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的一个早期稿本

《红楼梦》的一个早期稿本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据明义此注,他得自作者的本子却题为《红楼梦》。这一结局,在脂砚所评的八十回本中尚未出现。[8]这使人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早期稿本《红楼梦》有些不同的情节,特别在它的结尾部分。当孙秀捏造罪名将石崇下狱时,绿珠以坠楼自尽以殉主人。从明义的诗中可以推测,还有另外一些故事也在这部早期稿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前八十回的《石头记》尚未写到黛玉之死,可证明义得到的本子是一部早年的完稿。

我们在讨论作者生年和“大观园”旧址时,曾提及明义题咏《红楼梦》人物绝句二十首。[2]明义在自注中提到,曹霑曾亲自送给他这部小说的抄本。[3]我们知道,曹霑1764年2月1日去世时[4]尚未完成对小说的最后修改,可见他送给明义的是某一早期稿本或“简本”。

我们知道,在脂残本第一回楔子末尾是这样写的:“至脂砚斋甲戌(1754)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5]这就是说,小说的原名“石头记”曾一度废置,改用过其他一些名称,[6]至脂砚斋1754年评注此书时始变旧名,从1754年起这八十回本便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行世。但据明义此注,他得自作者的本子却题为《红楼梦》。看来,这一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评语的本子,年代当在1754年之前。

明义注中没有说此稿共有多少回,是否已完成。但他在二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中表明,他读到的小说事实上已经完成。第十九首说:

Do not ask whether the matrimonial affinity with ‘Gold’ (i. e.Pao-ch'ai) or with ‘Jade’ (Tai-yu) would remain.

When they were together it was like a spring dream, when they dispersed it was like vanishing smoke.

Having lost its divine spirit the ‘Stone’ (i. e. Pao-yu) has returned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And even if it could speak it would be all in vain.[7]

“石归山下”一般讲的是葬身之处,但这里无疑在指“青埂峰下”,按照小说第一回的神话故事,这是那块“石头”前世得遇一僧一道之处。在这早期稿本中,“石头”最后又回到了他被神仙携入尘世前的所在。这一结局,在脂砚所评的八十回本中尚未出现。脂砚在评语中也没有提到过“石头”回到仙山的事。[8]这使人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早期稿本《红楼梦》有些不同的情节,特别在它的结尾部分。

明义在最后一首诗中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谈论小说的主人公的:

The young girls with rouge-and-powder have gone to unknown destinations;

He should be ashamed[when compared with]the ancient Shih Chi-lun.[9]

最后一句诗提到的石崇(季伦,249—300),拥有名园金谷园,[10]类似于小说中的大观园。他的宠姬绿珠为权贵孙秀所垂涎,石崇拒绝把她交出。当孙秀捏造罪名将石崇下狱时,绿珠以坠楼自尽以殉主人。孙秀闻讯,便将石崇杀了。[11]要是明义这首诗真的有什么言外之意,那就是宝玉后来入狱之由可能比本书第十五章[12]勾勒的复杂得多。也许,诗的最后一句可以另作解释:石崇的宠姬绿珠宁死不离开他的主人,宝玉的侍妾袭人却在主人落难时离开了他,因而本书的主人公在激发婢女的忠诚方面无法与石崇比肩。因为,石崇被捕时,他的姑娘们都依然守在金谷园里,宝玉却眼睁睁地看着“十二钗”中的大多数一一离开了大观园。按照曹霑修改后的安排,小说以宝玉出家为僧告终,但是,甚至脂砚也为没有读到主人公“悬崖撒手”那回文字而表示遗憾,也就是说,作者生前并未完成对全书的修改。但在他赠给明义的稿本中却有“石归山下”的情节,显然,这是在1754年之前的一个短而全的稿本。

