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烛之武退秦师

郑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背景晋文公重耳出亡过郑,郑文公“不礼焉”,僖公二十九年,晋文公召集诸国于翟泉会盟,郑不至。僖公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秋又和秦军一起包围了郑国。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战国策》全祖此法,苏氏论古,飘空据实之法亦祖此。秦伯说[2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3],乃还。

(选自僖公三十年)

背景晋文公重耳出亡过郑,郑文公“不礼焉”(见《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九年(前631),晋文公召集诸国于翟泉会盟,郑不至。文公于此耿耿于怀。僖公三十年(前630)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秋又和秦军一起包围了郑国。

九月甲午[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氾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一]魏禧:唐德宗奉天诸诏,正是此意。凡事势到急处,尤当一味扑实悔艾,若稍存粉饰附会之见,人心立解体矣。

[二]竹添光鸿:此八字不但说破败殽之役,其后范雎以远交近攻策秦,此已豫见其端矣。

[三]魏禧:前是实事,此是虚揣。看他急急进步处,将实影虚,虚者皆实矣。《战国策》全祖此法,苏氏论古,飘空据实之法亦祖此。

夜,缒而出[8]。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9]。越国以鄙远[10],君知其难也,[二]焉用亡郑以陪邻[11]。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2],行李之往来[13],共其乏困[1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5],许君焦瑕[16],朝济而夕设版焉[17],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18][三]既东封郑[19],又欲肆其西封[20],不阙秦[21],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2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3],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4]。因人之力而敝之[25],不仁。失其所与[26],不知[27]。以乱易整[28],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后语竹添光鸿评曰:“秦穆纳晋侯,平晋患,战城濮,会践土,于温,于翟泉,无役不从。晋侯自衡雍策命后,威福由已,其宠遇于天子,得志于诸侯,穆皆亲见之,忌心已不可遏。烛之武觑破秦伯之意,言亡郑于秦无益有害。其最得力处,在行李往来数语。盖秦伯有志东略主盟中夏,东道主三字,正中肺腑,又以前日之晋一证,既启其雄心,又动其夙怨。秦伯闻之,觉从前无役不从,大非为己之策。因与之盟,结郑好也,且为之戍,图中原也。此正秦晋交构一关键。”(《左氏会笺》)

【注释】

[1]甲午:初十。

[2]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3]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途径郑国,郑不礼焉。

[4]贰于楚:二心于楚国。

[5]军:驻扎。函陵:郑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郑河名,在今河南中牟南。氾南即氾河南。

[7]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8]缒:用绳索把人从城上下垂至地面。

[9]执事:身边的办事者,对对方的敬辞,以示不敢直呼对方。

[10]越国:越过邻国。鄙远:以远地为自己的边邑。

[11]焉:何,怎能。陪:同“倍”,增益。邻:指晋国。

[1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13]行李:外交使者。

[14]共:同“供”。

[15]尝:曾。晋君:指晋惠公夷吾。

[16]焦、瑕:晋邑,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芮城南。

[17]济:渡。设版:筑城墙。

[18]厌:满足。

[19]东封郑:往东将郑作为自己的边疆。封:封疆。

[20]肆:放恣。西封:意思是往西开拓自己的疆土。

[21]阙秦:使秦缺损。

[22]说:同“悦”。

[23]杞子、逢孙、扬孙:三人皆秦国大夫。戍之:驻守郑国。

[24]微:无。夫:音fú,指示代词,那。夫人指秦穆公。不及此:到不了今天,即做不了国君。

[25]因人之力而敝之:靠了别人的帮助而回头去损害帮助者。敝:败坏。

[26]所与:所盟之国。与:与国,盟国。

[27]知:同“智”。

[28]以乱易整:秦晋原本和整,现相攻,这是以乱换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