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殿明为“和”奋斗终生的老兵

王殿明为“和”奋斗终生的老兵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底,一场历时一年多、致力于在中华大地寻找新时代孝子孝女的活动——“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30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响。2009年底,王殿明与几家单位和一些媒体合作,举办了“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两周后,王殿明再次启程,带着“新二十四孝”的评选材料三顾茅庐。“首先向古今二十四孝敬礼!”

(身边的感动)

崔瑾月 布瀛州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0日,06版)

【阅读提示】

致富后,他首先想的就是回报家乡,在改善乡亲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为了把孝的理念传播出去,他收集案例、聘请专家,筹办“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他兴办万和宫,筹建中华尚和园,弘扬传统“和”文化。他就是河北省军转干部、民营企业家王殿明。

11月底,一场历时一年多、致力于在中华大地寻找新时代孝子孝女的活动——“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在这场以弘扬孝道文化为宗旨的海选中,全国各地的24名孝道人物脱颖而出。

这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者,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他就是河北省的军转干部、民营企业家王殿明。

传播“和谐”办活动

“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

1970年,王殿明入伍,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服役。2001年,转业的王殿明创办了一家专营高校后勤服务的公司,并通过艰苦奋斗把公司发展了起来。

30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响。他的家乡河北省万庄村,是冀南平原上一个贫穷的村落。致富后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2003年,王殿明投资30万元,为村里铺就水泥干道;2004年,他又投资18万元打井,把自来水输送到全村200多户农家的锅台前。 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但王殿明总是觉得还缺点什么。

2006年,村里的一桩家庭纠纷让王殿明深有感触。“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纪需要子女供养,但几个儿子互相推诿, 闹起矛盾,都不愿意赡养老人。知道这事以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文化上精神上的东西反倒缺失了?”王殿明陷入思索: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

王殿明想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路走来我慢慢感悟到,要想做成一件事,要想让人们感受到幸福,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这些内涵当中,作为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最重要。”

2009年底,王殿明与几家单位和一些媒体合作,举办了“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希望能通过这些孝的使者,给更多人传播孝的理念。如果能通过这次活动,让‘孝’这一善念在千百人心中扎下根儿来,那就是最大的善事。”

三顾茅庐请孝女

评选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30余省市、地区共1万多份案例

然而,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遇上了各种困难。“为了寻访到那些行孝的典型人物,我们上山下乡,真不知跑了多少边远地方。”

有一次,在看了几百封群众推荐信后,王殿明被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的张建霞深深感动。她为了挽救患有肝癌的公公,毅然捐出了自己69%的肝脏。“这样超越血缘的亲情,正是我们想找的典型!” 2009年底,王殿明不顾天寒地冻,赶到西关村。“到了当地我们才知道,她的公公病情忽然恶化,全家人都去北京求医了。”

“过了大概一个多月,我又去了一趟。”然而这时,张建霞的公公刚刚去世,她根本不愿谈这些“不值一说”的事情。两周后,王殿明再次启程,带着“新二十四孝”的评选材料三顾茅庐。这一次,为了说服张建霞,他说了整整一个上午,反复强调这个活动的积极影响。最终,张建霞被感动了,决定参加评奖,把“孝”的理念传播出去。

一年间,王殿明共征集到来自北京、河北、湖南、广西、台湾、香港等30余省市、地区共1万多份案例。随后,他又请来中国伦理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以及各大高校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这些案例进行评议,最终确定了评选结果。

“首先向古今二十四孝敬礼!”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 向全场行了个军礼。会后他告诉记者,这一年多,自己很多次都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想到了放弃。“忙活到最后,资金已经很紧张了。女儿要在深圳买房,我们也只能给凑个首付。但无论如何,我们达到了推广

‘孝’的目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精心打造万和宫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还要靠文化”

“我的家乡万庄,古时叫‘万和庄’。可以说,‘和’是我们那里的老传统了。”这些年,王殿明心中“和”的情结越来越深。

为了弘扬“和”文化,王殿明2006年投资3200万元,用3年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万和宫,用山水、园林、建筑、雕塑、字画等表现手法, 向人们诠释和传播“和”文化。一年下来,万和宫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被称作“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王殿明还想到,应当把“和”文化引进每一位村民的家里。“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希望每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和’的理念体现出来。这与修路、打井不同, 因为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效,所以很多村民不理解。”王殿明告诉记者,这一次,一向在村里口碑不错的他,开始遭到质疑。“有人说我异想天开,也有人说我是为了给自己扬名。”

为了推行这个想法,王殿明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走了多少人家,投了多少资金。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万庄村中的每一个家庭,都辟有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展示“和”文化。这种极具特色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来万庄村旅游。随着“和”特色的不断彰显,万庄村的旅游经济开始腾飞。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还要靠文化。” 目前,王殿明正在万和宫的基础上,筹划创建中华尚和园。在他心中,一个浩大的“和”文化工程, 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村里那位无人赡养的老人,如今也受到了儿孙的善待。”说到这里,王殿明舒心地笑了。

弘扬“和”文化,就是为了从最根本的地方帮助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