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的艺术该如何为大国形象积累文化资本

新时代的艺术该如何为大国形象积累文化资本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中国艺术形象,褒贬不一。然而,征服世界的,不是中国当代的艺术。可以说是二战法西斯战争导致艺术家产生文化对抗性和虚无感。但是,他们对现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却有相当严重的盲点,也有文化上的偏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与世界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被西方选择的结果,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向的跨文化行为。其中不乏误解和歧视,甚至将政治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套在

向:我曾经去过北京的“798”,这里号称中国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的集散地。但我去过一次之后,再也不想去第二次。感觉里面很多所谓的行为艺术、前卫艺术大多是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些概念的移植,里面的一些政治波普画、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满了对西方亦步亦趋的模仿痕迹,也充斥着一些打着艺术名义的恶心的东西。比如,我看到一个所谓的艺术品,不知道作者是从哪个地摊上弄来的一尊劣质的石膏观音小像,周围散落着很多苍蝇,然后用一个玻璃套子一套 ——一个艺术品就成了。我不知道这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意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越来越关注中国。关注并不等同于了解和理解。西方对当前中国的了解,很大层面上是通过中国的现代艺术。这么多年在文艺界工作的经历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当代中国在对国际呈现的中国艺术形象上,已经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的艺术,除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高峰和里程碑外,中国古代的造型艺术,比如,远古岩画、原始彩陶、商周青铜、秦砖汉瓦、魏晋石刻、唐代三彩、宋瓷元瓶、明式家具、清代织锦等中国艺术史上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外,红山玉器、兵马俑、三星堆、长城、石窟、故宫、清陵、中国书法、中国昆曲、中国古琴、中国绘画等等,这些中国伟大的文化艺术遗产,已经成为世界的文化奇观和奇迹,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符号。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用现代科技手法,表现了四大发明、水墨山水、中国戏曲、中国乐器、太极等传统中国文化艺术,使人流连沉浸于古代中国的艺术审美经验给人的感动之中,并因此取得巨大成功和空前的国际反响,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无限多样的可塑性、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和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软实力。另一个方向则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反。通过模仿、甚至几乎是当代西方现代政治波普、装置艺术、审丑搞怪艺术的翻版,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尖锐的甚至对抗性的政治姿态,并由此而引起西方人关注,还在艺术拍卖市场上拍出了高价。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中国艺术形象,褒贬不一。我个人是倾向于前者的,而且我也相信,真正有品位、懂得赏鉴的人,也会持同样的观点。其实很多当代中国艺术的拍品,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买回去了。就像岳川兄说的,“买椟还珠”,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了自产自销的自娱自乐。对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当时的外媒几乎众口一词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在以往是很难看到的。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晕孕砸)就指出,“这场充满艺术性的开幕式所代表的,是中国引以为傲的经济发展和它奇异的文化元素”,加拿大《环球邮报》认为“中国用她的璀璨文化征服了世界”……然而,征服世界的,不是中国当代的艺术。相反,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并不高,老外也聪明得很。当年杜尚拿一个小便器到展览馆,名之曰《泉》,引起轰动,并由此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但换在今天,恐怕难以为继。很多当代艺术虽然能够哗众取宠,甚至红极一时,但轰动之后如何,能否真正被社会接受和重视,并成为彪炳史册的作品,在当下已经不需要太多时间来检验了。很多当年产生轰动、奇观效应的当代艺术品,早已被人遗忘。

王:后现代后殖民主义中的确有些东西值得人类思考。但是在艺术上,后现代大抵丧失了新锐的价值思考,而剩下些脏乱差的视觉暴力的东西,一些违背人性甚至反人性的东西。可以说是二战法西斯战争导致艺术家产生文化对抗性和虚无感。他们的理论是:社会生活如此肮脏、血腥,所以艺术不再是美学而应该是丑学。北京的“798”我也曾去过,看过以后让人做噩梦,到大门口难受至极得想吐。里面恶心的东西确实很糟糕,完全仿造西方一战、二战的颓废艺术虚无艺术和美国的流行艺术、波谱艺术、政治艺术。所以,我们要在北京大学提出“守正创新”的观念,以此反对一些人守邪追新、守歪超新、守怪求新。我们提出守正创新的“正”是正宗、正脉、正统,然后是“正大气象”!这有点接近康德的崇高美的观点。当今世界的日常生活审美消解化已经弥漫周遭,消费主义全面扩散遍布地球。我举个例子,央视的节目是否保留主要参考收视率。但是收视率分布很不科学,大部分的白领、金领、知识分子没有收视率的点击权,他们丧失了文化话语权。结果就出现节目越来越低俗,越来越背离大国文化形象,越来越没有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只要各电视台还是用西方那一套以点击率、收视率为准的消费主义模式,其结果是中国文化将在电视上劣胜优汰,大国形象荡然无存!出版图书也是这样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一些人丧失学术良知和基本判断力

