找出其中原因:其一,南宋中后期的史臣和史学家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学家,他们看人论事既有严重的门户之见,又十分注重道德层面:若从杀死韩侂胄,恢复对理学官员的任用,为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及其追随者平反、泄愤来看,史弥远无疑是理学的功臣,必需大加表彰。但是,若从矫诏立理宗,无辜杀害济王赵竑来看,他又是不折不扣的名教罪人,必需对其大张挞伐。面对评价像史弥远这样的人物,理学史臣不可能不发生困惑而难以下笔。其二,从南宋在史弥远统治下,政治腐败加深,国势衰落日甚,小人用事,后来又排挤和打击理学官员来看,他的罪行显然十分严重。但是,史弥远本人及其家族并没有像秦桧那样贪污、腐化,也没有为子弟、姻亲谋私利,却又值得肯定。考之宋代有关史籍,人们看不到史弥远本人有任何贪浊的记载,在他擅权的数十年间,官职除授不私所亲更是其突出的优点。如宗室赵善湘履官颇有政绩,一子又为史弥远婿,故“日夜望执政”,史弥远以为:“天族于国有嫌,高宗有诏止许任从官……某与善湘姻家,则又岂敢。”周铸是他的密友,史弥茂是他的兄长,周篆是他的外甥,都是史弥远心腹之人,人们以为此三人必可获得显官,“然铸老于布衣,弥茂以执政恩入流,周篆以捧香恩补官,俱止训武郎而已”[26]。史弥远之子宅之、宇之,都没有考取进士,在他病危之前,竟无一人出仕显宦。即使小如皇帝所赐之玉带,限于资格,亦不轻易让人佩带。总之,与秦桧、韩侂胄等南宋其他权臣相比,人以为史弥远虽“专持国柄,然爱惜名器,不妄与人,亦其所长”[27]。史弥远的这些表现,也使理学史臣很难对他作出切实的评价。其三,南宋史臣在为史弥远撰写国史列传时,正是郑清之长期当国之际,郑清之要为史弥远隐恶扬善,理学史臣就不可能对他作更多的揭露。其四,也是最主要的,即在史弥远死后,理宗仍然是他最有力的保护伞,这使一般士大夫在揭露史弥远罪行时,投鼠忌器,产生顾虑。

三、理宗亲政与“端平更化”

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杨太后去世。六年十月中旬,史弥远病重,到二十四日也随之病死。至此,二十九岁的理宗才得以“亲揽朝纲,赫然独断”,结束了他即位以来“渊默十年无为”[28]的历史。

史弥远之死,使理宗失去了一个大恩人,所以当史弥远病重之时,理宗就下诏进封他为太师、左相、鲁国公。十六日病危解政,再授保宁、昭信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会稽郡王。史弥远死后,理宗又赠他为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把本应归还朝廷的宰相赐第,仍赐史家,改作家庙。理宗对史弥远的厚赏,不仅是对他“有定策大功,勤劳王室”[29]的报答,也是理宗以不合法的手段“入继大统”的一种自我肯定。更有甚者,理宗还专门下了一道“保全故相史弥远”的御笔手诏,不仅史弥远以前的罪行一律不准追究,就是对其儿子史宅之等人,也要臣僚“毋复据挠,务存大体”[30]。也就是说,论事之臣,凡涉及三十年来史弥远及其家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允许有所论奏。这个手诏,看似理宗在保全史弥远,其实是为了“保全”自己。因为理宗知道,廷臣一旦起来清算史弥远的罪行,“挖出萝卜带出泥”,将会涉及到自己不合法的继承皇位和杀害济王等一系列问题,会使理宗感到难堪和不可收拾。

在除史弥远为左丞相的同时,理宗以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为右相兼枢密使,次日,又以薛极为枢密使,乔行简和陈贵谊并为参知政事,组成了以史弥远亲信为主的中枢集团。对其子弟也大加封赏。

理宗从小生活在民间,耳闻目睹百姓的种种疾苦,在他亲政之初,较少腐朽性,也想有所作为,以革去积弊,一新政治。同时,由于史弥远擅权时期排斥异己,特别是与理学官员的严重对立,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纷争,也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为此,他也有必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内部矛盾。于是改翌年为端平元年(1234),开始采取一些有别于史弥远擅权时代的政治措施,以使各股政治势力趋向平衡,史称“端平更化”。

“端平更化”的核心,是在依靠以郑清之为首的拥戴派的同时,斥逐史弥远的某些劣迹累累的亲信,起用曾经遭到史弥远排斥和打击的一些有声望的官员和理学名臣,无论以前他们在济王事件中采取何种态度,一律不予追究,以示“端平”,以平息反对派的不满。于是,理宗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李、徐侨、赵汝谈、尤焴、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範、徐清叟、李韶等一些有声望的官员,“大者相继为宰辅”,洪咨夔、王遂都由理宗亲自任命为监察御史,一改史弥远党羽操纵台谏的局面,时人号为“小元祐”。[31]

在被召的一些官员中,惟有崔与之虽然先后以参知政事、右丞相召,但皆以老病辞而不至。理宗深知崔与之的道德和才能,乃访以政事,何者当行,何者当罢?崔与之告诉理宗:“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忠实而有才者,上也;才虽不高,而忠实有守者,次也。用人之道,无越于次。”又谓:“(帝王)大抵独断,当以兼听为先;傥不兼听而断,其势必至于偏听,实为乱阶,威令虽行于上,而权柄潜移于下矣。”[32]崔与之根据史弥远擅权所造成的弊政,提出理宗要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和不可偏听权臣一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这对理宗前期的施政具有一定影响。

