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观念与权力结构

思想观念与权力结构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中国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上古中国的思想史源远流长,然而真正系统性的思想观念还要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谈起。孔子的思想,恰恰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法家最受诸侯士大夫们喜欢,贯彻法家思想最得力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法家思想就是中央集权对封建分权的彻底突破和毁灭,只有在边陲野蛮的秦国,封建势力最弱小,最容易接受法家的思想。

经济、军事、社会和观念都是社会权力的来源,这些因素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力,必然与思想观念紧密相连。观念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构和权力。当然,观念本身也必然是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产物。流行的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影响,必然要为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所接纳。传统中国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观念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思想演变与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

上古中国的思想史源远流长,然而真正系统性的思想观念还要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谈起。孔子的思想,恰恰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虽然他的施政方针不为各诸侯接受,他的思想观念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仍然可观。这些思想不仅在他的学生之中流传,实际上也在整个上层诸侯士大夫之间流传。诸侯士大夫对他的从政才能未必认同,但对他提出的思想观念,都表示了敬意。孔子本人及其学生,在诸侯中有较大的影响。诸侯对孔子的态度,大多是敬而远之。敬是真的,因为这是当时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远之也是真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套快不行了,但又找不到新的替代学说,也不敢公然与之对抗。这便是孔子及其思想在春秋的境遇。

孔子是掌礼之人。他杰出的地方,在于他为礼制提供了一套思想基础。扩大了礼的仪式含义,将仪式提高到政治、社会、道德规范层面。因礼制而扩及仁政、仁爱、信义。周礼是孔子学说的基础,周礼本身体现的就是周代开国者们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渴望。而春秋时期,礼制遇冷,背弃礼制的行为萌发。在这一时期,以礼制的官方意识形态来约束诸侯的行为,继续维持原有的封建秩序,便是孔子所代表的一群保守主义者的理想。在政治坏乱初期,保守主义至少在观念上是占据主流地位的。然而封建制的崩溃,是无法避免的历史进程,这一点作为实际的政治家们心里清楚。即便是孔子的弟子,一旦身为人宰,也要为主人谋。所谋者,也是“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种礼制崩溃的事态,已经成为政治实践者们的共识。面对这些忧思,孔子能做的就是继续发发牢骚。他劝服不了身为人宰的弟子,当然也劝服不了当世诸侯。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一旦系统化,便为后世思想的继起提供了榜样,也提供了标靶。赞同或反对,都围绕着儒家提出的基本问题。思想自由的空气,一下便被激发出来。在封建时期,各层级对下级的控制能力本就不强,加上战国时期,封建制面临崩溃。对思想的限制几乎不存在,这就为整个社会的思想自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空间。而儒家的系统化思想,恰恰为其他思想的系统化所激活。诸侯士大夫虽然不敢直接挑战正统的礼制思想,然而当其他的思想出现,并能够提出有利于诸侯的思想规划时,诸侯士大夫们显然会欢迎。

战国的产生也有思想家的功劳,思想家们公开表达了他们对于儒家所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思想与现实的力量相结合,诸侯士大夫在征伐的时候再也无需畏首畏尾,而是理直气壮。诸侯士大夫们需要的,就是能够为他们的兼并式征伐正名的思想。这些思想能让他们征伐的时候不再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而可以理直气壮、毫无顾忌。思想多元性的出现,特别是对主流思想的突破,是战国乱象、封建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既要为诸侯突破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武器,也要为诸侯征战提供实际的功利性策略。对于诸侯士大夫们来说,采用最多的是法家和兵家。法家思想就是为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提高战争动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武器和战略。法家最受诸侯士大夫们喜欢,贯彻法家思想最得力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法家思想就是中央集权对封建分权的彻底突破和毁灭,只有在边陲野蛮的秦国,封建势力最弱小,最容易接受法家的思想。

