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利大于私怨

公利大于私怨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而一个人要有管仲这样的心胸,必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公利大于私怨,将国家百姓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考量。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原 典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意 译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安定下来,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就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小信,在小山沟里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呢?”

处 世 智 慧

纵观《论语》全篇,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共有四处,其他三处为: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翻译过来分别是: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太小了!”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藏金的府库,家中的各项事务都有专职人员处理而不兼任,这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说:“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以别内外。国君为了和别国君主的友好往来,特在堂上有安放空酒杯的反坫,管仲也有这样的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又问子西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人才,他没收了齐大夫伯氏领地骈邑的三百户,使其吃着粗疏的饭食度日,但他到老都没有怨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殉难而自刎,但管仲却没有追随赴死。”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却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德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可见,孔子对管仲的批评也不少,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是孔子主要批评管仲的地方,但同时孔子也肯定了管仲的为官能力,并毫不吝惜地称赞管仲为仁人。称一个人为“仁人”,是儒家的至高评价,再往上就只能是尧舜禹一类的圣人了。

管仲凭借什么获得孔子这么大的肯定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通俗讲就是避免了战争,使人民受惠。康有为说得好:“盖仁莫大于博爱,祸莫大于兵戎。”

而一个人要有管仲这样的心胸,必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公利大于私怨,将国家百姓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考量。蔺相如在对待廉颇这件事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胸怀。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说什么也不肯。蔺相如说:“您跟我只离开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拿起棍来击了几下。

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做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时,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让他下不来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免得跟他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下去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地位,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是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所谓仁者,就是胸怀仁心,胸怀百姓的人,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社会、百姓永远纪念、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