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故与中华居室文化

典故与中华居室文化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陈蕃室是指志向高远者的居室。典故出于《晋书·王羲之列传·王献之》:献之字子敬。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他的书法、画技、琴艺皆高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 “二王”。典故出于《尚书大传》: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其中的 “心”是指宫殿的中心,“角”是指檐角。

对于中华居室,很多典故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选择和审美。

1.“陈蕃室”的典故

典故出于范晔的《后汉书·陈蕃列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字仲举。陈蕃15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郡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陈蕃室是指志向高远者的居室。

2.“青毡故物”的典故

典故出于《晋书·王羲之列传·王献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 “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东晋时期,有位大书法家叫王献之。他的书法、画技、琴艺皆高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 “二王”。他处世豁达,待人宽厚。有一天夜晚,他在书房里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响动惊醒。睁开眼一看,有三四个人正在书房内偷东西。那几个小偷正把几件值钱的东西往一只口袋里装。王献之躺在床上,一声不吭,静静地看着。小偷见屋内没有值钱的东西可拿,就将一只大吊橱打开,在里面翻拣。当小偷从橱子里翻出一件陈旧的毡子时,王献之忍不住开口道:“伙计们,请高抬贵手吧,这件青毡子,是我们王家祖传之物。别的东西都可拿走,只把这件毡子留下就行了。”小偷们突然听见主人说话,吓得魂不附体,丢下东西,撒腿就跑。“青毡故物”泛指仕宦人家的传世之物或旧业。比喻家传的珍贵之物。

3.“爱屋及乌”的典故

典故出于《尚书大传》: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商朝遗民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4.“勾心斗角”的典故

典故出于杜牧的 《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其中的 “心”是指宫殿的中心,“角”是指檐角。诸角向心,叫做 “勾心”;诸角彼此相向,如戈相斗,叫做 “斗角”。此典本意是形容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人多用其比喻心机和明争暗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