我曾经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此问题进行过交流,他对当下的文艺界现象也深有同感。他多次参加国际艺术活动,从中感觉到,国际社会对中国艺术的了解总体上是很不足的,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的历史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的或古典的艺术时期,二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时期,三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艺术时期。他有一个体会,就是,一般说来,西方公众特别是知识界对中国古代艺术是尊重的,认识到中国文明和文化源远流长不曾间断的体系性特征。但是,他们对现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却有相当严重的盲点,也有文化上的偏见。比如许多冠以“世界艺术史”的著作 ——其中有的是西方大学的教科书 ——对中国艺术的介绍到明清建筑、园林就停止了,20世纪以来的篇章根本就没有中国。在他们那里,认为20世纪是西方的世纪,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胜利的世纪,完全忽略了中国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特征和与之相应的中国艺术。当然,这种情况在近些年方有些改变,在讨论全球艺术的时候,已经开始注重中国的参与,表现出很强的了解中国的愿望,非常希望了解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艺术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一个拥有丰厚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产生了怎样的当代发展。

我认为,这个愿望是从以往“忽视”中国到“正视”中国的转变。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与世界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被西方选择的结果,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向的跨文化行为。我们的主动推介、宣传、输出很欠缺,这就导致西方随意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标准和艺术理论逻辑来解读和选择中国的文化艺术。其中不乏误解和歧视,甚至将政治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套在了文化中国的头上,使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妖魔化的形象,使得中国艺术在国际场合露面时,仍然打上西方“文化权力”的烙印。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已经有这种迹象,在一些国际性大展上也是如此,一些奇葩艺术品屡屡拍出高价也与此有关。

这种艺术背后的政治消解在冷战时代还有些交锋的意义,但在后冷战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其“艺术文化冷战”的意义就显著失效了。不难看到,近20年中国在科技、军事、GDP方面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文化大国形象的重新确立,已然使西方明白,中国崛起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已不可阻挡,同中国对立是不明智的,只能把中国看作一个正面的可以合作的伙伴才是可行的。那么,我认为当代中国出现的一些前卫艺术,甚至带有后现代色彩的行为艺术,都源自于充满争议的西方“现代性”论域,是西方中心主义理论在全球和中国“理论旅行”的结果。事实上,他们从经过中国的理论旅行的艺术结果中,很难看到真实的中国艺术和文化身份,他们可能更多地看到出口转圈而归的西方自我,即表面上看到是中国 ——大头艺术、政治波普、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实际上只是西方流播的一种“全球同质化”的形态。他们并没有看到中西文化深刻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没有看到曾经被边缘化的中国艺术文化的真实意义,没有看到中国艺术播撒世界的重要生态文化价值。所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国文化艺术优秀的创造性,特别是文化上的自主价值,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西方后现代的确始料未及地消解了西方中心主义,为东方边缘找到了重新申说自己文化发言的权力。但反过来,后现代平面化对东方的精神价值消解也是触目惊心的。所以一些后现代平面化的反文化的艺术,在中国大行其道,值得关注。作为大国的艺术生产者和阐释者,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是不是要把中国艺术西化或者后现代化的低层问题上。我们要在欧洲传教士之后重新清理这些问题:中国艺术还有什么伟大的精神遗产?还有没有在人类新世纪再创新的能力?日本文化传承并保持了中国汉唐文化精神,而韩国文化则继承了中国明代文化。中国文化经历了近代落后挨打和全盘西化的“文化中断”,人们对传统已经相当隔膜。今天应该怎样重新检验历史,理清哪些文化艺术值得我们宣扬,哪些文化艺术需要整理,又有哪些文化艺术需要再创新?

