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谁遣春色上苗岭

谁遣春色上苗岭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约十年前,有位同事到隆林的常么乡挂职锻炼。就是这种对《苗岭雪花飘》以及对苗家的神秘感驱使我:找个机会去苗家看看吧。龙洞坪苗寨位于半山腰上,车子停在坝子里,我们徒步入寨,带路的是个苗族女村干,她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姓王的苗族村民家。如果要论民族建筑风格,这应该算是苗族传统民居了。李家的果园里,种有百余株桃树,据说那是政府无偿提供种苗的,明年就可以挂果了。苗岭的春色,该是苗胞和众人共同绘就的。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经常进壮家,访瑶民,对百色这块土地上的各兄弟民族的生活都有一种要了解的欲望。大约十年前,有位同事到隆林的常么乡挂职锻炼。常么是苗区,可能是新奇和那里艰苦的环境触发了同事的灵感,他写了篇《苗岭雪花飘》的散文,发表在本报的副刊上。文章见报后,很是吸引了一些眼球,因此,大家在酒桌上不免也议论起此文如何了得。我是个比较懒散的人,加上有一点“贵远贱近”的毛病,尽管大家都说写得好,但我因错过了档期,也没有再去翻出报纸查阅,所以,对于此文,也就只闻其好,未尝拜读。虽然没有拜读过《苗岭雪花飘》,但这件事直到今日仍然记得牢牢的,这可能是没读文章,有种神秘感,因而不能忘怀的缘故吧。就是这种对《苗岭雪花飘》以及对苗家的神秘感驱使我:找个机会去苗家看看吧。

机会终究还是来了,今年3月,我趁着出差隆林的机会,到者浪乡的么窝苗寨走了一趟。那是大山里的初春时节,博峨的苗山海拔上千米,而且打上了深黛的底色,似乎还冬眠未醒。山上爬行的车子显得十分渺小,人烟稀少之中它俨然异类。村部所在地的山腰和坝子上,散居着一些苗族人家,房子有木瓦结构的,有砖瓦结构的,也有少量钢混结构的。各式各样的建筑中,最气派、最抢眼的当数山腰上那幢白色的教学楼了。据隆林的同志说,那楼是自治区广电局捐资援建的,刚竣工使用不久,楼的外墙贴着瓷砖,顶上安着锅盖似的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看得出那是苗山上集知识、气派、骄傲、希望于一体的要害之所了。

我们踏访学校的时候,正值学生午饭时间。在楼前的操场上,三三两两的苗家子弟手拿从家里带来的饭食,有的边走边吃,有的站着吃,有的蹲着吃,他们吃的还可以,不少人的主食是米饭,在我观察到的那一部分学生里面,有几个学生的饭盒里还装有腊肉呢。为了测试一下他们吃饭时遇到生人有什么表现,我走近蹲在操场边上吃饭的两个男同学,看到有生人走过来,他们似乎有些尴尬,但还是埋头吃他的饭,短暂的沉默过后,我主动与他们搭话,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他们倒也不认生,大大方方地回答道:我姓熊、我姓王。与那些一见到生人就跑的小孩比起来,这两个小男生不卑不亢,表现得像个大人,我想,这可能是教育起的作用吧。

在校读书的苗家子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老乡亲如何?不妨走进苗家看一看。龙洞坪苗寨位于半山腰上,车子停在坝子里,我们徒步入寨,带路的是个苗族女村干,她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姓王的苗族村民家。这户人家住的是石砌瓦房,我们进去的时候,主人不在屋里,但门是开着的,进屋好一会,主人才回来。屋里没有专门的伙房,那火塘设在屋左边上,三角灶上架着锅头,灶中余火犹存。靠近火塘处,有盏刚安上的沼气灯,村干叫人点上沼气灯。这时候,我们爬上屋右的板棚上,木楼梯只能容一个人上下,几个人只好排队上板棚,到了上面一看,那里安着两铺床,除此之外,棚上还挂着未开衣的玉米棒。县里的同志说,这是苗家保存粮食的一种习惯。从王家出来,我留意观察了一下该屯的沼气池建设,发现那里的情况还处在初创阶段,室外工程还没配套,牲畜栏还游离在沼气池之外,栏内牛马历历可数,因而村容村貌及卫生状况还没有彻底改观。

当时是农闲时节,我们没见到有人在地里忙活,倒是在么窝屯见到人们叮叮当当地干着木工活。准备建房的是李氏兄弟,他们家的旧屋是木瓦结构的,有三四开间。如果要论民族建筑风格,这应该算是苗族传统民居了。李家四周,报春的桃花跃上枝头,屋角的李树戴起了白冠。这种景致,在初春的大山里,不免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同行的电视台记者赶忙扛起摄像机,拍下这春天的使者。在苗民们做木工的场地上,生着一小堆火,天倒不是很冷,不至于要烤火,我想,这大概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吧,刚才去过的龙洞坪王家,不也是人不见火犹存的吗?我不敢妄测苗族同胞是崇火的,但至少可以体会到苗寨火一般的生活气息。火堆旁,有两个稚童在嬉戏打闹,他们也许不知道,过不了多久,长辈们就要为他们建起一座苗族建筑,让他们世世代代承袭下去。闲聊中,得知他们修的凿的梁柱多为枫木,而且都是生木。按照我们壮家的习惯,起房子用的木料,一般都是经过浸泡风干的,因而就有点担心地问道:用生木没有问题吧?他们解释说,枫木不要紧的。

李家的果园里,种有百余株桃树,据说那是政府无偿提供种苗的,明年就可以挂果了。乡政府和包村单位要带领苗胞发展商品经济,种植良种果树只是其中一项。按县里同志说的,今后还要进一步改善么窝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听他们说起规划,不禁为苗寨庆幸起来。联想到十年前同事到苗寨挂职搞扶贫,前不久自治区广电局资助苗寨办教育,觉得苗寨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又感到几许欣慰。苗岭的春色,该是苗胞和众人共同绘就的。

原载《右江日报》2004年10月21日,获2004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