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和曲的格律

词和曲的格律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以上词中以各种律体诗句为基础构成的长短句诗,可以看出词和格律体诗的关系。这种盘赞用反的情况,在宋词中十分普遍,超过了唐代格律体诗中盘赞用“反声”的百分比,应当作为一条诗法。元曲中入声归入上声的字最多;这些元曲中的上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归入阴、阳、去三声。

一、词曲中的各种字数和代号

为研究方便,我们参照数学物理的有关方法,引入相应的代号记谱,可充分利用已熟知的律句及其部分如四言、三言、二言和一字句的平仄固定格式,用诗句填词以改变当前许多词曲作者由于众谱难记,只好逐字按平仄填词,以致诗意全失的做法。词代号如下:

五字句包括“萨氏体系”十种律句的各种平仄格式,但是必须注意:①按abcd次序,只要a能表示的格式,如a23“| — |”就不用后面的c23来做代号。②六字句用七言诗律句减第一字或最后一字表示,如6A即A句前头六字“| |— — — |”;D6即D句后六字“ | — — | | —”。③一字逗分写,如“a1、b4”△等于“|”,“| |—| | (—) — △”。④七字以上按小句单位分写,如

“| |(—)—(|)| |—△”

“恰 似 一 江 春水向东 流”为a2B△。

在诗词曲的学习和研究中,为方便通常用一些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现简要如下:

(1)√,上声;

(2)∨,上声(原入声);

(3)(∨),上赞,可上可去;

(4)╲,去声;

(5)╲,去声(原入声);

(6)(╲),去赞,可去可上;

(7)一句中间的逗点。

二、词中的律体诗句

为了适应各种词牌中所配乐曲的不同特点,词中保留了许多五言和七言诗句,但是在词和乐曲脱离之后,只能在律体诗句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词的声韵和节奏。事实上,像《竹枝词》《杨柳枝》《清平乐》《浪淘沙》《生查子》《纥那曲》等,都是来自格律体诗的类似格式。

1.五言、七言律体诗句

(1)《捣练子》27字,和一首第四格式的七言绝句十分相似:

(2)《浣溪沙》42字,两端:D,B,B:AB,B。

(3)《菩萨蛮》44字,双调,八句:CCbd2;acbd2。

(4)《渔歌子》27字,单调,四句: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D (|) | — — | |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B(—)—(|)||—△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B(—)—||—△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B(—)—|||—△

(5)《生查子》40字,双调,八句:d2cbc;d2cbc。

(6)《鹧鸪天》55字,双调:DBCD;B6,BCD。

(7)《玉楼春》56字,双调四句:CABA;CABA。

(8)《临江仙》60字,双调:A,6C,BabBab;A,6c,B,a,b。

2.六言诗句

(1)《如梦令》33字,单调:6A,6A,b,6A,c2,c2,6A。

(2)《鹊桥仙》第三句6D (|) | — — (|) |(银汉迢迢暗度)。

(3)《念奴娇》A6 | — — | — |(一时多少豪杰)。

3.四言诗句

(1)a4 — — | | (连云樯橹),

aˋ,— — | | (去声一字领:正惊湍直下,——)

(2)b4 | | — △ (蔽日旌旗)

(3)c4 | — — | (石头城上)

cˋ,| — — |(去声一字领:问偃湖何日——辛弃疾)

(4)4a — — — | (伤心千古)

(5)4b | | | △ (旅枕梦残——苏轼《沁园春》)

(6)d4— | | △ (休问杜鹃—朱祖谋《声声慢》)

4.三言诗句

(1)四个标准律句的“三字尾”: — | |, | — △,— — |,| | △。词中用得最多;| — |, — | —,词中用的较少。

(2)三平(— — —)前面接(—) — 起始律句,独用甚少。

三仄(| ||)前面接(|) |起始律句,独用甚少。

5.二言诗句

(1)— |, — |(弦管,弦管;团扇,团扇)

(2)— △(悠悠)

从以上词中以各种律体诗句为基础构成的长短句诗,可以看出词和格律体诗的关系。但是在宋词的律句中,可平可仄的盘(—)和赞(|),一般都用“反声”,即盘用仄声,赞用平声。这种盘赞用反的情况,在宋词中十分普遍,超过了唐代格律体诗中盘赞用“反声”的百分比,应当作为一条诗法。

三、曲中律句

1.曲的四声

元曲的四声和诗韵,与词的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入派三声,北曲只有阴阳上去四声,没有入声,但是元曲的阴阳上去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名声虽同,实际汉字的归属并不一致,只是没有入声,仅在此点上元曲和现代一样。

2.入声归类

元曲中入声作平声时只作阳平,不作阴平;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归阴平和阳平的字数约为一比二。

元曲中入声归入上声的字最多;这些元曲中的上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归入阴、阳、去三声。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归上声的字数已从最多变为最少,约占全部入声字的十五分之一,变为阳平的入声字约占三分之一,变为阴平的入声的约占五分之一,变为去声的超过常用入声字的三分之一。

3.曲句中对阴阳声和上去声的要求

诗韵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只要求平仄声或入声固定韵部押韵,词韵一般不限阴阳,不分上去,而元曲则有不少曲牌中要求平声区分阴阳,特别是对上、去声常有固定要求。如规定《点绛唇》首句韵脚必须用阴平声。又如上、去两声在诗词中,一般不加区分,而在元曲中上、去两声尤其是在曲尾,分别最严,所谓“上者必要上,去者必要去;上去者必要上去,去上者必要去上”。两者不能互代,特别是在曲末对四声要求十分严格。

4.曲有衬字和曲调增损

在宋词中偶尔有词谱外的个别衬字,而在元曲中,除曲律规定的字数外,在曲首或曲中经常有衬字或衬句,即不占乐曲韵律节奏的字或短句,这种衬字多数为虚字;也有时会减损一些乐曲节奏规定的字数,因为曲的格律和诗词大同小异,所以只要按律句平仄格式分析曲中主要的实词,就能找出附加的衬字或减损的字数,衬字基本上不改变原曲节奏;减损的字数则要看多少,来确定用拖长唱腔或改变曲调解决问题。

【注释】

[1]沙地.萨氏诗词格律ABCD[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1.

[2]沙地.萨氏诗词格律ABCD[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2.

[3]沙地.萨氏诗词格律ABCD[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9.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