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问(节选)

天问(节选)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冯翼——大气充盛、虚无混沌的样子。[7]圜——指天体。[9]斡(wò)维——指天体旋转维系之处。林庚《天问释笺》:“古人认为西北近天而东南距天较远;那么天柱随周天运转到东南时,则势必短缺一段,这里正是就此发问。”隅(yú),角落。隈(wēi),弯曲处。这里指每年太阳在周天上经行的轨迹,也就是黄道。蒙汜(sì)——太阳所入之处。汩(gǔ)——治水。愎(bì)——刚愎,狠戾。[29]纂——继续,继承。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1]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2]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3]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4]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5]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6]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7]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8]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9]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10]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11]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12]

[注释]

[1]曰——发语词。遂古——往古。传道——传说。

[2]上下——指天地。考——考证。这两句是问:天地未分之时,何从考证探求它呢?

[3]冥昭——这里泛指天地阴阳。冥,幽。昭,明。瞢闇(méng àn)——昏暗不明。极——穷究。

[4]冯(píng)翼——大气充盛、虚无混沌的样子。惟——语助词。冯翼惟像——是“惟像冯翼”的倒语。像,形象。《淮南子》:“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未有天地,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莫知其门。”这两句是问:天地混沌虚无,大气浮动,如何能探索辨知它呢?

[5]明明闇闇——指昼夜。为——进行的意思。这两句是问:昼夜初分,明暗交替,有什么在这时间开始的时候孕育产生?

[6]阴阳三合——阴、阳、天三者之合。《春秋榖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这里的“天”,不是“天地”的“天”,而是近于“道”“理”或“本体”一类的抽象概念。本——本体。化——变化。

[7]圜(yuán)——指天体。则——乃。九重——古人想象天之高是层层叠叠累加上去的,故谓之九重天。重,同“层”。九,阳数之极。营——经营。度——测量。这两句是问:天为什么会有九重之高?是谁在经营、测量天体的运行呢?

[8]兹——指“九重”。功——功效。这两句是问:九重有什么玄妙,有什么作用呢?最初是谁创造它的呢?

[9]斡(wò)维——指天体旋转维系之处。天极——天体中央最高点,相当于运转中轴的顶端。加——置于其上。这两句是问:天昼夜不停地旋转,那转轴的顶端系在哪里?又安放在什么上面呢?

[10]八柱何当——神话传说中天有八根柱子支撑,那八柱坐落何处呢?东南何亏——中国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林庚《天问释笺》:“古人认为西北近天而东南距天较远;那么天柱随周天运转到东南时,则势必短缺一段,这里正是就此发问。”

[11]际——边际。放——逐也,弃也,引申为不相连属的意思。属——连接。

[12]隅隈——拐角。隅(yú),角落。隈(wēi),弯曲处。《淮南子》:“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这两句是问:九天的层层叠叠之间有多少个拐角?ft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13]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14]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15]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16]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17]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18]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19]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20]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21]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22]

[注释]

[13]沓——重合。这里指每年太阳在周天上经行的轨迹,也就是黄道。十二——指十二辰。古人以二十八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也就是十二辰,又谓之十二星次。

[14]属——系属。列星——指环列于周天的二十八宿。陈——排列。这两句是问:日月缀系何处而不坠?二十八宿为何如此排列而不误?

[15]汤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出来的地方,又叫旸谷。《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郭璞注:“谷中水热也。”《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次——舍也,休息。蒙汜(sì)——太阳所入之处。汜——水涯。

[16]“自明及晦”两句是问:自太阳从黎明出,到黄昏止的这一天,不知经行了多少里路?

[17]夜光——指月亮。德——品德,品质。育——生长。月的盈亏圆缺,古人习惯以生死言之。

[18]厥——这里指月。维——语助词。顾——看顾、抚育。菟——同“兔”。腹——怀抱。这两句的意思,林庚《天问笺释》说:“究竟有什么好处,抚育个兔儿在怀里?”

[19]女歧——神祇名,或称歧母。九子——指二十八宿之尾宿。《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这两句的意思不很明白,应涉及与天文历象有关的神话传说。按字面理解,就是女歧没有丈夫,怎么会生下九个儿子呢?

[20]伯强——指二十八宿中的箕宿。惠气——指春天温和之气。这两句是问:当春天惠风和畅的时候,二十八宿中的箕宿处在什么方位?

