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惯使“软刀子”

诸葛亮惯使“软刀子”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指挥的战役不少,但惯使“软刀子”的他,尽量避免双方成为“绞肉机”,因此,他指挥的战役鲜有双方将士尸横遍地、血汇成河的场面。诸葛亮的“软刀子”,最具代表意义也是最具故事性的便是联吴抗魏和空城计两处。诸葛亮惯使“软刀子”,还表现在会将天时地利和人脉关系为我所用,如“借东风”“火烧某某”“水淹某某”。

大凡智者用兵,善于用“软刀子”。诸葛亮更是如此。

读《三国》,我喜欢将原著与电视剧对照着看。原著中的诸葛亮和剧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演)均塑造得栩栩如生,历史人物就像生活在身边,就像自己走进了那远古的冷兵器时代。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指挥的战役不少,但惯使“软刀子”的他,尽量避免双方成为“绞肉机”,因此,他指挥的战役鲜有双方将士尸横遍地、血汇成河的场面。

诸葛亮的“软刀子”,最具代表意义也是最具故事性的便是联吴抗魏和空城计两处。第一处,诸葛亮用的是“舌”,第二处诸葛亮用的是“乐”。

请看诸葛亮以“舌”为“刀”的“软刀子”。

在曹操百万大军面前,刘备之师顶多几十万人,且士兵的战斗力和装备远不及魏军,刘军抗曹无异于以卵击石。没办法,诸葛亮只身渡江与东吴合作。在东吴,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刀”,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周瑜,再到“孙权决计破曹操”,然后智用“草船借箭”、巧施“连环计”,到锁战船火烧赤壁,诸葛亮以“舌”为“刀”,演绎了一场用“软刀子”联吴抗魏的波斓壮阔的历史场景,实际上赤壁大战后,最大的赢家当数蜀国,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诸葛亮的“软刀子”使蜀国转危为安,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

再请看诸葛亮以“乐”为“刀”的“软刀子”。

马谡拒谏失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直扑蜀军西城小县的屯粮处,时诸葛亮身边不仅无将可用,士卒也只有区区的两千五百人,如果弃城,粮草尽失,军心大乱,如应战,区区的两千五百军士在如狼似虎的十五万大军面前如螳臂当车。不得已,诸葛亮在城头“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乃深谙乐理之人,听诸葛亮弹琴如溪水般清澈,心如止水,胸中似有雄兵百万,乃曰:“吾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于是下令“宜速退”。浩荡十五万大军,在诸葛亮一把断弦的古琴面前,尽皆退去,从而成就了一出流传千古的“空城计”,这一把典型的“软刀子”,插在了司马懿心头。

当然,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用“软刀子”的地方还很多,如“火烧博望”“三气周瑜”“激骂王朗”等等。诸葛亮的“软刀子”,主要是心理战,这种心理战必须知己知彼,如诸葛亮对东吴的谋士的个性心理尽皆知晓,且不放在眼里,而群儒虽会狡辩,内心实则虚空,方有“舌战群儒”。诸葛亮对司马懿更是知己知彼,“仲达生性好疑”且精通音律,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知己知彼:“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然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揣摩的程度更胜一筹,即诸葛不仅知晓司马,而且知晓司马会如何揣度自己,达到了知己知彼的新境界。如此,司马岂有不败,于是“空城计”成了。如若将司马懿换成猛张飞一般的人物,诸葛亮便是“对牛弹琴”,“空城计”只能是落空了。诸葛亮惯使“软刀子”,还表现在会将天时地利和人脉关系为我所用,如“借东风”“火烧某某”“水淹某某”。而“七擒孟获”则属于“软刀子”硬用一类,欲擒故纵,攻心为上,终使孟蛮王心服口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