封建制度崩溃,走向中央集权,这一政治形势与法家思想十分契合,但这一认识属于事后诸葛,当时的诸侯士大夫未必都清楚。对于当时的诸侯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想点法子,争取改变现状,在诸侯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只要不是儒家那一套老主张,什么都可以尝试一下。如果阻力太大,或者收不到什么效果,中途放弃便是。也有些诸侯认死理,最后搞得自己身败名裂,甚至做刀下枉死鬼。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只要一张好嘴,能够说得诸侯们动心思,就不愁功成名就,裂地封侯也不是没有可能。对于那些几乎沦落为庶民的破落士大夫来说,学得一手好文章、好口才,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就是扬名立万的好方法。正是有那么多人想要拜师学艺,以文采奉献于人主,这才为那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奇思妙想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家提供了市场。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影响之大,一时之望。诸子百家就是这么来的。到了战国时代,即便是儒家的卫道士孟子,也是口若悬河,气势蓬勃。说起话来,跟他们的开山祖师孔夫子的刚毅木讷相去何止万里。

思想这东西,不一定非要围着诸侯士大夫转。能够成为诸侯座上宾的士大夫毕竟不是多数,还有一大批被时代冷落的人。他们看着封建制衰落,看着自己的生计不断破落,又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带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和鄙视的眼神,看着舞台上的诸侯士大夫和他的王国兴衰成败,对那些诸侯谋士的喜怒哀乐冷嘲热讽。实在无聊了,就研究点身体健康、长生不老的法子来打发时间。老庄用辩证法和玄学,把这种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提高到哲学高度,自成一派,形成了道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国所有仕途受挫知识分子的疗伤圣药。

随着秦一统天下,百家争鸣的弊病立刻显露出来。从中央集权的视角来看,百家争鸣会极大降低中央集权官僚系统的管理能力。焚书坑儒,本质上跟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思想领域统一标准。争论少了,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就强大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需要的就是行政管理能力,法家要的就是这一套,以吏为师是最好不过的策略。从秦的焚书坑儒开始,中国的思想进入了第二阶段。

▶二、豪强政治时期的思想结构

随着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建立,确立中央权威,提高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是中央政府最关心的事情。西汉初年社会凋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既无必要,也无意义。一旦国家经济开始繁荣,国家意欲开展对外战争,强大的行政能力和战备动员能力便是必要的选择。对汉武帝来说,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就是实现雄图大略的首要条件。而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在行政体系内部,甚至于全国范围内,统一思想,是极为必要的。

统一思想,提高行政效率,道家思想显然不行。法家思想本来最符合需要,但是法家思想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暴政的源泉,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被视为正统。最关键的问题是,儒家思想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它强调维护礼制,就是维护君君臣臣的基本社会秩序,而且鼓励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为朝廷效力,为天下谋福利。汉武帝雄才大略,正在用人之际,这样的思想当然符合他的需要。所以从价值层面上来说,中央集权需要用儒家思想为天下士人提供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儒家的强项,却刚好是法家的短板。法家强调的是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工具理性,法家在终极价值导向上的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使得所有法家思想的崇拜者都对它只做不说。儒家则相反,儒家提供了价值理性,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但在工具理性上显然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对它只说不做。汉武帝或许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从统治和动员的立场上来说,他需要儒家思想来号召天下,同时需要用法家思想来管控天下,两者兼而有之,给人以外儒内法的印象。实际上,汉武帝所做的是将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公开喊儒家的口号,采用了儒家的价值导向功能;具体操作中行法家的权谋,利用法家的行政管理能力。自汉武之后,所谓英明神武的明君,都按照这套路子来。

但统一的中央政权毕竟能力有限,行政管理能力远远未能达到控制地方和豪强的能力,这便给豪强政治留下了空间。豪强政治的需要,使得那个时代的儒者对儒家做了新的解释。孔夫子的学说,一直未能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合法性问题。简单说来,谁才是合格的皇帝人选,这一点儒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和标准。孔子继承周礼,周礼讲究天命。天命原本与鬼神连接在一起,孔子对天命和鬼神之事不感兴趣,所以一直没谈及谁才是真命天子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孟子又讲民贵君轻,这一点大家都不喜欢,而且如果将民视为真正的普通百姓,那样的观点皇帝、豪强和读书人其实都不喜欢。中国的士人,打心眼里看不起老百姓,把他们当作拯救的对象,但又不能直说。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虚悬,给汉儒提供了空间。