向: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建设,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今天的世界话语构成体系中,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说成其为真正的国际性活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我们有责任把中国艺术带向世界,更有责任为中国艺术做出自主的文化解读。应该说,在当代文艺史上,民间创作是专业创作的源头活水,舞蹈经典名作多从神话中取材,音乐创作几乎不能离开民间音乐的旋律,杂技、书法、曲艺直接来源于民间,文学、摄影、影视、美术、戏剧作品如果失去了对风俗的描写,其人物就无以依托,其作品就不能一展民族的风采。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这些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也是当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中国大地上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元素最深厚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正是这些中国元素,构成了世界认知我们的形象特征和符号,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文化指纹。这些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指认体系。这也是为何章子怡等人初登国际舞台时,穿上红肚兜这样明显具有中国民间文化色彩的服饰会引起西方人特别的注目,而一些打着“原生态”旗号的文化现象也会特别引人注意的原因。因为这些元素在走出国门、面对西方时,就是中国形象特征的标志。但是,中国在悠久历史与当下外部贫乏的表达之间,却发生了断裂,致使中国文化形象相对于经济形象模糊不清。

王: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能不能给世界造成一种文化的影响,关键就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能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能不能正确阐释中国经验,能不能正确理清中国元素。西方对中国一直有一个想象或者美好的回忆,就是“古典中国”。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隔膜。美国的文化研究理论非常强,他们希望向世界传播“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来统摄中国艺术。不管是对中国的古典式文化想象,抑或是美国对现代中国的文化控制,都存在着不能不让我们注意的有意的文化误读。而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的兴起,则表明东方国家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自觉,同时也表明西方艺术文化单一向东方灌输的历史结束,而东西方共同构成的人类真正对话的时代正在到来。那些一味目光向内感叹地球变小为“地球村”的人,没有注意到时代已经悄悄拓展而进入“星际交流”的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精英文化和艺术文化应该在新世纪有大的作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在西方的经验中,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他们经验的翻版和复制,进而忽略了中国现代以来自身的经验和传统。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夏商周,还是汉唐,还是宋元明清?里面的问题非常多。西方对中国文化研究,除了汉学家以外,一般人很少重视。如今无论是中国文化思维论本体论,还是中国艺术审美性和谱系学,西方大多不关注。他们对中国文化没有进行谱系研究,对中国艺术也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中国还没有在国际上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国文化评价机制,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处境。因此,在中国崛起之时,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经验、中国元素、中国形象的问题。

除了您刚刚提到的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还有不少具有自身现实性和文化特征的因素,它们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本土资源:一是中国艺术家关注20世纪中国的苦难现实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关切、反映和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艺术,可以说是欧洲写实主义传统的在中国的发展;二是20世纪以来受俄苏文艺影响而出现的革命文艺传统,但这个传统中不乏政治意识形态,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意识形态;三是体现东方文化精神的中国艺术传统,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书画独特的表现方法等,这是西方没有的本土传统。我们要找到中国元素及其新世纪流变形态,才能厘清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问题,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形象特征。国外研究中国的专家并不多,所以,中国在国际上如何解释自己、如何输出自己的文化是个很急迫的问题。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在千万镜头前第一次直观、清晰、近距离地展现自己的形象,成为全球60亿人注目的焦点。奥运会为中国形象的重塑与输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后奥运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举办音乐会、戏剧演出、高峰论坛等形式,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看到哲学、美学、京剧、舞蹈等中国标志性文化,最终办成一次让西方人目睹中国集体文化形象,包括体育形象、文化形象、文明形象和艺术形象的盛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中国艺术元素的提炼,中国自身的文化形象不应再是张艺谋带到国外的“大红灯笼”,而是包括琴棋书画在内的独特东方艺术体系,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是东方艺术的代表特征。它们应该参与到塑造文化大国形象的进程中来,并对世界艺术产生积极影响。

在中国当前和平崛起的进程中,“经济资本”已经日益雄强。然而,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本”却不容乐观,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严重滞后于经济资本的提升。“象征资本”建立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上,它是一个国家强国形象的辨认标记。20世纪过分的崇洋使得中国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认上的危机,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身份危机,而且造成中国文化形象有意或无意地被“误读”。经济雄强的同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分裂论”、“中国崩溃论”频频出现,这正是由于缺乏文化对中国崛起合法性的重新界定和观念软着陆,缺乏用文化对大国崛起以后动向的清晰说明,从而出现种种文化误读。在我看来,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地缘文化问题非常多。

