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度贬谪时期(—)

两度贬谪时期(—)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致从保大七年春被贬泰州到保大十五年被召回金陵止。徐铉两遭贬谪,有机会接触社会中下层,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诗作进一步触及社会现实,特别是第二次被贬舒州之时,以由侧重于宣泄内心的悲切、一己的人生失意过渡到家国社会上,显得更加的冷静与深刻。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此诗作于保大十四年后周军队南侵,徐铉避难东归之时。贬谪之中又遭兵燹,自甘逐客的伤己之悲与民著战衣的感时之叹交织在一起。

大致从保大七年春被贬泰州到保大十五年被召回金陵止。此时期国政日非,“为人忠厚,不以位貌骄人”[67]的徐铉虽远离党争,始终避免不了两遭贬谪的命运。政治上的打击,生活上的多艰,让徐铉的诗歌创作与以前抒发富贵闲情、诗风清新典雅有很大区别。这一时期,徐铉诗歌的现实性有明显增强,或感叹时事,或抒发感伤,即使是诗酒酬唱,与单纯的闲情逸致迥异,总是夹杂着一丝悲愤失落之情,对白居易学习的侧重点也相应发生转移,讽谕伤感的成分明显增加。现将徐铉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一)抒发贬谪情怀之作

徐铉保大七年春,因被宋齐丘等诬其泄密机事而被贬泰州任司户掾。仕途平顺的徐铉,面对突如其来的贬谪,内心自是不满,孤独寂寞、人生失意之情流露在贬谪诗作中,如《雪中作》:

赋分多情客,经年去国心。疏钟寒郭晚,密雪水亭深。影迥鸿投渚,声愁雀噪林。他乡一樽酒,独坐不成斟。[68]

此诗作于泰州,抒发的是孤独寂寞之情。离京来此已逾一年,时值傍晚,天降大雪,疏钟远响,一片寂静,尤其一“寒”字,使全诗笼罩在凄冷的基调之中。远处孤鸿翩翩,停栖沙渚;近处愁雀喳喳,集噪树林。一远一近,一静一动,对仗精巧,构图优美。又一“愁”字,移情于物,暗示出作者心境之悲。尾联揭示出其中的缘由:身在他乡,孤独寂寞,美酒何以独饮?全诗笼罩着贬谪的冷清与孤寂。再如《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远港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鸳鸯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69]

这首诗也是抒发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前寒食都在京城度过,而今却要在偏僻的泰州。接着回忆京城寒食清明是通宵蹋歌,音乐不断,一片繁华。“鸳鸯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鸳鸯得路,相隔遥远,鸿雁分飞,道阻且长,作者用鸿雁营造一个凄清的氛围。尾联极写身在贬所无人来访的孤寂落寞之情。

此外,《送客至城西望图山因寄浙西府中》:“枚叟邹生笑语同,莫嗟江上听秋风。君看逐客思乡处,犹在图山更向东。”也是抒发一己悲情。徐铉对遭遇贬谪流露出不满情绪,如《赠维扬故人》:

东京少长认维桑,书剑谁教入帝乡。一事无成空放逐,故人相见重凄凉。楼台寂寞官河晚,人物稀疏驿路长。莫怪临风惆怅久,十年春色忆维扬。[70]

前四句对自己遭遇贬谪充满愤懑之情,尤其是“一事无成空放逐”的“空”字满腔牢骚跃然纸上,故人相见自是更觉凄凉。抒发对贬谪不满的还有:“纶闱放逐知何道,桂苑风流且暂归。莫问升仙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违。”(《经东都太子桥》)“一朝削迹为迁客,旦暮青云千里隔。”(《亚元舍人……资一笑耳》)“贾生去国已三年,短褐闲行皖水边。”(《送彭秀才》)“莫问升迁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违。”(《经东都太子桥》)诸如“去国”“迁客”“逐客”等字眼也比较常见,诗歌喜用贾谊、屈原等典故,表达忠而被谤的不平之情。

徐铉更多的还是表达自己忠贞不屈、忠君恋阙及盼望早归的诗作。如抒发贬谪后的忠贞之情的,如《过江》:“别路知何极,离肠有所思。登舻望城远,摇橹过江迟。断岸烟中失,长天水际垂。此心非橘柚,不为两乡移。”[71]表达为国尽职,虽贬不悔的,如《贬官泰州出城作》:“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唯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72]等等。

名利对我而言不过如过眼浮云,自己所关注的是为国尽职、替主分忧,但却换来被贬他乡的结局。“三谏不从”为儒家为臣之道,“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73]“逐客”应为贾谊直陈时事,却被谗言诬陷而惨遭贬谪的典故。“虚舟”为无人驾驭的船只,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74]索性一身无累能如无人驾驭的小舟任其所至。徐铉虽也遍游林泉,但始终流露出忠君恋阙之情:“唯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对主上的恩宠始终不敢忘怀,一心想再回君主身边,感情真实曲折,用典自然无痕。再如《陈觉放还至秦州见寄以诗作此答之》:

朱云曾为汉家忧,不怕交亲作世仇。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悠。今朝我作伤弓鸟,却羡君为不系舟。劳寄新诗平宿憾,此生心气贯清秋。[75]

贬谪虽有一己之悲,但更多的是报国之志遭遇挫折,徐铉即使遭到贬谪也不改初衷。以汉代朱云为榜样,刚正不阿,折槛直谏,无所畏惧。“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悠。”一个铮铮铁骨、遇挫犹荣的忠贞之士凸显出来,这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诗人羡慕陈君“不系舟”的悠然自得,但自己这只伤弓之鸟,却以朱云为范,追求“心气贯清秋”的豪迈。此外,徐铉与陈觉有憾,纯属为国为民、毫无己私之利的冲突,与党争迥异。

渴望回到京城的恋阙之情也有体现,如《王三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失乡迁客在天涯,门掩苔垣向水斜。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烟生柳岸将垂缕,雪压梅园半是花。惆怅明朝樽酒散,梦魂相送到京华。”[76]前两句作者写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天涯的贬谪生活,一“掩”字,可见其在贬所的孤寂,很少有客造访。作者对京城故友的来访自是既惊讶又高兴,本来只愿有信能通就知足了,岂敢奢望登门垂访。颈联写相见时的美景,结尾则感叹酒席散去,老友返京,自己独留此地。“梦魂相送到京华”,送友更是潜意识地流露出自己想归京的愿望。

(二)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徐铉两遭贬谪,有机会接触社会中下层,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诗作进一步触及社会现实,特别是第二次被贬舒州之时,以由侧重于宣泄内心的悲切、一己的人生失意过渡到家国社会上,显得更加的冷静与深刻。如《避难东归依韵和黄秀才见寄》:

戚戚逢人问所之,东流相送向京畿。自甘逐客纫兰佩,不料平民著战衣。树带荒村春冷落,江澄霁色雾霏微。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77]

面对北周的强大攻势,南唐国势日窘,中主颜面尽失。此诗作于保大十四年后周军队南侵,徐铉避难东归之时。贬谪之中又遭兵燹,自甘逐客的伤己之悲与民著战衣的感时之叹交织在一起。冷落荒村,一片萧条,时危道丧,不忍独隐,这是何等的令人伤心。

身处儒道丧失的时代,徐铉一方面感叹道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在默默的坚守,这种复杂的心理在诗歌中也有较多的表现,如:

念君介然气,感时思奋发。示我数篇文,与古争驰突。彩缛粲英华,理深刮肌骨。古诗尤精奥,史论皆宏拔。举此措诸民,何忧民不活。吁嗟吾道薄,与世长迂阔。顾我徒有心,数奇身正绌。论兵属少年,经国须儒术。夫子无自轻,苍生正愁疾。[78]

——《酬郭先辈》

旧族知名士,朱衣宰楚城。所嗟吾道薄,岂是主恩轻。战鼓何时息,儒冠独自行。此心多感激,相送若为情。[79]

——《送刘山阳》

世乱离情苦,家贫色养难。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幕府才方急,骚人泪未干。何时王道泰,万里共鹏抟。[80]

——《送黄秀才姑熟辟令》

乱中吾道薄,乡族旧人稀。胡为佩铜墨,去此白玉墀。吏事岂所堪,民病何可医。藏用清其心,此外慎勿为。县郭有佳境,千峰溪水西。云树杳回合,岩峦互蔽亏。弹琴坐其中,世事吾不知。[81]

——《送高起居之泾县》

虽然世道非清,但徐铉没有放弃。因而,对郭先辈的感时奋发的浩然正气,对他苍劲精奥的诗文,尤其是诗文中的时事宏论极为称赞,还激励他不要妄自菲薄,处于疾苦之中的天下苍生需要我们。在送刘山阳、黄秀才、高起居诗中都有类似的情感。此外,徐铉诗歌中也有直接描写时事日艰、战乱频仍、百姓艰难处境的诗作,如:

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

——《移饶州别周使君》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滋。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下国兵方起,君家义独闻。若为轻世利,归去卧溪云。

——《送勋道人之建安》

酌酒围炉坐,愁襟默自增。长年逢岁暮,多病见兵兴。

——《和明上人除夜见寄》

时情世难消吾道,薄宦流年厄此身。莫叹京华同寂寞,会经兵革共漂沦。……善政空多尚淹屈,不知谁是解忧民。

——《和王明府见寄》

这些诗作对当时宗白诗风有很大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白体诗歌的内涵。徐铉发扬白居易为时、为事、为君、为民而作的现实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这也是他贬谪时期诗歌创作的精髓之一。