从明义的诗中可以推测,还有另外一些故事也在这部早期稿本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十首诗中的第一首是一个引子,介绍了即将在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在脂京本第十七、十八回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描写。[13]第二首是总论书中主人公和怡红院里女孩子们的生活。第三首讲纤弱伤感的林黛玉在潇湘馆中的生活,这方面的内容最早出现在小说第二十三回中。第四首写薛宝钗用扇扑蝶,事在第二十七回中。第五首用宝玉送手帕的故事再次描写黛玉还泪,可在第三十四回中找到,但诗中提到的“三尺玉罗”则为小说所无。第六首诗的本事在小说中没有着落,讲某人(大概是宝玉)晚上半醉回家,“错认猧儿唤玉狸”,当时有人在他屋里说笑,他悄然走开,独个儿在灯下消遣。这首诗大概是咏初稿中的某个故事,后来修改时被删掉了。下一首即第七首诗重提宝玉在第五回中的梦游太虚,见到的警幻簿册里的图画,接着写他在第二十三回中赋诗的情节。第八首讲一天晚上只有一位丫头独自呆在怡红院里,宝玉替她梳头。这个故事可在小说第十九回中找到,但这丫头在小说里是麝月,诗中却是小红。第九首的本事比较复杂,讲宝玉把袭人给他的丝汗巾偷偷换给了蒋玉函,事见第二十八回。第十首讲的是第二十六回中的一个插曲,黛玉夜访怡红院,丫头们没认出她的声音,没有让她进去。下一首讲宝玉、黛玉吵嘴和宝玉向她赔不是。第十二首写的是宝玉哄丫头玉钏尝为宝玉单做的羹汤,见第三十五回。下一首写的是第六十三回中宝玉的生日宴会。第十四首讲黛玉的病,这是小说经常提到的内容。第十五首说史湘云爽朗洒脱的性格,“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第十六首讲晴雯的悲剧和宝玉作诔以悼,见第七十八回。第十七首和十八首总结了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从第三回幼年初来时和宝玉同处一室,到第二十七回后来成为谶语的葬花诗,终因没有“返魂香”,不能起死回生与宝玉结合。前八十回的《石头记》尚未写到黛玉之死,可证明义得到的本子是一部早年的完稿。[14]

以上十八首和前文讨论过的最后两首自是明义的信笔之作,但他大概从小说中选择了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故事。这组诗以大观园和园中的女孩子们开场,一直写到小说的结局。如将诗的顺序和诗的本事在现行小说中出现的回次各列一表,就会看到两者并不严格相符。因此,如果明义的诗是按照他所见的稿本中的回次来安排顺序的,则这一早年稿本中的故事编排看来并不与脂评《石头记》完全相同,其总的篇幅可能短于作者重新设计后的修改稿。

明义的第十二首和第十三首诗,分别写了第三十五回和第六十三回中的两个情节,二者之间有个大的缺口。也就是说,从第三十六到六十二这二十七回中的事情,在明义这二十首诗中都没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七回描写了这些仕女们在诗社的主要活动。第三十七回,成立“海棠诗社”,首次集会,探春、宝钗、黛玉和宝玉写了六首《咏白海棠诗》,后来史湘云也入了社。下一回中,还是这几位作者,写了十二首《菊花诗》和三首《螃蟹咏》。第四十五回,黛玉作了一首长诗《秋窗风雨夕》。第四十八回讲香菱立志苦吟和林黛玉教她写诗,香菱终于好不容易写成了三首“咏月”诗。第五十回中有十一位女子和宝玉的长篇联句[15]咏雪,另有四首咏红梅,四首灯谜。下一回继续编灯谜,开场时还有十首《怀古绝句》,每首各隐一物。要作成这些诗并非易事,因为不仅题材和韵脚都是指定的;而且每首诗必须体现其设定作者的个性;还得为小说主角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线。此外,诗的情景也必须在故事的自然发展中出现,不能生拼硬凑。因此,这些诗以及相关的故事,和各回回首的诗、回尾的联一样,都是曹霑在明义读到旧稿后很久才写成的。至于这二十七回中的其他内容,主要是写大观园的日常生活,也有可能是后来增补的。这一早年旧稿虽然包括了小说全部主要故事,但缺乏现在《石头记》八十回本中的细节描写。这些情况说明,明义诗中所以没有涉及第三十六至第六十二回中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只出现在作者的修改稿中,为早年的“简本”所无。这样,在明义的第十二和第十三首诗之间才出现了那一大片断缺。如果我们重温脂砚在第七十一回中那条“假事将尽”的评语,[16]就会知道这二十七回都在“假事”之列,是作者在修改时添进去的。这些事实也有助于证实:小说并非自传,亦非作者家庭生活的实录。

