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不和小人一般见识

孔子不和小人一般见识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军作战,关乎国之利益、疆土甚至命运,事体不可谓不大,但孔子说,其帅可夺。“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七个字,自孔子之口而出后,犹如惊雷霹雳,划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暗夜。由“匹夫不可夺志”始,经近千年凝聚升华,到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紧紧地把自己的灵与肉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绾结在一起,休戚与共。只有在反复修炼的过程中,聚“正气”而成“志”,方临大节而不夺。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二十六章》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可以用《诗经·十月》中的八个字来形容——“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各种政治势力争权夺利,此消彼长,往复更替,很少安定。频繁的战争无疑是诸侯和各种政治势力斗争的主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除贵族之外的下等人、普通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匹夫”更是命悬一线,活得痛苦而且没有尊严。那么,怎样唤醒普通人的价值意识呢?

孔子以三军设喻。那个时期,诸侯各国大多设有三军,有的称中军、上军、下军,有的称中军、左军、右军。三军作战,关乎国之利益、疆土甚至命运,事体不可谓不大,但孔子说,其帅可夺。因为打仗总有胜负,实力总有强弱,谋略也分高下,对战争的双方来说,总有一方会被夺帅战败。这样的情景,孔子看得很多了,似乎习以为常。但对于普通人,孔子总是怀着忧戚之心,从精神上或者说从灵魂深处,唤醒、甚至是点痛他们,这是他作为“木铎”的“天命”。所以,孔子说,尽管三军可以夺帅,但对一个人来说,无论地位多么卑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要坚守它,不丧失它,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屈服于人,生命也会由此而飞扬,由此而变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七个字,自孔子之口而出后,犹如惊雷霹雳,划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暗夜。它打通了人生存的另一个向度——立于大地之上,存在于阡陌之中,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穿衣、睡觉、繁衍后代,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寻找安放心灵寄托精神之地。这就是“志”,是信念,是责任,是人的意识的真正觉醒。

这是真正开天辟地的黄钟大吕,穿越时空,灿灿然如正午的阳光,普照苍穹,温暖和激荡着每一个读到它的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感觉到热浪汹涌,不可阻挡。由“匹夫不可夺志”始,经近千年凝聚升华,到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紧紧地把自己的灵与肉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绾结在一起,休戚与共。这应该是人类文明史和民族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和最不能战胜的精神力量。

当然,邦国危难和人处逆境时,讲“志”相对容易些和更有感召力。所以,李泽厚和李零先生在解读《论语》时,都讲到了梁漱溟在批孔高潮中,以这句话来自励,不乏敬仰之情。但在这个价值多元和日趋焦虑的时代,对于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人生来说,人应该怎样守“志”和守什么样的“志”?的确是一个很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中国人常把“志”和“气”连起来叫作“志气”。依我理解,“志”倾向于“仁道”,是方向和目标,而“气”则是讲守“志”的途径和手段。中医讲“气化成形,形聚为气”,“气”在人体中“升降出入”不断聚散,保证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并且说“气之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只有在反复修炼的过程中,聚“正气”而成“志”,方临大节而不夺。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应该是现代人“不夺志”的不二法门。

追寻个体生命的意义,或者是肯定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孔子对后世的最大贡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