(三)分题唱和之作

虽然国事多艰,徐铉还是留下不少唱和之作。保大九年(951)春,徐铉由泰州回到金陵,此年冬十月,钟蒨离京任东都少尹,太弟让德萧在金陵设宴为之饯行,好友徐铉、萧彧、孙岘、谢仲宣、王沂等都与会饯行。酒宴上群友分咏风、月、松、竹、山石,或示思友之情,或传旷达之义,或显文人才气。徐铉还作《送钟员外诗序》记录此次酬唱活动:

岁辛亥冬十月,天子命吾友德林为东府亚尹,太弟谕德萧君洎诸客饯于石头城。云日苍茫,园林摇落,樽酒将竭,征帆欲飞,处者眷眷而不能回,行者迟迟而不忍去。烟生景夕,风静江平。君子曰:“公足以灭私,子当促棹;诗所以言志,我当分题。”故以风、月、松、竹、山、石寄情于赠别云尔。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徐铉序。[82]

徐铉作《赋石奉送德林少尹员外》,其诗为:“我爱他山石,中含绝代珍。烟披寒落落,沙浅静磷磷。翠色辞文陛,清声出泗滨。扁舟载归去,知是泛槎人。”[83]好友远行,咏石送别,十分独特。此诗先写自己爱石,石中蕴含绝代之珍。接着,写在寒烟笼罩下,浅滩边静静卧着的石头,分别用“落落”“磷磷”,一表现其寒气,一突出其美姿,这是赋石,然后过渡到送客。这里作者以石喻人,“文陛”为宫阙的殿阶,即好友离开京城,清名之声已扬播开来。最后巧用张华《博物志》之典,传达对好友的祝福,此次钟蒨驾舟而去,远赴东都,必定能乘筏登天。全诗语言典雅,结构清晰,很显学力。

保大十四年九月,还是在金陵,徐铉、乔舜、萧彧、徐锴、陈元裕、钟蒨分咏酒、江、菊、远山、水、新鸿以送钟蒨赴东府,徐铉有《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诗序》记载其事并作《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得酒》一诗,其诗为:

酌此杯中物,茱萸满把秋。今朝将送别,他日是忘忧。世乱方多事,年加易得愁。政成频一醉,亦未减风流。[84]

此诗与五年前的迥然不同,前一首虽是送别,但意在咏物,作者在石上尽显才华。而现在国事日艰,屡遭沉浮,夹杂着时事弥艰与时光飞逝所带来的忧愁,诗人只有暂凭杯酒得以忘却。

这一时期,也有不少闲适之作,如《赠陶使君求梨》:“昨宵宴罢醉如泥,惟忆张公大谷梨。白玉花繁曾缀处,黄金色嫩乍成时。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迟。今旦中山方酒渴,惟应此物最相宜。”[85]《附书与锺郎中因寄京妓越宾》:“暮春桥下手封书,寄向南江问越姑。不道诸郎少欢笑,经年相别忆侬无?”[86]等等,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同时,隐逸题材的诗作突然增多起来,与道士僧人的来往逐渐频繁起来,抒发自己进退自如、不拘泥于仕隐的通达之情。如:《咏梅子真送郭先辈》:

忠臣本爱君,仁人本爱民。宁知贵与贱?岂计名与身。梅生为一尉,献疏来君门。君门深万里,金虎重千钧。向永且不可,况复论子真。拂衣遂长往,高节邈无邻。至今仙籍中,谓之梅真人。郭生负逸气,百代继遗尘。进退生自知,得丧吾不陈。斯民苟有幸,期子一朝伸。[87]

徐铉对汉末上疏难成而遁迹人世的名士梅福极其羡慕。忠臣仁人,不管贵贱都是忠君爱民的,如果正道不能容身,兼善无法实现,就隐居山林,做个进退自如的潇洒之士。虽是赠送郭先辈,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特点,不拘泥于仕与隐,这是白体诗人诗歌的相似之处。此外,还有不少与僧道交友的诗作,或传友谊、或示羡慕等等,如:

京邑功臣多伫望,凌烟阁上莫辞劳。

——《送写真成处士入京》

下国兵方起,君家义独闻。若为轻世利,归去卧溪云。挂席冲岚翠,携笻破藓纹。离情似霜叶,江上正纷纷。

——《送勋道人之建安》

他日飚轮谒茅许,愿同鸡犬去相随。

——《赠奚道士》

平生心事向玄关,一入仙乡似旧山。

——《题白鹤庙》

何以宽吾怀,老庄有微词。达士无不可,至人岂偏为。客愁勿复道,为君吟此诗。

——《回至南康题紫极宫里道士房》

随着国事日非、年龄阅历的渐长,佛道隐逸思想日益浓烈,这既是环境使然,也是他儒释通达、进退无碍秉性的结果。正如张兴武先生所论述的那样,身处乱世的文士人格普遍由“守道”向“顺时”转化,徐铉也不例外,只是徐铉徘徊于两者之间,没有泯灭其一端。徐铉后半生的自适委顺,与白居易后期思想极为相似,这也是徐铉宗白的情感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