面对中国的崛起,周边很多国家还没调整过来,他们突然意识到邻居国家如此厉害,还不能接受一个庞大经济国度的新崛起。可以说,新世纪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是GDP迅速崛起,一方面自我幸福评价的指数迅速降低;一方面国民认为这个国家确实在发展,一方面又觉得各个方面问题成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形象在海外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西方现代性统治世界的近两百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整体上丧失了自己的声音,丧失了主动支配自己的能力,而只能沦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或附庸。中国在古今中西四个维度之间摆动,或认为自身历史悠久,或崇拜现在的西方。人们一方面在忘记中国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对西方这一他者总是雾里看花、琢磨不透。向西方学习并没有获得西方人或者西方文化的内在特性,反而往往通过西方抹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的文化便成了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凝聚力,文化身份认同就将出现问题。科学无国界,知识也无国界,但从事知识和从事科学的人有国界。就是因为这些关键认识没有真正化为自己的文化思维,才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在经济起飞之后,全盘西化之中还有什么东西能够代表东方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越弱,军事越弱,遭受战争的可能就越大。

向:法国当代思想家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理论”。他把整个社会资本分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当年,我们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文化艺术对人的意义非同寻常。目前,我们的经济资本问题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走向强大,由此引发了周边国家和欧美强国的担忧,不利于我们的国际舆论频频出现,热衷于谈论“中国威胁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搞好经济发展的时候,对外的文化形象展示没有及时跟上。

我们国家最近开始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开始重视国家形象所涵盖的文化资本。我们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累积和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了文艺界人士的发言之后,他发表了长篇讲话。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既不是中国文联和作协的全国代表大会,也不是年度例行召开的文艺工作会,习近平主席的出席和长篇讲话堪称是高规格和超规格,对文艺界而言是罕见的。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事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党对文艺事业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文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品格、文艺创作的追求和理想、文艺与人民和时代的关系、文艺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文艺如何面对市场、文艺工作者如何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文艺批评的标准和氛围、进一步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等等,都展开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发展文艺、繁荣创作、壮大队伍、履行责任、造就辉煌的纲领性文献,将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为什么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开始对文艺界和文艺工作如此重视,其中必定大有深意。文学艺术并不只是花前柳下、吟风弄月的雅事,文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古人早有论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这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认同力密不可分。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回头想一想,如果当年秦始皇不通过统一文字来在文化方面统一中国,很难说有之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遥想汉唐盛世,也是中华文明达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影响力最鼎盛的时期。万国来朝,不仅仅是经济、武力的结果,更有“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的文化软实力。就像今天有了美国的签证再去其他国家很容易,可以免签一样,当年唐玄奘去西域取经,大唐王朝颁发的通关文牒,让他一路通行无阻。这就是中华文化形象、文化资本起到的作用。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对新世纪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透露了个中原因。他在讲话中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他在讲话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在和平时期,文化艺术能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非常时期,一个民族要经受苦难、铸造辉煌,文化的凝聚力和支撑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但正是在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感召下,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扛过了一道道难关。而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必须继续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

王:习总书记的讲话和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集体对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让我们大受鼓舞。之前,我们虽然强调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在“一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大政方针之下,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心还是围绕着经济来转的。30年来,中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时代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时代。20世纪末,美国《华尔街导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是“花架子”的中国,看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穿西装打领带像模像样,而再往西部看就是穿草鞋和短裤,这叫作“花架子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正是因为中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所以西方在1985年提出了“七国论” ——日本最早提出然后得到美国的附议,而在21世纪初被李登辉加以系统化。以“七国论”为代表,西方、日本和美国等西方现代国家存在的形形色色中国分裂论,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得空前复杂。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从1985年日本的文化输出到1998年韩国的文化输出,其间我们中国重点在发展经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世界新格局有所调整,怎样让中国人信服自己的文化,然后才是拿什么让世界人民欣赏。

我坚持认为: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现在许多国家除了经济方面的争端,还在打文化仗。而中国文化的现状反映了我们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争端和文化冲突准备不足,危险是很明显的。然而,今天满地的文化侏儒,却很少有能够担当“天下”的人了。

