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前赤壁赋》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名篇,是宋代文赋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是千载艺术阆苑中的稀世名花。《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时值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苏轼诸多的文学精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都于此时横空出世,灼照千古。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前赤壁赋》的成就主要在于三点。《前赤壁赋》特色之三是语言的优美。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鉴赏】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名篇,是宋代文赋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是千载艺术阆苑中的稀世名花。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时值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历史后来印证,这一寂寥而多舛的时期,无论是对于苏轼的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其人格构建,都产生了无法想象的重大影响。苏轼诸多的文学精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都于此时横空出世,灼照千古。

而《前赤壁赋》之所以成为赋史上的绝唱,其根本原因是他流于作品之中的高远而深邃的思想情怀,即对“有限之人生”与“无穷之时空”的清醒而睿智的哲学洞察和诗意而超凡的审美观照。《前赤壁赋》从携友泛舟、游于风月写起,先是描绘了一幅明月当空、水波朗净的画面,渲染了优美而静谧的气氛,而后借客之歌咏打破寂静,生发议论,从而征引古今、放心自然,最终简练地道出了宇宙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深刻哲理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旷达心境。

相比于同时代的文学大家欧阳修所创作的《秋声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思想则更为宏阔,境界也更为旷远,因为欧阳修是在灌耳而来的秋声中嗟时叹老,固然其中也透露出一种敏锐而细腻的对于人生与岁月的体察和思考,但终不及苏东坡般通达而透彻。苏子是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滋养的复杂而渊厚的精神存在,是处处受困于命运却依旧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并歌咏人生的抵死不改的乐天派,是能够勘破历史规律、参透生命奥秘的人而仙者,因此,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表现的思想和精神,是明豁而超拔的,这篇作品也因此而久负盛名。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前赤壁赋》的成就主要在于三点。一是构思的精巧。作者在整体的借景抒情的手法的运用中,表现了明确的层次感。赋文的主题是在情感的徐徐变化和境界的渐渐升华中被揭示的。苏轼首先借一片水月皎洁、诗情画意之景表现出一种单纯的触景而生的愉悦,而后他写了客的歌咏及其悲观之叹,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情绪情感由喜入悲,由轻快入深沉,为后文苏轼的议论提供了基础,再之后,就是作者的一番哲理的表达,充满了明澈的智慧、达观的精神和接近于道家的一种化于自然、齐乎物我的意蕴。最后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之景收束全文,又将意境转悲为喜。文章如此层层而进,逐段而深,经历了三重感情的变换,最终归入空明和畅达,因而表现出一种起伏有致的美感和引人入胜的魅力。另外,尾段情景优美、余韵悠长,能给人一种明媚的感动。

《前赤壁赋》特色之二是描写的生动。苏轼在此篇赋中,无论是描绘景物,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还是表现声音,如“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亦或是表达感觉,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均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笔墨加以铺叙,其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手法,有新鲜而形象的比喻,也有工整而精致的对仗,读之,山川风月之美,迎面而来,翩然睫下。

《前赤壁赋》特色之三是语言的优美。苏轼笔下的语词普遍体现出一种自然、明净、开朗、悠远的特质,如“窈窕”、“徘徊”、“横江”、“接天”、“浩浩”、“飘飘”等,都晕着一层柔静而清丽的光辉。同时,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代文赋的代表作,作品既表现了散文的自由流畅、无拘无碍,又兼有了赋体的精雅工丽、幽怨缠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