以《石头记》为名的八十回本,是作者重新设计和扩充后的稿本中的已完成部分。在把旧稿的前三分之二扩充后,根据重新设计后的规模,作者想必认为对后三分之一即大约后三十回也有继续扩充和精雕细刻的必要。他的早逝,使他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而且,旧稿中尚未改定的文字,如“抄家”和“狱神庙”等五六回文字,[17]在18世纪60年代脂砚为小说继续写评时就散失了。

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进一步证明,曹霑在1754年以前,已经写出了若干种不同的完稿:其中有一部早期定稿被其弟棠村称为《风月宝鉴》。在几种修改稿中,有一部被称为《红楼梦》,即给明义看的那一部。由作者增删五次又由脂砚作评两次的那个稿本,成书于1754年,仍用旧名《石头记》。[18]此后九年,直到逝世,作者仍在对后三分之一的书稿进行修改和扩充,使之与前八十回相称。然而,他为这一巨著追求美的不懈努力,最后却以尚未改定的旧稿的后三分之一全部迷失而告终!

[1]此章在作者原稿中列为第四卷《本书探源》的附录。著者回国后,就此专题又写成《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内容有修正补充。——编者注

[2]参看前文,页45,页102~105。

[3]见《绿烟琐窗集》,页107。

[4]见前文页33。

[5]见《红楼探源》所收《脂残本的年代和情况》一文,页32。

[6]楔子的正文中说得很明白,书名《石头记》,先被改为《情僧录》,后被改为《风月宝鉴》等。见影京本第一回,页14~15。

[7]见《绿烟琐窗集》,页111。

明义原诗如下:
莫问金姻与玉缘,
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总(纵)使能言亦枉然。——译者注

[8]脂砚多次提到,在作者重新设计但尚未完成的稿子中,小说最后一回将出现警幻“情榜”。由此看来,“石头”最后可能将复归原处。但除了“情榜”之外,脂砚没有提到最后一回的任何情节。

[9]见《绿烟琐窗集》,页111。

明义诗原文,“常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译者注

[10]参看吴世昌《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G. M. Boynton(包贵思)译,1935年发表于The China Journal of Art and Scicnce(《中国艺术与科学学报》)卷23,号1,页20。(该文已收入《罗音室学术论著》卷一。——编者注)

[11]见《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附于其父《石苞传》之后。

[12]即本书《后半部书中故事探源》一章。

[13]自此以下的回次,均指影京本。

[14]俞平伯先生也认为明义所见的稿本包括了黛玉之死的故事。他举出了第十九首诗的文字为证,但此诗并未明确提到她的死。参看《校本》“序言”,页30,注㉓。

著者以后在《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一文中修改为:第十一、十二首可能都是咏金钏玉钏之事,第十五首也可能是咏凤姐。参见《红楼探源》页634~635,页637。——编者注

[15]“联句”是一种文字游戏,按照指定的题目和韵脚,第一人作第一句,第二人作第二、三句,第三人作第四、五句,余类推。所有韵脚必须在同一韵部中。据《文心雕龙》(6世纪)卷六,这种游戏形式始于《柏梁联句》。《柏梁联句》被认为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等在柏梁台上所作,但也可能是较晚的作品。

[16]见影京本,页1707。参看,《红楼探源》页140,及前文,页184。

[17]见影京本第二十回,页443~444,朱笔眉批。

[18]参看《红楼探源》,页32~33;见脂残本第一回,页15;《文存》,页5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