向: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我们发展成就最给力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不仅使我们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步入全球化时代、迎来经济一体化、带来市场经济的红利,也使我们面临激烈竞争和挑战,面对着各种思潮的激荡和冲撞。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市场经济大潮使一些文艺创作迷失了方向,滑入了美丑不分、雅俗不辨、真假混淆、善恶颠倒、是非模糊的泥淖之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利润至上、利欲熏心、失德失范之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向文艺创作渗透和蔓延,考验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定力和艺术操守,检验着文艺作品的效果、品格和趣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重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伟大使命。当前社会的道德风气令人失望,与我们的共同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密切相关。而要培育核心价值观,就离不开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贡献。文艺是时代之子,文艺也是时代的感应器。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文艺,伟大的文艺必然是回荡着伟大时代风雨雷电的轰鸣。“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指出了文艺创作的最深刻的奥秘,向文艺家发出了时代的召唤,也揭示了我们的文艺何以有高原却无高峰、有数量却缺质量现象的重要原因和根由。

王: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进入新世纪“文化中国形象”的时代,即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主体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这一国际形象的塑造,同我们平衡地把握中国形象的现代性与本土性紧密相关,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无法认同世界文明的进步,没有自身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就无从认同文明的本土主体。只有全民提升自己的价值修为,只有整个社会的良好的文化素质,中国形象的提升才是可持续的。

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开始升温,这大抵为国际大环境所促成。从经济总量(GDP)来看,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二。经过20年的韬光养晦,中国开始崛起并在经济上发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出口国之一,尽管有诸如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低端等许多问题,但世界确实已经离不开中国。中国产品涨价会影响整个世界市场,最近中国股票市场的动荡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股市,这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今天世界热衷于谈论中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可能性,但唯一可以让中国软着陆、可以被世界认同的关键恰恰是文化。文化可以帮助中国来说服世界,告诉人们中国文化是和谐的、内敛的、非侵略性的、主张和平共处的文化。

当年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候,西方人大为不理解,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不理解,甚至是漠视。西方人从小形成了一种战争、斗争、竞争的“三争”思维模式,不能接受和平共处,总是需要战争才能共处。西方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却是“对立产生和谐”,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强调的恰恰是差异性的和谐,而不是完全雷同。

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常常被西方人排斥和误读。西方谈论中国多,但涉及中国文化少。我们强调西方必须重视中国声音,而我们自己更要重视,不能再让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一个明智的领导集团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噪音中,应该有魄力和眼光来参与调整世界文明进程。我们韬光养晦,但不能闭关锁国,我们强调和平共处,但不能无所作为。

不妨说,今天这个以西方为中心的当代国际社会中充满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文化经济逻辑,而全球化使得“赢家通吃”成为新的丛林法则。对中国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崛起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军事领域已然令人瞩目,但在人类精神的创新中,中国仍未在文化精神领域保持优势,因此必须在人类未来走向的精神生态领域迅速做大。当中国思想和东方精神与西方精神成为人类共同思想支柱的时候,精神领头羊的地位才能真正决定中国的大国地位,但若没有“文化软实力”迅速做大,就将成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的牺牲品。

在我看来,文化软实力崛起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标志。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1]观念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正在崛起,而美国的软实力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只有正确处理文化软实力,才能使中美两国减少文化误读,利用各自的软实力达到互利双赢。

约瑟夫·奈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书法、绘画、功夫、饮食、服饰等在美国很受欢迎。尤其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应多举行一些国际性的文化活动来向西方展示和推广中国文化。事实上,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革,文化思想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日益明显。大国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资源,即软实力,来实现其目标:增进相互依存、参与国际体系、共享人类文化。因此,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应该说文化软实力大面积提升,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思想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坚持“文化输出”是“发现东方”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其理论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

向:纵观世界历史,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曾经长期地、大范围地影响过世界。中国的园林建筑、瓷器、丝绸、京剧、茶文化等都曾成为很多国家追捧的对象。上次我去瑞典的时候,看到瑞典兴建于17世纪末期的位于斯德哥尔摩罗文岛上的皇后岛宫中还建有专门的“中国宫”。皇后岛宫里的中国宫建于1769年,当时正是中国及其东方文化风靡欧洲之际,各国皇室纷纷以拥有中国瓷器、丝绸、茶叶、园林建筑等为时尚。

