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欲伐齐

孔子欲伐齐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三子告,不可。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孔子将这件事告知了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请求对陈成子进行讨伐。孔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三子”,没有获得同意。

【原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拭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竞偪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注释】

①三子:指的是掌握了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也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译文】

(齐简公四年)齐国的大臣陈成子杀害了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作为国君,自称为国相)。孔子将这件事告知了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请求对陈成子进行讨伐。鲁哀公说:“这件事你去找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商量吧。”孔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三子”,没有获得同意。《左传》中记载说:“孔子请求征讨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的实力要弱是长期以来默认的事实了。你说要对它进行讨伐,那么要如何进行讨伐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即陈常)杀害了自己的国君,齐国的老百姓有一半不会拥护他,现在用鲁国全部的兵力和齐国的一半力量,一起去讨伐,是可以取胜的。”有人评价说:孔子哪里是在比较实力的强弱,他只是在申明自己的仁义罢了。如果顺应民心而代替上天去讨伐,哪里还用担心不获胜呢?如果鲁哀公批准了孔子的请求,派遣孔子去出使周朝,请求周天子,给陈成子定下罪名(天下一起去讨伐,事情很快就能解决了。)至于说是否具备战胜齐国的实力,在孔子看来是多余的。我认为,鲁国因为自己的实力弱小而不去讨伐齐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不想讨伐齐国,周国的天子因为失去了权威也无法讨伐齐国,这是全国都知道的事实。孔子的这个举动,难道真的是想要用鲁国和齐国相互对抗吗?不是的。孔子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的要去打仗,而是上可以让鲁哀公有所警醒,下可以对“三子”进行警告,如果鲁哀公了解了孔子的原本的用意,就会认真地对待三臣谋权,意图不轨的事实,然后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控制,并且任用孔子来帮助自己管理朝政,那么纠正君臣之间的关系就不难了。如果“三子”因为孔子的举动而自警,必然会说:鲁国比齐国要小,齐国的大臣杀了自己的君主,人们都去讨伐;我们三家如果杀君主的话,像齐国、晋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不理不睬呢?不过让人可惜的是,鲁国的君臣都没能明白孔子的这番用心。两年之后,孔子去世了。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竟然在三位大臣的胁迫之下流亡到了越国,与齐简公相比,只是免于一死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