在谁是合法的皇帝这个问题上,战国以后直到秦汉,都信奉阴阳五行的观点。阴阳五行实际上就给天命循环提供了基础,这一观点暗示了天命循环的必然性。按照这个观点,豪强大可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对于那些不想被中央集权吞并的豪强来说,继续生存下去的办法就是把朝廷推翻,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那要这么做,就必须在理论上把阴阳五行说摆出来,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了。豪强有阴阳五行的需要,整个社会推行的又是儒家学说。与时俱进的儒学先生们将儒家与阴阳五行相结合,顺便钻钻孔夫子的空子。既然孔夫子没明说谁才是合法的真命天子,汉儒们就根据豪强的意思,用阴阳五行来弥补儒家的缺陷,所谓天人之际,天灾预示人祸,就变成了自然神论。一群群儒者开始干起了给老天和王朝算命的活计,恰好《春秋》里面又有不少关于气候天象的记载。从董仲舒开始,汉儒就当起了巫师,把孔夫子的仁义道德抛到九霄云外。

汉儒的巫师化,造就了王莽的闹剧,也造就了两汉的崩溃和三国时代。巫师化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已经把儒家釜底抽薪。儒家教导士人要忠君,可巫师化的儒家思想,一会说这个是合法的皇帝,一会说那个是合法的皇帝。连谁是合法的皇帝都说不清楚,士人就只好收起忠君的调子。忠君已经不可能了,那就只能忠于他们的豪强主公了,这就为军阀混战做好了准备。儒家思想走到这步田地,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三国之后,儒学彻底崩溃。政权的频繁更迭让豪强们认识到,在豪强政治时代,出面做皇帝改朝换代,是最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旦想要做皇帝,立马与天下人为敌,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族都难。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安心做一方豪强。只要不想谋反做皇帝,无论谁做皇帝,豪强都会得到重用。只有安分守己,才能做政治不倒翁。无论儒家还是法家,都是豪强门阀政治的大敌。什么也不干,维持现状,才是门阀士族的最佳政治选择。

既然在政治上什么也不能干,最有权力的人完全漠视权力,士族们就只能谈谈生活和艺术。一大群富豪们在一起,又不能搞阴谋诡计,只剩下娱乐游戏和互相攀比。攀比的结果,就是大家竞相奢华。档次低点的豪强,比的是珍珠宝器、排场美女。档次高点的奢华,比的就是文学和艺术。中国史上最华丽、繁琐的文字游戏,就这样产生了。为文学而文学,为奢华而奢华,在奢华里看不到一点思想,在形式里看不到一点内容,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豪强攀比的最高境界,就是清谈。从思想层面来说,儒法都不合时宜,道家无为刚好为豪强们维持政治现状提供了绝好的政治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道家的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虚无缥缈的学说,永远不会有结论,而且也永远没有止境。这是富豪们最佳的娱乐游戏,豪强们可以在这里互相攀比,却又永远分不出输赢。魏晋玄学,代表了豪强政治时代的思想顶峰。此外,对于豪强们来说,炼炼仙丹、修修房中术,求个长生不老是他们想象得到的最高人生追求,这又促成了将道家所肯定的自我形躯化的道教的重大发展。

▶三、思想观念与集权社会

随着豪强政治结束,中央集权的兴起,社会产生了对新的意识形态的需求。儒家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重新被人们所认识。中央集权需要儒家的保守主义,需要严守秩序规则,也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到的“礼”与“分”。中央集权的政治必然需要统一的价值导向,儒家忠孝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所需要的价值理论。但是传统儒家的思想显然还存在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对中央集权制度下士人的思想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宋明理学的出现,正是儒家思想在中央集权时期演变的产物。