瑞典皇室兴建中国宫一方面基于法国洛可可风格,同时又营造出了浓郁的异国情调,充满中国和东方元素。1992年,皇后岛宫成为瑞典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皇后岛宫连同宫殿、剧院、中国宫和公园,为18世纪以来瑞典皇城的典范,展现了这时期以来所有的欧洲建筑风格。”几乎与中国宫建造同期,在18世纪30年代,瑞典开始和中国通商。由瑞典东印度公司建造的豪华商船哥德堡号,在1739年至1744年间,曾多次往返于广州和瑞典,运回了大量的中国茶叶、瓷器、丝绸和香料。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中国热”。今天,世界上似乎又刮起了一股中国风。近十年来,美国连续发行了关于中国生肖年的邮票,2014年,在羊年到来之前,美国又发行了一套以中国传统的春节为主题的货币。中国的春节文化在全球引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引人瞩目的关注和参与。与中国经济和国力大幅提升加速发展并为世界瞩目一样,春节也成为中国发展的文化符号。海内外传媒纷纷描述:“中国春节随国力提升”,“属于世界的中国年”,“春节: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春节感染全球”,“中国式欢乐感染世界,春节热成全球‘中国热’缩影”,“中国春节在海外已不仅是华人的‘狂欢节’”,“中国春节在海外赢得‘市场’”,“‘中国春节’成多国时尚”,“全球跃动中国红,春节走向海外已是全人类的事”,“中国春节,喜遍全球”,“春节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春节正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推动春节进一步走向世界,使之成为国际性节日的时机、条件也日益成熟。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春节的丰富意蕴。中国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舞台。春节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中国科技文明史,如确定今天春节时序的是汉武帝时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这部历法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人类有过巨大的贡献;春节的爆竹烟花是中国火药发明的先声;二十四节气中有中国农学的伟大成就;春节剪纸是中国造纸科学在民间生活民间艺术中的投影;中国木版年画是印刷术的余响,也是中国民间的艺术传统;春节的生肖文化,寓意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祖先关系时形成的和谐传统。春节文化关涉着一部中国文化史,春联里有中国文字发明、书法艺术、文学诗歌;灯笼灯彩灯谜是春节文化的热点和亮点;过年唱大戏看大戏为中国戏曲提供了大舞台;闹元宵闹社火呈现的是民间绝技绝艺绝活;春节巡游历史悠久,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跳秧歌、跑旱船、骑竹马、抬阁背阁肘阁、花会庙会幡会、耍玩意卖玩具比手工穿新衣;春节祝福饱含着仁爱、慈孝、友善,寄托着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春节拜年,友爱亲朋四邻、传达开明开放;春节祭祖,寓意恪守传统、热爱文化、传承文明;春节吉祥话,传递着爱心、善心、诚信、温馨;春节信仰与礼仪,展示着除旧迎新、开创未来和明天的愿景和热爱文化、热爱自然、热爱传统、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友谊、热爱美和艺术的民族情怀;春节年夜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巅峰展示。春节文化传递着中国古老而又文明的价值观:春节的各种民俗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春节团圆是和谐、和平、和睦、和合精神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该抓住各种文化契机,主动地同西方对话,国家、政府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但这种对话和交流、输出,不应该是我们自掏腰包赚吆喝,而是一种互动式的、有来有往的交流和输出。前一阵,很多中国艺术家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办演唱会,表面上说是得到西方的认同,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实际上,西方听众应者寥寥,大部分都是赠票,拉人去听。一些画家在国外办展览也是一样,都是在借着西方的名义镀金,以此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这些现象都算不上真正向西方展示中国的艺术文化形象。今天,我们的社会纷繁复杂,我们的艺术圈也很乱,艺术品在国内市场蒸蒸日上,以致各路人马都想来分一杯羹。这一方面表明了文化艺术地位的上升,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重视,但同时,艺术成了投资品。同20世纪初期的西方一样,艺术的商品属性使之同商品一样,可以用金钱来购买,也可以用金钱来操纵,成为金钱和市场的奴隶。所以,文化艺术不能再只是跟着市场走,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待中西方在文化上的较量这个课题,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

从而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对中国当代艺术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

王:中国在一个世纪之内遭遇文化失败主义和文化自卑主义,对自己的文化很自卑,认为自己的文化很失败,导致拿来主义盛行,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五四”以来,革命与救亡使得传统文化遭遇到了严重挑战,不管是废除汉字还是全盘西化,乃至于打倒孔家店,都是对传统文化命脉的中断。中国文艺界对西方现代性危机要警惕,不能一味跟随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走。“创新”是生命精神喷发状态,而“原创力”是文化生产力,可以表征大国文化形象。今后,我们当更自觉地推进中国文化整体创新,使中国文化成为国际上受尊重的由东方向西方传播的新审美感受方式,进而使东方审美形态成为东西方互动的人类的艺术审美形态。