[21]阖(hé)——本义为门扉,引申为关闭。两句的“阖”“开”指天门而言。

[22]角宿(xiù)——东方七宿之首,二十八宿之长。此处借以说东方。旦——日出地上曰旦。曜灵——指太阳。这两句是问:角宿既掌管着天门,那么当天还未亮、天门未开的时候,太阳藏在何处呢?ft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23]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24]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25]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26]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27]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28]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29]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30]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31]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32]
河海应龙,何画何历[33]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34]

[注释]

[23]不任——力不胜任。汩(gǔ)——治水。鸿——洪水。师——众人。尚——推高而举荐之。这里指鲧治水的事,见《尚书·尧典》。这两句是问:如果鲧不胜任治理洪水,众人为何举荐他呢?

[24]佥(qiān)——皆。课——试。这两句的意思承上,大家都说不必担心,何不让他试试看呢?

[25]鸱(chī)——鸱枭,猫头鹰。曳衔——拖拉、牵引。听——听从,采用。这两句是问:鲧为何听从鸱、龟曳衔之计,以筑堤的办法治水?

[26]顺欲——指依鸱龟之计而行。帝——尧帝。刑——杀戮。《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27]永——长久。遏——遏止。羽山——在山东蓬莱县东南。不施——囚而不杀。

[28]伯——首领,尊称。愎(bì)——刚愎,狠戾。这两句是问:鲧因刚愎自用而死,而禹则成就功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9]纂(zuǎn)——继续,继承。绪——丝端,引申为事业。考——父死称考。这两句是说:禹继承父业,最终得以治水成功。

[30]厥谋不同——指鲧和禹治水的办法不同。据说鲧用筑堤堵水的办法,而禹用疏通水道的办法。

[31]洪泉——洪水。窴(tián)——与“填”通,填塞。这两句是问:洪水那么深,鲧怎么来填塞它呢?

[32]九则——指划分为九州。坟——水边高起的地方。这两句是问:禹怎么把地方分为九州,又使之高出于水面呢?

[33]应龙——传说中有翼的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又:“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应龙和风雨、水旱有关。王逸注:“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这两句是问:禹治水时如何得到应龙的帮助?如何历尽河海而得以成功?

[34]康回——共工名。冯(píng)怒——盛怒。冯,满。坠——古地字,一本作地。《列子》:“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百川水潦归焉。”ft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35]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36]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37]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38]
昆仑县圃,其凥安在[39]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40]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41]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42]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43]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44]

[注释]

[35]九州——据《尚书·禹贡》说,禹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错——安置,分布。洿(wū)——深。这两句是问:九州是如何分布的?河谷为什么这么深?

[36]溢——满出。这两句是问:百川东流入海而永远不会溢出,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37]修——长。《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吕氏春秋》:“四极之内,东西五亿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九万七千里。”这两句是问:大地东西和南北的长度,哪一个更长?

[38]椭——狭而长。衍——曼衍,延长。这两句是问:南北更狭而长,那么它比东西的长度长多少里呢?

[39]县(xuán)——同“悬”。县圃,又称玄圃、悬圃,传说是昆仑山上神仙居住的空中花园。凥(jū)——同“居”,坐落。这两句是问:昆仑山上的玄圃,这神仙居住的空中花园,究竟坐落何处?

[40]增城——即层城,指九重之城。传说增城更在玄圃之上,所以这两句问:增城究竟有多高?

[41]四方之门——指四方天门。《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从——自。王逸注:“言天四方,各有一门,其谁从之上下。”这两句是问:有哪些神人从四方天门上下来往?

[42]辟启——敞开。气——指天地间的元气。《淮南子》:“昆仑虚……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这两句是问:西北方的天门敞开,什么气从这里流通?

[43]烛龙——传说中照亮幽冥的神,又称烛阴。《山海经·大荒北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喘不息,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郭璞注:“烛龙也。”这两句是问:哪些地方是太阳不到的地方?哪些地方要烛龙来照亮?

[44]羲和——传说中驾御太阳马车的神。《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扬——扬鞭而起。若华——若木的赤花。参见《离骚》注。这两句是问:羲和尚未扬鞭,太阳尚未出来之时,西极的若木怎么会有明亮的光华呢?ft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45]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46]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47]
雄虺九首,儵忽焉在[48]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49]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50]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51]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52]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53]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54]

[注释]

[45]“何所冬暖”两句是问:什么地方冬天温暖而夏天寒冷?

[46]石林——可能指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柱之林,如现今云南昆明的石林。何兽能言——古人传说猩猩会说话。《山海经·海内南经》:“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也。”

[47]虬龙——无角的龙。虬龙负熊的传说今已不能详考,可能和鲧化为黄熊的传说有关。《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林庚《天问笺释》:“熊:指鲧死后化为黄熊。”这两句是问:有没有虬龙背负黄熊游水涉渊呢?

