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香回望蓬莱曲

天香回望蓬莱曲

时间:2022-0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诗歌形式。王重民辑有《敦煌曲子词集》,收词164首。虽有李白最早填词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为学术界所接受。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从民间借用曲调、填写新词,这被认为是文人填词的开端。在创作俗词俚曲的同时,柳永也写下了许多描写羁旅愁思、抒发个人感慨的词作,这被后世认为是柳永最杰出的作品。


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诗歌形式。词如同乐府诗一样,最初是来源于民间的。上世纪初发现和整理出的敦煌曲子词,就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民间燕乐词曲。王重民辑有《敦煌曲子词集》,收词164首。因为词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故而内容多是写男女情爱的艳词,是宴饮之中用来助兴的。虽有李白最早填词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为学术界所接受。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从民间借用曲调、填写新词,这被认为是文人填词的开端。

到了唐末和五代时期,更多的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涌现了一批出色的词人,在形成词的语言风格和拓展词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填词的诗人,今存词310多首,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五代时期的词坛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是在蜀地、一个在南唐。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除了温庭筠之外,主要收录五代时期蜀地词人的作品,其中以韦庄、牛峤等人的作品最为出色。在南唐的主要词人是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其中李煜对于词的抒情个人化和拓展词境有重要的作用,是成就最大的。

北宋初期的词作继承了五代词风,多为短章小令,不过语言风格却逐渐从浮艳过渡到清丽,这其实是词的雅化过程。最早推动词的雅化取得重大进步的是晏殊。他的词工于造语,多以男欢女悦、别绪离情为内容,情致闲雅清婉,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继承晏殊而继续推动词雅化的是欧阳修和范仲淹,这两人均出自晏殊门下。与词的雅化同时,出现了一位大量创作俗词俚曲的词人——柳永。柳永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因此创作了大量以歌妓爱情为主题的词,加之多用白描等手法、语言通俗轻松,故而一时流传甚广。在创作俗词俚曲的同时,柳永也写下了许多描写羁旅愁思、抒发个人感慨的词作,这被后世认为是柳永最杰出的作品。柳永对于宋词的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创制了大量的长调慢词,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力。经过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和柳永的努力之后,词已经由“伶工之词”变作“文人之词”,完成了抒情个人化的转换。继他们而起的是北宋两位备受后世推崇的词人——苏轼和周邦彦。苏轼的部分词作扩大了词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风格豪迈旷达,开创了与婉约词派相并立的豪放词派。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于自创曲调,所作之词音律韵脚相当和谐,另外词风较为多样,缜密典丽、浑厚沉雄和华美轻狂等都很擅长,因此他的词独步文坛二百年,为世人广为喜爱,他也被尊为“词人之冠”。同一时期的王安石词作仅20余首,虽不以词名世,但确有词中名篇。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有秦观、贺铸等,前者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婉约清丽、情韵兼胜,后者刚柔兼济、风格多样、善于锤炼词句并且富于音乐美。由北宋入南宋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在词论上强调音律的严谨与和谐,是对苏轼以诗入词的有力反拨,创作上延续词学正统、对婉约词的境界有所开拓。她早期的词作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离愁别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作抒发怀乡悼亡的情感、寄托着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一转而为凄凉悲痛。南宋词人大体上可以分作辛派和格律派:前者远承苏轼、近学辛弃疾,主要抒发爱国情感、词风慷慨豪放,主要有张孝祥、陆游、陈亮等词人;后者以周邦彦为宗,讲求音律严谨与和谐、注重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词的风格上尚雅避俗,或追求清空、或追求密丽,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主要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蒋捷等词人。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的作品,优点是感情显露、晓畅自然,缺点主要集中在对音律和写作技巧的忽视上。格律词派的创作,优点是音律和谐、词句精美,缺点主要是抒情隐晦、不易理解。这两个词派的形成,其实是词在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自由发展的产物,是词成熟的标志。事实上,所有的诗歌形式都会经历浑然一体、两极并立、多元共存的过程,这是艺术发生发展的自然表现,也是词人施展才思、不断求索的可贵成果。

