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和利用绝对不平衡与相对平衡的规律

掌握和利用绝对不平衡与相对平衡的规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是普遍的规律,这个普遍的规律难道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吗?毛泽东不赞成绝对平衡的经济计划,他认为计划是意识形态,它是实际的反映,实际情况变了,计划也要做相应的修改。

1959年底和1960年初,毛泽东在浙江杭州和广东广州带领一个读书小组,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部书有一节主张“经济计划是相对平衡的计划”。谈到此处,毛泽东插话说: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毛泽东接着还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是相对的,生产力总要不断前进,所以总是不平衡,平衡和不平衡是矛盾的两个侧面,其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否则,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是普遍的规律,这个普遍的规律难道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吗? 应当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适用这个规律。计划工作中的各种平衡也是暂时的、过渡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能设想有一种平衡是没有条件的,是永远的。

事物的“不齐”,是事物的实情,是事物的普遍现象。毛泽东在这里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话,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存在着“不齐”的现象,就是说“不平衡并不消失”。经济发展的“不齐”,即不协调,不一致,这是正常的,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能够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去发展经济,这样就能促使经济发展达到许多相对的平衡。

如果经济发展一定要达到平衡,这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不可能的。所以,毛泽东不赞成绝对平衡的经济计划。

毛泽东不赞成绝对平衡的经济计划,他认为计划是意识形态,它是实际的反映,实际情况变了,计划也要做相应的修改。他还强调指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于能自觉地打破旧的平衡,而求得新的平衡。他反对计划订得过死,而且一成不变。这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计划经济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未对这一具有开拓性的思想作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同时,毛泽东还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主张制订计划要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并提出了“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观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商品经济进行过认真的探索,特别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偏差和严重失误后,他在研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商品经济的思想和观点。它们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借鉴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哲学思想,辩证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使其经济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探索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