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的西海固形象正在树立

新的西海固形象正在树立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海固”已成了中国贫困的代名词,一个贫困形象久久地留在人们印象之中。我们这次考察所见所闻表明,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全国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已经踏上了一条初步显现的绿色之路,荒凉、落后的西海固正在渐渐消失,一个新的西海固形象正在悄然树起。揭开西海固久远的历史,诱人的绿色曾存在于现实之中。这种状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一提起贫困、干旱、落后时,许多人总会想到西海固。这里是宁夏的“半壁河山”,包括固原市的五县一区和吴忠市的同心、盐池县在内的西海固,也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这一地区地处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1982年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70%的农户不能维持基本温饱,人均耕地6.05亩,粮食亩产量只有30.6公斤,年人均有粮158公斤。“西海固”已成了中国贫困的代名词,一个贫困形象久久地留在人们印象之中。

我们这次考察所见所闻表明,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全国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已经踏上了一条初步显现的绿色之路,荒凉、落后的西海固正在渐渐消失,一个新的西海固形象正在悄然树起。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三年来,固原市以空前的速度,于2000年至 2002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84.4万亩(其中退耕造林95.9万亩,荒山造林8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982年的1.44%上升到12.8%;三年来,全市每年种草面积约40万亩,2002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183万亩。到今年6月份,已播种牧草76.74万亩,占全年总任务的83.9%。

生态植被的变化可以用数据进行比较说明,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无形的,是难以用数据统计的,这就是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长期以来,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揭开西海固久远的历史,诱人的绿色曾存在于现实之中。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人口少,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基本适应,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相对比较和谐。唐宋以后,随着频繁的民族间的战争,大量驻军及屯田滥垦,使这一地区人口数量激增,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成为不可替代的主导产业,加上气候干旱逐渐增强,西海固像整个中国的西部一样,从繁荣走向衰落,从富裕走向贫困,生态从繁茂走向荒凉。这种状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到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开荒种地,一直没有间断对自然的掠夺式索取。传统的农耕方式,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盲目垦殖,加之人口增长过快,使人们陷入一种人口增加——开垦——生态破坏——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

多少年的教训,人们痛定思痛,看着被干旱和沙漠吞噬的土地,逐渐认识到一个核心问题,在人口、粮食、土地、环境这个链条上,关键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如何协调相处的问题。西部的衰弱,是从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结果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走了下坡路,使人们失去了生产的条件,进而失去了生活的条件,最后得出一个无法生存的结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现代人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客观,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尽管这种认识还是初步的,还需要不断巩固,但毕竟这个开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这次考察中也看到,过去认为改变西海固干旱荒凉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困难的,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林草植被的完全恢复是在遥远的未来。似乎谁也没有料到,短短的几年之内就已经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只要认识对头,尊重客观,信心加苦干,改变并不难,问题是我们是否抓住了要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