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风格追求自然清丽

诗歌风格追求自然清丽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儒道不济时,徐铉还是看重诗歌吟咏情性的一面,还是讲求诗文要写得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徐铉赞成诗文要写得高逸含蓄、富艳流畅,但更推崇自然成文的写作状态,反对人为刻意雕琢。徐铉认为诗才是上天赋予的,非积学所能至。[48]徐铉精通音韵,诗作以近体为多,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形成清丽流畅之美。徐铉诗论中的“矛盾”与不足,在白居易身上也存在。徐铉过于强调自然为文,反对必要的细琢以致流于粗疏。

在道与文的问题上,徐铉有明显的重道轻文的倾向。但在儒道不济时,徐铉还是看重诗歌吟咏情性的一面,还是讲求诗文要写得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如他在《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中就说道:

君子之道,发于身而被于物,由于中而极于外。其所以行之者言也,行之所以远者文也,然则文之贵于世也尚矣。虽复古今异体,南北殊风,其要在乎敷主泽、达下情,不悖圣人之道,以成天下之务,如斯而已矣。至于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皆其余力也。[44]

文章(包括诗歌)要宣扬君子之道,要“敷主泽、达下情,不悖圣人之道,以成天下之务”,做到如此,就足够了。但“行有余力”,儒道不济之时,还是可以追求“格高气逸,词约义微,音韵调畅,华采繁缛”的。徐铉赞成诗文要写得高逸含蓄、富艳流畅,但更推崇自然成文的写作状态,反对人为刻意雕琢。他在《文献太子诗集序》中说:

鼓天下之动者在乎风,通天下之情者存乎言。形于风,可以言者,其惟诗乎?……体有古今,理无用舍。夫机神肇于天性,感发由于自然。被之管弦,故音韵不可不和;形于蹈厉,故章句不可不节。[45]

同时,徐铉论诗重“精诚”、重“天成”,诗歌还要有感而发,不可为文造情,矫揉造作。他在《萧庶子诗序》中说:“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诗之贵于时久矣。虽复观风之政阙,遒人之职废,文质异体,正变殊途,然而精诚中感,靡由于外奖,英华挺发,必自于天成。”[46]只有发自天机的、灵性的诗作,才会英华挺发,异代流芳。

徐铉的直抒胸襟、率意而为,与元白的“率意放辞”有明显相通之处。但徐铉毕竟是饱学之士,更深知后世学白者失之粗疏的弊病,因而也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以达到“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鱼草木无所遗;连类近而及物远,故容貌俯仰无所隐”[47]的境界,即诗歌要以小指大,以近喻远,借眼见之物,传言外之理,做到典雅含蓄。

徐铉认为诗才是上天赋予的,非积学所能至。语言要清丽,用韵要自然。他说:“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48]徐铉精通音韵,诗作以近体为多,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形成清丽流畅之美。

追求清丽流畅是五代文学的共性,儒道式微,政权跌宕,折断了许多文人正常的人生轨迹,使他们从传统的儒家政治责任中解放出来,或情愿或无奈地走向纯文学的创作殿堂。这是对晚唐以来崇尚苦吟雕琢、取境荒僻瘦硬之风的反拨,也是对南唐宗白诗风中过于浅切的补救。

徐铉诗论中的“矛盾”与不足,在白居易身上也存在。徐铉过于强调自然为文,反对必要的细琢以致流于粗疏。因而,晁公武评价其作品时说:“凡有撰述,常不喜预作,有欲从其求文者,必戒临事即来请,往往执笔立就,未尝沉思。”[49]虽然如此,徐铉在乱世中对崇道明教的坚持、对缘情自适的肯定及其对清丽流畅诗风的推崇,使其文学思想在五代宋初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关于诗歌自适功能的阐述,对宋人自适心理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