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诗人简介]张继(?-约753),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
[注释]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②江枫渔火对愁眠—即“对江枫渔火愁眠”,意思是诗人在江枫渔火夜景中满腹忧愁地躺下。眠,躺卧。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经住在这里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④夜半钟声—当时苏州地区的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赏 析
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坐的客船停泊在姑苏城外,他满怀愁绪,展转难眠。透过船窗,他看到月亮已经隐没在西边的天际,四周一片漆黑,不时传来一两声乌鸦的啼鸣,嘶哑而凄凉,令人毛骨悚然。新寒似水,冰冷刺骨,仿佛秋霜弥漫了整个夜空。江岸边影影绰绰的是正在凋零的枫树,而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则像诗人疲惫渴睡的眼睛。夜更深了,诗人依然没有入睡,瑟瑟秋风中,寒山寺里的钟声悠悠响起,传遍四方,传到了江边的客船,一下一下地打在了诗人的心上……
整首诗重在描写诗人的所见所闻,而对他的所思所感则仅用一个“愁”字轻轻带过,产生的效果却是字里行间处处皆愁,真正做到了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尤其是“夜半钟声”,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写出了夜晚的静谧与寂寥,诗人长夜难眠、卧听疏钟的孤愁情怀也尽在不言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