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赤壁赋(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壬戌〔1〕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西游城外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文章先叙良夜美景凑得鱼酒,乘兴游赤壁。紧接着细致描画出赤壁冬夜之景与登山泛舟情况。清风、明月、秋江、夜色,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感慨。文章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难忘的艺术享受。

壬戌〔1〕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2〕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3〕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6〕,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7〕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的十六日。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2〕属:劝请。

〔3〕斗牛:即“南斗”和“牵牛”,星宿名。

〔4〕溯流光:指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进。

〔5〕嫠妇:寡妇。

〔6〕缪:同“缭”,缠绕。

〔7〕匏:一种葫芦,锯开可以作酒器。

美文共赏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西游城外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本文是前一篇。文章先叙良夜美景凑得鱼酒,乘兴游赤壁。紧接着细致描画出赤壁冬夜之景与登山泛舟情况。清风、明月、秋江、夜色,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感慨。

本文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

苏文的风格是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语言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在文章中信手举来,“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文章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难忘的艺术享受。

文章也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语“正襟危坐、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杯盘狼藉”即出自本文。

本篇名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渺小如大海中的谷粒,短促如天地间的蜉蝣。哀叹我生命的有限,羡慕长江的无尽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