金元本是北方外族,在其统治下,文化艺术遭到抑制,只有元好问、萨都剌等人写出了不错的词篇。有明一代,文人多提倡诗文主张、从事于诗文创作,出现了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唐宋派等等,可是词的创作却陷入混乱,大多数词作并不为后人所认可。到了明朝末期,填词之风又得以重振,最终使得词在清代得到了中兴。词在清代的创作数量是空前的。根据已出的各代总集统计,唐代共有词人170余人、词作2500余首,宋代共有词人1430余人、词作20860余首,金代共有词人70余人、词作3570余首,元代共有词人210人、词作3720余首,明代共有词人1860余人、词作25000余首。与此相比,清代词坛仅仅是在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2500余人、词作60000余首。这仅仅是从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来看,事实上清代词作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较前代都有提高,与宋词相比亦无愧色,实际上是词这门艺术的成熟阶段。明朝末年,陈子龙、李雯等人形成云间词派,流风所及,主宰顺治一朝。康熙年间,清代词坛出现阳羡词派和浙西词派双峰并立的局面:前者以陈维崧为领袖,宗法苏轼、辛弃疾,或悲慨激扬、或凄清萧瑟;后者以朱彝尊、厉鹗为代表,宗法姜夔、张炎,以醇雅、清空相标榜。与此同时,尚有云间词派流变的各个羽翼,如以陆圻等“西泠十子”为代表的西泠词派、以曹尔堪为代表的柳州词派等。嘉庆道光年间,张惠言编选《词选》,创立了常州词派,强调词要有所寄托,该派理论后经周济发展完善,成为影响清代中后期的重要词学主张。除了诸多词派之外,纳兰性德、黄景仁等独立的词人也有很多。事实上,清代词坛中虽然号称诸多流派,如广陵词派、吴中词派、临桂词派等,其实词的创作已经渐趋个人化。正因为对词派的超越和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的创作,使得清代词坛风格更趋多样、成熟。

词大兴于两宋,其后长期衰微,直到四百年后的清代才得以中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呢?金元两朝为外族政权,本身文化艺术的底蕴不够深厚,难以承继两宋尤其是南宋词学的精深高雅,因而致力于更为通俗的散曲和杂剧创作,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词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注定了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唐宋人填词都是要依照词谱、合于音律的。到了金元时候,由于战乱和语音流变,宋代的词谱已经散佚消失,因此填词也就没有了可供依凭的标准。明代也是因为这一原因,因为没有可依凭的词谱,只能是“依词填词”,局面便容易混乱,优秀的诗人也不会参与其中,也就不会有好的词作产生。

明代最早的词谱是张綖的《诗余图谱》,初刻于嘉靖十五年(1536)。在《诗余图谱》的影响下,明朝末期又出现了徐师曾的《文体明辨》、程明善的《啸余谱》等词谱著作。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词谱与唐宋时期的词谱有本质上的区别。唐宋时期的“词谱”指的是音乐谱,而此时的“词谱”指的是格律谱。格律普是在分析研究唐宋大量同调词的基础上,从词的字声、句法、韵法等发面总结出的词体格律规范。它虽然与唐宋时期的音乐谱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对于已经演变为案头文学的词来说,也是恰当的。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它对清词创作的指导意义。到了顺治、康熙时期,在清理总结明代词谱的基础上,出现了万树的《词律》和官方制作的《钦定词谱》。这两本词谱的出现,标志着明清词谱学已经走向成熟,奠定了词的格律知识的规范体系。清代中后期的词谱,都是在《词律》和《钦定词谱》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一方面人们着力于补遗拾缺、校订错讹,另一方面人们致力于词谱的钞选重编、制作规模适中较为实用的词谱。虽然期间也曾出现了许宝善的《自怡轩词谱》和谢元淮的《碎金词谱》,试图将格律谱与音乐谱结合起来,但是对词的创作没有形成影响,很快就分化了。

舒梦兰的《白香词谱》是一本实用主义的词谱,成为清代中后期应用最为广泛、也被后世最为推崇的词学入门书。舒梦兰(1759—1837),字香叔,一字白香,晚号天香居士,江西靖安人。他的《白香词谱》大约初刻于乾隆末年,嘉庆三年(1798)重刻此书时附录了《晚翠轩词韵》,成为谱韵完璧,影响日益扩大。《白香词谱》规模不大,仅选一百调,每调一词一谱,颇为精省。另外,全书除去图谱的内容,就是一部风格化的词选。所选的词作,大多为思想性和艺术水平都比较高的名作,这也是它流行的重要的原因。1918年,陈栩与其子陈小蝶编成《考证白香词谱》,根据通行词谱与词韵书籍,详考书中百调原委,并且厘正图谱,词后例注“考正”和“填词法”两项,使得《白香词谱》的内容更为丰富完善。

重新整理评订的这一本《白香词谱》包括“题考”、“作法”、“词选”、“图谱”、“注释”和“评析”等部分。“题考”是考证词调的来源或者词调名称的来源,这主要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法”主要对该词调填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句法、韵法等问题进行说明。“词选”和“图谱”部分合而为一,以图谱的符号标注于词选的文字之下。其中○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声韵脚,▲表示仄声韵脚。“注释”和“评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词作而添加的,希望对读者有益。另外书中附录了晚翠轩词韵,这样做是为了使图谱和词韵联璧,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倚声填词”。附录的词学常用名词解释和词人简介,是为了帮助读者对于词学知识和本书收录的词作有更多的了解,但愿对于普通读者的学习提高有所裨益。

整理评订此书的过程中,大量参阅和汲取了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指明——因为那将是一个很长的名单——在此一并致谢。由于个人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一定有不少错讹疏漏,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王晓乐

二零一零年八月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