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心劳力,历史责任

劳心劳力,历史责任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之所以形成公共理性思想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位和代表的立场分不开。正是基于孟子的阶级意识、历史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推动了孟子公共理性思想的产生,无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天道诚善、王道政治,还是天下大同等思想都与孟子的个人地位、学术愿望以及责任意识息息相关,最终促成了其公共价值观念的形成。

孟子之所以形成公共理性思想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位和代表的立场分不开。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家不同于道家和法家,儒家具有天下责任之心,天下责任之心,能够形成公共价值观念。与孟子有共同历史背景的同时代的思想家有很多,为什么其他思想家与孟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呢? 这主要是孟子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和所代表的学派不同的缘故,这也正是孟子价值观形成中的关键因素。比如庄子与孟子基本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但庄子的道家思想明显异于孟子的儒家思想,除了思想渊源不同之外,阶级地位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道家学派在立场上强调“避世”,不参与社会政治,很难形成公共价值观念,不具有公共理性的思维导向。道家关注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基本上不参与社会管理,人的价值是“避世”的,比较关注自身的清静,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儒家与道家的不同首先在于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差异,儒家具有责任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儒家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这都体现了一种儒家的责任担当精神。冯友兰说: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而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13]“方”即是指社会。“避世”“出世”的思想很难形成一种公共价值思想,因为个人是自然无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发性的,自发的东西难以进行社会统一规范,自觉的东西则可以达成公共理性思想。

孟子所代表的是由旧奴隶制中的旧贵族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从旧贵族的没落中看到了阶级矛盾的尖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为缓和阶级矛盾,所以主张统治者适当地放宽对人民的刑罚,发展经济,提倡民本思想,于是形成了“制民之产”“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等一系列的“仁政王道”思想; 另一方面又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主张“仁政”和“德治”学说,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所谓“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14],在一定程度上说有维护其自身阶级地位的一面。孟子的公共价值观念正是其封建伦理学说的真实体现,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孟子的“正命”“知天”学说无非是让百姓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就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宣扬人有“先觉”“后觉”的不同,“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15]孟子提出人的分工不同而贵贱不同,从事脑力劳动的统治体力劳动的,把这种分工的不同和不平等说成是天经地义。“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6]由此也把阶级统治看成天经地义的。正是孟子所处的阶级地位使他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公共价值观念的两面性体现出来。这一点与庄周代表的没落阶级的思想特征有本质的差异,庄子等道家不看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孟子公共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其阶级地位所决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其结果是既有利于黎民百姓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主要是符合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孟子公共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这一关键因素是不容置疑的。

但也不能将孟子的公共价值观念的形成完全囿于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分析,这一方法极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因为孟子毕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者之一,儒家学派天生具有为天下承担责任的坦荡胸怀,这一胸怀与公共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儒家的历史意识高于道家和法家,对历史史实具有深刻的记忆和参照意识,孟子具有历史的责任意识。孟子对历史进行分析和归纳后得出结论,认为夏、商、周三代通过“仁”得到天下,同样因为不“仁”而失去天下,运用这种历史的考察方法,孟子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国家兴亡的教训,进而提出推行“仁”得到天下,不“仁”失去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17]。得到天下是因为“仁”,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统治者“不仁”,失去统治地位,普通人“不仁”,自身难保。“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18]这是一种历史的考察和历史的责任意识。正是由于历史责任意识,孟子在公共价值观念上有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孟子具有心忧天下的思想情怀,当他看到他所处的时代政治衰败、学术思想不正时,他希望有所作为。当时的境况的确让人忧心如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19]。孟子认为天下不正确的学术思想很多,天下邪道横行,个人自私自利的观念流行,必须通过提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来纠正不良的学术思想。孟子希望在价值观上宣扬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公共价值,于是产生了以学术观点推动政治治理的公共责任意识,“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0]孟子的责任担当精神为其公共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孟子的阶级意识、历史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推动了孟子公共理性思想的产生,无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天道诚善、王道政治,还是天下大同等思想都与孟子的个人地位、学术愿望以及责任意识息息相关,最终促成了其公共价值观念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