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还缺乏有效的工具理性。士大夫们只有价值导向,只有口口心心的仁义道德,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提高官僚集团的行政管理能力,需要儒家士大夫有事功的精神。简单说来,孔夫子的儒学有价值观,却没有认识论和实践论宋儒所做的事情,就是为儒学提供一个全面的世界观、认识论和实践理念。理、气、天理、人欲这些概念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宋儒开始为儒家的思想注入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基础,并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作为儒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这样一来,儒学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观的体系,在学术上更加完备。最关键的是,宋儒一方面将认识论和实践论囊括到儒学中来,从而为入仕的官僚做好行政事务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哲学基础,避免了儒学官僚的空谈义理。在这点上,朱熹和陈亮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另一方面,通过天理、人欲的区分,将礼仪制度上升到天理层面,从而为维护礼、分的社会秩序,为忠君爱国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哲学基础。这要求人们更加忠心于皇权和国家,甚至于遵守更加严苛的日常礼仪秩序。这样的制度,将官僚集团所需要的法治规则道德化,并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从而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神圣的基础。在宋儒之后,背叛中央集权已为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所不容。中央集权及行政管理能力扩张,找到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宋学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宋学与科举考试的结合,最终将儒学完全官僚化、程式化,从而失去了作为思想的活力和乐趣。当科举与儒学相结合,统一的价值观便与官僚考试所需要的确定性、客观性、程式化结合起来,八股文的兴起代表着儒学的停滞和呆板。八股文的兴起,往往让儒生将儒学内容视为一整套死板的公式化材料,失去了道德、规范和思想的价值,更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和价值吸引力。这样一来,儒学便成为士人获得功名的主要手段。儒学成为科举的工具,正如宋儒成为中央集权的工具。八股文的兴起是宋儒思想的内在逻辑,而八股的停滞及其功利化也是宋儒内在理路的必然结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复兴儒学的规范价值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明代儒学,根子上就是要反对宋儒的官僚化。把儒学从一种官僚化、公文程式化的零散考据材料中解放出来,重新焕发出儒学的思想和道德价值魅力。心学强调儒学的核心在于个人内在的价值引导,个人依据自身对经典的解释,阐释出儒学的经典价值,从而引导个人的价值生活,引导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采取正确的策略。心学教导儒士们尊重儒学的价值教导,重新审视儒士对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引导作用,强调儒士不仅仅是被动尊重现有的社会秩序,也需要对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中出现的具体错误进行评判,并提供相应的批评。心学将儒生从官僚机器下解放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央集权的弊病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对中央集权的批评显得尤为重要。阳明心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思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心学的产生,在儒士们反抗阉人专权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心学所涉及的价值争论,降低了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明末党争不断,道德优势与行政能力的冲突再次显露出来。严重的价值分歧极大消耗了明末朝廷的战备能力,在边疆民族的武力威胁面前,明朝彻底覆灭。不少后世学者认为,心学对价值规范的强调,创造了一帮道德圣洁却百无一用的书生,他们对道德瑕疵的零容忍,对政治军事人才的人品和行事风格的严酷批评,不仅仅是因为对文字狱的恐惧,还因为他们对心学的世俗功利价值所持的怀疑态度。

总体上说,儒学的保守主义心态,使其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被西方拖入近代社会之前,历史还原论及其所支持的保守主义一直是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学成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并不奇怪,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学随着中国历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这正体现出中国历史与观念的复杂。在儒学里,清晰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

复习思考题

1. 中国传统社会是否一阶级社会?

2. 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是乡绅自治社会吗?

3.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权力与观念系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进一步阅读建议

1. 刘岱等: 《中国文化新论·社会篇——吾土与吾民》,三联书店1992年版。

2. 刘岱等: 《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理想与现实》,三联书店1992年版。

3. 费孝通等: 《皇权与绅权》,岳麓书社2009年版。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仲礼: 《中国绅士》及其《续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 瞿同祖: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瞿同祖: 《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 瞿同祖: 《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 金耀基: 《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金耀基: 《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 韦伯: 《中国的宗教》,《作品集》第五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