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承嗣,继古尊孔

思想承嗣,继古尊孔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历史性存在是孟子公共价值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孔子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孟子的思想,明显具有公共理性的性质,主要的方面是孔子的“仁”学说直接导致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公共价值的实现更具有理性的逻辑基础。孟子不仅仅继承了孔子的公共理性思想,还对《尚书》《诗经》《周易》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孔子历史性存在是孟子公共价值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孟子并非孔子的弟子,却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之弟子,因此可以说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孔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直接根源。

孟子是孔子最为忠实的信徒。他非常崇拜孔子并曾借用孔子之弟子的话来赞扬孔子: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 ‘岂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朱熹注释说: “言自古圣人,固皆异于众人,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2]孟子认为孔子超越了所有圣人,超出同类,出类拔萃。孟子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 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 其中,非尔力也。”[3]孟子对孔子的赞颂主要体现为大智慧、集大成和圣人事三个方面,圣人事是智与圣的结合、“始”与“终”的结合,时机把握恰当而且适度。孟子对孔子的崇拜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凝成一句话: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4]“可以”意味着自然而然,适度而不勉强。孔子对孟子影响深远,价值观念一脉相承,立说讲学、教育方法极其相似,孟子游历他国推行政治主张也是效法孔子。

孟子赞颂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认为这是成为圣贤的重要精神。“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夫子圣矣乎?’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5]孔子的谦虚品质是孟子非常赞颂的。孟子对孔子“圣”境的赞颂说明孟子在思想上希望达到这一境界。“圣”的境界是一种公共价值境界,因为“圣”是一种通达天、地、人的境界。

孔子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孟子的思想,明显具有公共理性的性质,主要的方面是孔子的“仁”学说直接导致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孔子说“仁”,以“仁”为核心,孟子则将“仁”继承下来,将“仁”具体化。孔子讲“为政以德”,孟子则讲“仁政”,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释说: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6]孔子强调政治治理以德性优先的原则,这与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一致性,后来孟子的“以民为本”与“为政以德”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孔子说: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 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大甲》曰: ‘民非后无能胥以宁; 后非民无以辟四方。’”[7]孔子的“以德报怨”与孟子的“以德化民”具有一致的内涵。孔子说: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8]孔子的“以德教民”“以德爱民”与孟子的“以民为本”具有一致性。朱熹说: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块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为政以德’,非是不用刑罚号令,但以德先之耳。以德先之,则政皆是德。”[9]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强调德性的优先性,孔子、孟子的思想具有渊源关系,同时都以公共价值作为理性导向。

对孟子而言,之所以形成与孔子有些相似的价值观念,首先是孔子的存在这一客观外在条件,而后才是理论创见的内在根据。尽管孟子的思想烙印着孔子对他的影响,但是是有孔子这个人、这个大儒的存在,而后才有儒家学说和思想。诚然,孔子的存在并不是孟子价值观形成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虽然,孔子的存在对战国各家学派来说都是共同的条件和基础之一,对各家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影响,但是,他对各家发生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孟子来说,孔子的存在与影响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但是孟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孔子公共价值思想的一味继承,还是对孔子的思想的发展。一般来说,孔子的公共思想还限于普遍意义和笼统的思维方法上,主要强调个人如何达到公共价值的修养上,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公共价值实现上,没有具体的方法措施。而孟子则落实到公共价值在社会政治中如何具体实现,主张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孔子只说“为政以德”,但没有具体的措施,而孟子则提出“以德化民”“制民之产”等公共管理问题。从总体上说,孔子的公共价值思想主要重视个人的道德问题,处于概念的阶段,是抽象的,孟子则重视公共价值的实现问题,处于措施实行阶段,进入具体化的过程。孔子的公共价值重点在于以自身的修养达到公共价值的实现,而孟子则上升为以政治为发动机,加上个人的修养,使公共价值成为可能,最终达到实现。孟子公共价值的实现更具有理性的逻辑基础。

孟子不仅仅继承了孔子的公共理性思想,还对《尚书》《诗经》《周易》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孟子思想论述中大量引用《尚书》《诗经》《周易》中的经典文本和历史事例来论说自己的思想主张,起到了经典证明的作用,增加了思想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为了论述“以民为本”的思想,引用了《尚书》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0]来加以证明。孟子是一个不忘历史记忆的儒家,对历史史实的运用达到精熟的程度,充满了历史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