端平元年正月初一日,理宗下诏“求直言”,群臣纷纷入对。一天,徐侨以太常少卿应召,理宗见他衣帽褴褛,动情地说:“卿可谓清贫。”徐侨说:“臣不贫,陛下乃贫耳。”理宗反问他:“朕何为贫?”徐侨回答道:“陛下国本未建,疆宇日蹙;权幸用事,将帅非才;旱蝗相仍,盗贼并起;经用无艺,帑藏空虚;民困于横敛,军怨于掊克;群臣养交而天子孤立,国势阽危而陛下不悟。臣不贫,陛下乃贫耳。”他认为执政大臣无能为力,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世有扁鹊,将望见而却走矣”。徐侨的一席话,说得理宗“为之感动改容,咨嗟太息”。次日,理宗下手诏罢“边帅之尤无状者”,警告群臣要“以朋党为之戒”,命“有司裁节中外浮费”[33]。又赐徐侨以大量金帛,但徐侨拒绝接受。

与此同时,洪咨夔、王遂等人不断上章弹劾“三凶”、“四木”和史弥远的其他党羽。当年六月,“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被流放,“尽追爵秩”。“四木”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亦或死或遭贬逐。沿江制置大使赵善湘、以资政殿学士主持宫观的袁韶、出任京湖制置使十余年的陈赅、弃沔州遁归的四川制置使郑损,也以“谄附弥远,险忮倾危”、“纳赂弥远,怙势肆奸”[34]等罪名被罢废。惟有对史弥远,理宗不仅不允许群臣言及其过失,还赐碑额“公忠翊运,定策元勋”[35]八字予以表彰,对参与拥立的郑清之、余天锡也继续信任有加。

在群臣的一再奏请之下,理宗下诏恢复了济王的官爵,重新安葬,以时祭祀。早已在绍兴府削发为尼的济王妻吴氏,亦特赐法号,命绍兴府每月供给衣资缗钱。但不同意部分官员提出要给济王立嗣的请求。本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和完全应该的事,所以遭到拒绝,这与理宗本身没有子嗣有关,如果为赵竑立了后嗣,万一理宗一朝撒手人寰,朝廷大臣很可能会拥立赵竑后嗣继位,这是他绝对不愿见到的。

十月,理宗任真德秀为户部尚书。真德秀是一位身负重望的理学大师,他“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其议论听起来很有政见,而且人也长得端庄,史称他“长身广额,容貌如玉”,故人们“无不以公辅期之”。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真德秀入见理宗时,除了进呈他的《大学衍义》,以及讲述了一番十年前早已说过的“祈天永命之说”[36]以外,对如何挽救危机四伏的南宋社会,“略无一语及之”。真德秀与时相郑清之的关系颇好,故千方百计为郑清之后来的端平开边辩护,认为此次入洛之师的失败,是因为“府库不足,犒赏事不可行”之故,他受到人们的指责,是“和、扁代庸医受责”[37],颇是冤枉。端平二年三月,真德秀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一个多月后,因病改除他官,不久就去世。

同时被召的魏了翁,进为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他在入对时,首言“明君子小臣之辨”,次论“故相十失犹存”,再及“修身、齐家”等事,其他有“和议不可信,北军不可保,军实财用不可恃”等等,共十余事。魏了翁还朝半年间,前后向理宗上了二十余道奏疏,但这些奏疏中提出的建议,不是太迂阔,理宗不喜听,就是影响到当权者的利益,无法贯彻。反对者“相与合谋排摈”,说近臣中只有魏了翁“知兵体国”,理宗信以为真,于端平二年十一月任命他为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又赐便宜诏书如张浚故事”[38],大有任用恨晚之感。但军事并非魏了翁所长,他自己也承认“军旅之事未学,矧是危难而受任”。经过他的多次奏请,两个月后,理宗才将他从江州(江西九江)行府召回。接着,理宗要他以军事参赞的身份跟随丞相往前线督视军马,结果魏了翁以此项任命“历代所无之故事”[39]为由再次拒绝接受。理宗无法,最后只能让他出知地方。嘉熙元年(1337)三月,魏了翁去世。

洪咨夔也受到理宗重用,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汲汲于别“君子、小人之分”,具有浓厚的宗派观念,关心的是为济王平反、立嗣等不急之务,对如何革新政治并不感兴趣,加上他长期患病,所以对挽救危机也不可能有所建树,他早于魏了翁九个月去世。

端平年间(1234—1236),理宗本想让有理学名臣之称的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等人一展抱负,以改良政治,增强国力。但数年间,在外是端平入洛之师的失败,在内是社会矛盾的加深,“更化”的效果并不好。当时就有官员指出:“近士大夫专以议论相尚,未尝真见利害之实。故自更化以来,美意虽多,实政未究。”[40]理宗也以为:“端平更化之初,贤者布在朝廷,不曾做得一事。众弊,愈不可为。”[41]理宗对此叹息道:“虚论诚无益于国。”[42]由此可以看出,自朱熹以来,许多理学家尽管声名显赫,但他们只会空谈性命道德和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议论,而缺乏安邦、治国的真本领。南宋理学家这种能言不能行的毛病,以后愈演愈烈,除了助长清谈之风以外,对政治可谓毫无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