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膑创立的“围魏救赵”战法,对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围魏救赵,“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目的,是通过围魏救赵,诱敌脱离阵地,出兵增援,以便我歼敌于增援之中,也即运动之中。围魏救赵,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处于内线地位,打破日伪军围攻而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毛泽东指挥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将类如“围魏救赵”的战法,运用到了抗日游击战争之中,取得了显著的实战效果。

孙膑创立的“围魏救赵”战法,对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六计》把它列为第二计,引申说:“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华锋、王兴业主编:《十大兵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页)意思是说,打兵力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开、分散后变成弱敌再打;先发制人打强敌,不如后发制人打弱敌。此一兵法的基本精神,在于攻其所必救,而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而歼其退者。以此达到趋利避害、寻机歼敌的目的。

毛泽东把“围魏救赵”战法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创造了许多出色战例,并给予了理论发挥。

在抗日战争中,“在敌人数路围攻的情况下,游击战争的方针是打破这种围攻,采取反围攻的形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418—429页)。1938年,毛泽东总结我抗日军民反围攻作战的经验时说:

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毛泽东讲了抗日根据地“反围攻”作战如何运用“围魏救赵”战法:敌军深入根据地而且“久踞不去”,我军则“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这就是“围魏”,攻其所必救;引诱“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救赵”,解除日伪军对根据地的“久踞”。这样,用“围魏”调动敌人,疲惫敌人,使敌人暴露弱点,以便造成我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和战机。

围魏救赵,“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目的,是通过围魏救赵,诱敌脱离阵地,出兵增援,以便我歼敌于增援之中,也即运动之中。

围魏救赵,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处于内线地位,打破日伪军围攻而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军运用此法,给予敌人以重大打击,1944年3月5日至6日,新四军在江苏淮安打的车桥战役,是此法的成功一例。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和政委钟期光先指挥一部兵力,乘夜突入车桥镇,歼敌大部。这一攻势,引起淮阴、淮安、泗阳涟水之敌的震惊,遂出兵车桥增援。第一批增援日军遭我伏击,第二批、第三批援兵也先后遭我截击,被分割包围,直至围歼。此役的胜利,使敌军仓皇收缩兵力,放弃曹甸等十多个重要据点,使我淮安以东的地区连成一片。

由此可见,毛泽东指挥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将类如“围魏救赵”的战法,运用到了抗日游击战争之中,取得了显著的实战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