[48]虺(huǐ)——毒蛇。儵(shū)忽——迅疾。儵,同“倏”。《招魂》:“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这两句是问:凶猛的九头毒蛇,往来迅疾,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49]不死——传说中的不死民,不死之乡。《山海经·海外南经》:“不死民在交胫国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长人——传说中的巨人。《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国语·鲁语下》:“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曰:‘山川之守,足以纲纪天下者,其守为神。’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洪兴祖补注:“今湖州武康县东有防风山,山东二百步有禹山,防风庙在封禺二山之间。”据此,则长人为防风氏,有十米高,守封禺二山。这两句是问:不死之乡在哪里?长人在守护什么地方?

[50]靡——蔓延。蓱(píng)——同“萍”,浮萍。九衢(qú)——指很多枝茎交错而出,像路衢分岔一样。枲(xǐ)华——麻的花。丁晏《天问笺》引《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案此即枲华也。”柳宗元《天对》:“有萍九岐,厥图以诡。浮山孰产,赤华伊枲。”这两句是问:为什么蔓延的蓱草茎叶交横错杂,像很多条路分岔一样?枲华生长在什么地方?

[51]一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说文》:“巴,虫(虺)也。或曰食蛇象。”这两句是问:巴蛇能吞食大象,它的身躯有多大呢?

[52]黑水——水名。《尚书·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郭璞注:“黑水出昆仑山。”玄趾——或即黑水。玄即黑色,趾同“沚”。三危——山名。《山海经·大荒西经》:“黑水之前,有大山曰昆仑。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西王母。三危山,三青鸟居之,为西王母取食。”或曰即今甘肃敦煌三危山。这两句是问:黑水、三危山在什么地方?

[53]鲮(líng)鱼——王逸注:“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鬿(qí)堆——鸟名,也作鬿雀。《山海经·东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这两句是问:传说中的鲮鱼、鬿雀这样的奇物生活在什么地方?

[54]羿(yì)——传说尧时善射箭者。彃(bì)——射。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解羽——羽毛散落。这两句是问:羿为什么射落九个太阳?太阳中的金乌怎么会死?ft

《天问》是一部穷究天地宇宙奥秘及人间历代兴亡的鸿篇巨制。其缘起或如王逸《楚辞章句》所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奇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王逸的说法是有其依据的,屈原被流放在汉北一带,正是春秋时期楚昭王的鄀都(也即鄢陵),这里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而《天问》最后所写的历史传说就到楚昭王止。自然,先王之庙的壁画或许触发了屈原的创作激情,为他提供了一些素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问》一诗全都拘囿于壁画的内容。

《天问》首创通篇问话体,共372句,172问。虽然历来以艰涩难懂著称,但其总体结构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问天地自然的形成及其异闻奇物,后半部分问夏商周及春秋各国的兴衰历史。

我们节选的是前半部分。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小节。从“曰遂古之初”到“曜灵安藏”为第一节。这一节从鸿蒙未辟,混沌初开,问宇宙天地如何起源、日月星辰如何运行、阴阳之气如何变化,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就此为我们展开一幅浩瀚无垠的宇宙图景,充分体现了屈原作为一位伟大诗人所具有的眼光、学识、勇于怀疑和探索的精神,闪耀着诸子百家以来哲学思想的光芒。

第二节从“不任汩鸿”到“坠何故以东南倾”,追问鲧禹治水的传说。大洪水是人类各古老民族共同的深刻记忆,大洪水带来毁灭,治理洪水则带来大地及生命的复苏,其中包含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兴亡”二字,而鲧禹又是夏民族的始祖,因此问鲧禹治水的内容,可说是联接《天问》前后两大部分的枢纽。此外,在《离骚》中,女媭是把鲧和屈原作类比的,鲧的倔强性格及其不幸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故而屈原对这位悲剧英雄怀有特别的情感,这在《天问》中也有所流露,值得细细体味。

第三节从“九州安错”到“乌焉解羽”,问大地概貌及奇闻异物。这些神话传说,如后羿射日、巴蛇吞象,虽然有些荒诞不经,却真实地反映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状态。也有一些传说,虽然与神话幻想夹杂在一起,但已接近于科学,如“南北顺椭,其衍几何”,两三千年前的古人,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测量手段,差不多意识到地球是一个椭圆形体,令人惊讶和赞叹。

总而言之,《天问》堪称一部有关天地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伟大史诗,是屈原以其深闳博大的思想和卓绝的艺术禀赋,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因为时间渺远,资料散佚,也因为其独特的问话体等诸多原因,使得迄今为止学者们尚未完全解读明白,因此《天问》是一座仍待发掘的金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