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生产惯制

小麦生产惯制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犁耕最具代表性。用具多为砘车,也有称作“轱轮”的,由人力牵引镇压。北方“春雨贵如油”的农谚,说明了小麦生产中雨水的重要性。由春至夏,在小麦生产的泛青、拔节、扬花、灌浆诸阶段中,遇到旱时都需要浇水。山东地区大多用镰,因此在收麦开始时即称“开镰”。扬场是收场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将麦粒与麦秆分开。
小麦生产惯制_中国民俗旅游

二、小麦生产惯制

尽管小麦生产分布广泛,但共同的生产民俗仍然很多,尤以华北地区为代表。

(一)耕地在播麦之前需要耕地

其工具在现代拖拉机等工具普及以前,以畜力为主。常见的有畜力牵引的犁耕、耦耕、刨耕等。其中,犁耕最具代表性。

1.犁耕

耕地的工具一般俗称“犁犋”,由犁铧、犁架、拖拖、鑱头等组合而成;驾犁具有套绳、牛轭、脖套等。农民们耕地时,都有一定的程序,通常是先取耕地正中一垅,不用犁铧,只用鑱头先耕一趟,俗称“打犁沟子”。犁沟打成后,再用一个短棍(称“犁别子”)将犁铧别紧在鑱头后面,然后一来一往,使犁起的土翻向犁沟一边。若犁得好,犁出的地,土垡匀称,地面平整。

2.耦耕

古称耒耜,用具俗称“豁子”。这种耕地方式,一般在简单的犁架下只放鑱头,由一人扶犁,一人牵引前行。

3.刨耕

用具有镢,古称“钁”,各地又有板镢、二叉镢、三叉镢、山镢等的区别。刨耕在许多地方称作“拄地”或“挝地”。也有用铁锨翻耕土地的,叫做“翻地”。

(二)耙、耢、耧、种、压

在犁耕之后,需要进行碎土、整平和保墒的工作。碎土通常用耙,耙有“人耙”、“方耙”之分。在“人耙”时,人立在耙上,一手执鞭驱使牲畜,一手则拉套绳以左右方向,并且在耙上不断做踏足动作,使耙左右晃动,呈波浪式前进,以达到均匀碎土的目的。在平整、保墒时则要“耢”。耢是用荆条或树枝编在木耙梃或木架上,也用畜力牵引。但小片土地的平整则用铁钯。在小麦播种时常常用“耧”,又叫“耧车”,其部件有耧脚、耧腿、耧斗、扶手、拖板等。有时“耧车”还装有“耧铃”,在播种时,发出铃声,远近相闻,以互相唱和。除使用耧车外,还有手点播种和瓠种等方法。如使用瓠种时,取一个大葫芦,两头凿空,中贯一横木,一端由手握住,一端则用于泻种,十分有趣。在播种之后,为了保墒,还要进行镇压的工作。用具多为砘车,也有称作“轱轮”的,由人力牵引镇压。这种方式俗称“打石砘”或“打轱轮”。

(三)田间管理

在播种之后,便是经常性的田间管理工作。这种工作以春季最为繁忙。初春时节,土地刚化冻时,就要用二齿、三齿铁耙等工具划麦,主要目的是为了松土、增地温和保墒。土地彻底解冻后,锄麦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的是为了去除田间杂草。北方“春雨贵如油”的农谚,说明了小麦生产中雨水的重要性。由春至夏,在小麦生产的泛青、拔节、扬花、灌浆诸阶段中,遇到旱时都需要浇水。辘轳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在山东农村地区,灌溉也是先有辘轳,后用水车的。在沿湖、沿河地带,还有戽斗之法。

(四)收麦

在临近收麦时,要先准备打麦场。打麦场多设在农村之中或村边的空旷地。在收麦时,工具也很多。山东地区大多用镰,因此在收麦开始时即称“开镰”。由于麦熟较快,且雨季与收获季节差不多同时,麦收就显得十分紧张,俗语“有钱难买五月旱”,“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房”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割麦之后是打捆,必须趁麦子尚软湿时进行。伴随着打捆的,是繁忙的运输工作,有人抬、肩挑、驴驮、小车推等种种景象。待麦子运到打麦场时,即在场边设一宽板凳,放上铡刀,将麦头铡入场中,剩下的则称“麦根子”。铡过的麦要平摊在场上晒,到傍晚就用麦叉挑着成垛。

收麦的高潮是打场。时间一般都在烈日晴空的正午时分。其方法,多用人工的“连枷”。而较大规模的打场,则用畜拉碌碡,也用畜力牵引。打场人立在中心,既要喝令牲口,又要操纵指竿。由于工作疲劳,人们往往要喊上“打场号子”以活跃气氛,驱除劳累。打场之后的工作便是收场,这需要看好风向,然后集中在一旁打垛。扬场是收场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将麦粒与麦秆分开。打过一次的麦子,还要打第二场,才算结束麦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