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崛起,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学复兴,传统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茶文化、养生文化、礼仪文化以及传统艺术如昆曲、书画等成为社会新的关注对象。这就表明,文化自卑慢慢变成了文化自信,而文化失败慢慢变成了文化互动,文化不再是失败的,而是可以对话和相互欣赏。文化失败和文化自卑盛行近一个世纪,要用文化自信与文化互动去扭转它们,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该有信心。

在美国梦醒了以后,我们应该从后殖民误区中出走,开始重新认识和重估这个世界!因此,我提出新世纪新的艺术生产和消费模式:寻绎出亚洲美学思想、东方文化思想,中国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手法、风格、流派及交流方式,同时找到国际审美的共同形式,不再跟在美国后面做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而是将中国文化元素提炼出来,构成新的文化艺术方式,将中国审美经验逐渐世界化。这种艺术生产和消费模式表明,这个世界不再由中国说了算,也不由欧洲说了算,也不由美国说了算。在美国金融危机、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中,中国应该大声地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当今世界美学精神不应该再是一种西方丑学精神,而是整合了东西方精华以后的“大美学精神”,中国文化形象应该是一种“大文化形象”。只有对人类未来文化艺术负责地有所作为,人类未来的艺术才不再是丑陋和恶心的,而是绿色生态的和美好可持续发展的。

在我看来,中国精英文化和书法文化应该在新世纪有大的作为。在全球危机共振时代,中国文化不应该萎缩,而应该发扬光大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不仅是东亚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其自身的人品,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身份,众多艺术家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认同。

向:除了艺术家个体的努力以外,国家、政府对外主动、积极地展示本国的文化艺术精品,非常重要,我曾经随团一起参加过中国文联开展的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体会很深。2011年9月26日至10月2日,中国文联在瑞典十余城市举办“今日中国”文化系列活动,举行了中国传统音乐晚会,中国电影展映,中国木偶专场演出,中国现代舞专场演出,中国杂技、魔术、舞蹈音乐综合专场晚会等,计100多名演员。

此次活动是中国文联“今日中国”活动首次在北欧亮相,也是中国文联在瑞典首次举行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开幕式演出在瑞典南方名城马尔默举行,引起瑞典人民热烈反响。中国艺术家表演的精彩传统艺术使瑞典观众震惊无比,剧场里现场观众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激烈鼓掌并全体起立热烈地向台上表达敬意。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瑞典政界、文化界、商界等知名人士的高度欢迎和好评。瑞典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尊敬、崇尚、热爱之情,瑞中两国文化交流又展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这些由国家层面推出的文艺精品,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当地的轰动,由此也自然而然地架起了对外交流的桥梁。与当年的“乒乓球外交”相比,异曲同工,而且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大,效果更好。

就像中国文联赵实书记指出的,65年来,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密切与港澳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艺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文联开展的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面向发展中国家到面向世界各国,从双边交流到多边交流,目前已加入10个有影响的国际艺术组织,并在5个组织中赢得主导权话语权。成功举办了“今日中国”艺术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等重点交流活动,通过人员往来、艺术论坛、展演展示、合作创作等形式,深入与港澳台地区务实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现了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成就,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政府在后奥运时代致力于国际公共艺术空间中的积极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中华文明曾经有千余年的历史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最近三百年间西方文明科技领先,以坚船利炮横扫全球,并使中国遭受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是,改革开放仅仅30年,我们就一跃而起,取得了西方数百年才取得的成就。这是何等令人惊叹的奇迹!回首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为我们创造伟业铺就了广阔舞台。新中国成立65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为我们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历史上有过多次中国文化热,明天或许会再次出现。未来的亚洲将有50亿人口,占整个人类的一半,不断腾飞的经济与和谐安康的生活显示了文化的向心力。据此,专家预言:新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该在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去思考如何使“他者”也尊重并欣赏东方民族的差异性文化,通过中国文化输出战略使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

中国文化历经重大冲击而仍具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自我创新,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有价值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能够做到的是把本民族的美好价值发掘出来,找到普世性国际性文化共识框架,重新铸造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华新思想。“中国形象”的建立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分不开。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张扬人文理性,重新自我发现,并从文化拿来走向文化输出,在文化竞争中获得体系创新、流派创新、范畴创新,有效地提升大国的文化竞争力。

[1]①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