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地”的军队求生求胜,也应属于“败战计”。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处于死地就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在死地就要显示出决一死战的信念。把他们置于绝境然后才能得以保存;把他们置于死地然后才能起死回生。这与《九地篇》关于死地的论说一脉相承,互相发明。

战争年代,当我军面临危亡之境,毛泽东往往好用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名言,激励三军将士奋勇搏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杀出生路,把死亡赠给敌人。

孙武子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在他的兵学著作《九地篇》中,把战地地理分为九种情况,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

九种战地地理,就有九种作战方法。这九种战地地理的后三种,即圮地、围地和死地,都是险境,而尤其以“死地”最为严重。

作战,有“胜战计”,也有“败战计”。所谓“败战计”,即是军队处于险境、处于局部失败、处于暂时困窘状况下的反败为胜之计。“死地”的军队求生求胜,也应属于“败战计”。

孙子《九地篇》有三段探讨“死地”作战的论述: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死地则战。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无所往者,死地也。……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这三段语录的相应译文是:

孙子说:根据用兵作战原则,战地在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之分。……拼死奋战就能生存,不拼死奋战就会覆灭的地方叫“死地”。所以……处于死地就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

大凡作为“客军”,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专一,浅入敌境则军心涣散。……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在死地就要显示出决一死战的信念。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时就会竭力抵御,迫不得已时就会拼死战斗,深陷险境时就会言听计从。

把他们置于绝境然后才能得以保存;把他们置于死地然后才能起死回生。三军陷入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挥作战的事情,在于详细地观察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以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应用巧妙的方法而能够制胜的成功者。

另外,《孙子·九变篇》也说“死地则战”,《孙子·势篇》则有“危则动”的议论。这与《九地篇》关于死地的论说一脉相承,互相发明。

总括孙武子的“死地”战法,大致有五层意思:(一)军队走投无路之处(“无所往者”)是“死地”。(二)处于“死地”军队的生存状态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三)死地的战术措置是勇敢战斗(“疾战”,“死地则战”,“不得已则斗”)。(四)处于死地之指挥员要告诫官兵下定必死杀敌的决心(“示之以不活”)。(五)死中求生,败中求胜,“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十一家注孙子》中,梅尧臣注“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此句曰:“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7页)这已接触到亡与存、死与生的辩证法。军队处于绝境,下必死之决心奋力作战,杀出生存血路:亡转化为存,死转化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