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记载了惠施及其追随者的一些基本命题。毛泽东品读《庄子》,熟读过此篇此节,特别赞赏文中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讲话中所引用的“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是名家探讨动与静关系的观点。毛泽东于讲话中引证“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的话,目的是为了阐明:“我们对问题要作全面的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要发生变动。

《天下》篇第八节,也是最末一节,介绍惠施、桓团与公孙龙等名家学派人物的思想,说他们渊博却不能符合于道。名家特别重视名与实的关系,论惠施的部分,叙述惠施的“历物十事”与“辩者二十一事”。惠施认为万物流变不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永恒固定的状态,所以他由此得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题。他又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他强调万物有基本的相同点,掌握这相同点,夸张了这相同点,而得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命题。

庄子后学在此节列数名家学派的辩题,意在批判、指斥他们夸饰矜持的态度,从弘扬大道的角度说,他们只不过是蚊虻的喧扰。

毛泽东则接受惠施名家学派辩题中有朴素辩证法元素的内容,辨明事理,发展自己的思想,推动事业的前行。

对惠施名家学派,庄子后学评论道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若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庄子·天下》篇这段文章大意是说:惠施的学问广博多面,他的藏书有五车之多,他的学说驳杂不纯,他的言论也往往不合道理。他观察分析事物的道理,说:最大的东西没有外围,可以叫作“大一”;最小的东西没有内核,可以叫作“小一”。薄到没有厚度时,不可以累积,但其广大可以延伸数千里之远。天与地是一样低的,高山与水泽是一样平的。太阳刚处于正中位置的同时也就是偏斜的开始,万物刚刚生出就开始走向死亡。大同与小同是相异的,这个称为“小同异”;万物都是相同的、也都是相异的,这个称为“大同异”。南方无限远,却也有限远。今天刚到越国,而从前已经来过。连环是可以解开的。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地的北边,也在越地的南边。要普遍地热爱万物,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

惠施以此诸多命题当作伟大的发现,显示于天下,并让那些善辩者知晓,而天下的善辩家也拿出一些古怪的道理来相应。他们论辩的课题很多,诸如:卵中有毛;鸡有三只脚;郢都包括楚国;犬可以是羊;马为卵生;蛤蟆有尾巴;火不是热的;山有口;飞驰的轮子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手指不能接触东西,能够触到,便不会有距离。矩尺不能画方,圆规画出的也不是圆;凿出的榫眼与榫头不可能完全吻合;飞鸟的影子,不曾移动;疾飞的箭头,有前进也有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黑牛合起来为三;白狗是黑的;孤驹未曾有母亲;一尺长的杖,每天截取一半,一万年都截取不完。好辩者用这些论题和惠施辩论,终生没有完结。

惠施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家是探讨概念与事实关系的一个学派。《庄子·天下》篇记载了惠施及其追随者的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有一些的确是诡辩和玩弄概念,但也有一些命题充满辩证法思想,甚至接近现代科学理论。

毛泽东品读《庄子》,熟读过此篇此节,特别赞赏文中的辩证法思想。他在1956年11月15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用现代科学道理论证了《天下》篇的一个命题:

看电影,银幕上那些人净是那么活动,但是拿电影拷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动的。《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他的讲话中所引用的“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是名家探讨动与静关系的观点。飞鸟是动的,但“飞鸟之景(影)”是飞鸟一刹那间的投影,是不动的。那是由于把许多个别投影衔接起来的缘故。战国时名家的这个命题初步看到了动(运动)和静(静止)的辩证关系,看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没有静也就没有动。

毛泽东于讲话中引证“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的话,目的是为了阐明:“我们对问题要作全面的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是进还是退,是上马还是下马,都要按照辩证法。

为此,结合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在讲话中毛泽东侧重谈了经济问题,他指出: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要发生变动。上半年平衡,下半年就不平衡了,今年平衡,到明年又不平衡了。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这样来看我们的经济问题,究竟是进,还是退?毛泽东自己回答说:我们应当告诉干部,告诉广大群众:有进有退,主要的还是进,但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地前进。虽然有下马,总是上马的时候多。我们的各级党委,各部,各级政府,是促进呢?还是促退呢?根本还是促进的。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是个总的趋势,发展是个总的趋势。

毛泽东还讲了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不是正确?我赞成这种意见,就是说,从前四年的情况可以看得清楚,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本正确。至于错误,确实有,这也是难免的,因为我们缺少经验。将来搞了几个五年计划,有了经验,是不是还会犯错误呢?还会犯的。经验是永远学不足的。毛泽东接着说: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一部分是苏联帮我们设计的,大部分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你看中国人不行?我们也行。但是,也要承认我们还有点不行,因为有一部分自己还不能设计。前几年建设中有一个问题,就像有的同志所说的,光注意“骨头”,不大注意“肉”,厂房、机器设备等搞起来了,而市政建设和服务性的设施没有相应地搞起来,将来问题很大。我看,这个问题的影响,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许还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否正确,现在可以作一点结论,明年也可以作一点结论,我看要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才能完全做出结论。这里头不犯一点主观主义是不可能的。犯一点错误也并不坏。成绩有两重性,错误也有两重性。成绩能够鼓励人,同时会使人骄傲;错误使人倒霉,使人着急,是个敌人,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教员。

上述毛泽东从辩证法的角度具体谈了经济问题,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他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既有成绩,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错误。

他在讲话中除了引证《庄子》“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两句话外,还举了人走路双脚总是一前一后和电影拷贝的动与静,从而从哲学高度阐明了一个真理:“世界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动静观。

从惠施名家学派相对主义的动静观到毛泽东辩论唯物主义的动静观,有继承,有发展,继承不是一成不变,发展也在吸纳古人的思想资料。毛泽东这样讲哲学,有历史纵深感,有思想发展史,有观点有例证,有理论有实际,把惠施名家学派思想观点品出了新意,解决现实生活具体问题有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