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词的地位和影响

宋词的地位和影响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宋词有这样独特的优点,因而成为宋代文学的光荣和骄傲。它与唐诗、元曲并称,足以说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词的发展变化和波澜壮阔的高潮都是在宋代进行的,因此,宋代是词的时代。读宋词就仿佛能够听到肺腑的倾诉,触到了脉搏的跳动,被其深深地感染。可以说,宋词中不少名篇就是当时历史的剪影和生活的画图,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有人说欣赏宋词是一种享受,这说明宋词的成就自古以来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宋词的成就与地位

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人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铜鼓书堂词话》)从词的句式说,它长短相间,参差不齐,宜于抒发感情,所以它一开始就是供人来演唱的。在宋诗“理胜于情”的情况下,在抒情方面独具特色的宋词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很自然的事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长达300余年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依依儿女情、邈邈思远道的画面的确有一些,可以从这样的画面上,听到他们怀着无限深情的心灵颤音。只要你能明辨这种微如发丝的生活音响,是发自近千年前的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笼罩有历史的微尘,应该说这幅画也是赏心悦目,荡漾着缕缕幽香的。何况在这长长的画幅上,有对大浪奔涌、惊涛拍岸的壮丽山河的慷慨高歌;有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良辰美景的热情赞颂;有对茅檐草屋、月夜鸣蝉的农村的生动素描。而且应该说,爱国壮志的抒发,同仇敌忾的激愤,昂扬激越的壮歌也是颇多的。王国维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人间词话》)同样,关西大汉铁板、铜琵琶歌“大江东去”可以振奋精神;而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悦人耳目。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壮美固不可少,优美也没有必要摈弃。正是由于宋词有这样独特的优点,因而成为宋代文学的光荣和骄傲。它与唐诗、元曲并称,足以说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词始于晚唐、五代,但真正成长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是两宋。毛晋在《宋名家词序》中称,“夫词至宋人而词始霸。曼衍繁昌,至宋而词之名始大备。……一时之以赓和名家而鼓吹中原、不啻肩摩于世云”,说明了当时的盛况。在词的舞台上,宋以前只能算是序幕,宋以后则基本上属于尾声余韵了。词的发展变化和波澜壮阔的高潮都是在宋代进行的,因此,宋代是词的时代。

从艺术的角度予以考虑,宋词的成就与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裁的创新

在我国韵文史上,历来就有重骈和重散两种不同的倾向。《诗经》是重骈的,《楚辞》则散一些;唐人的近体诗歌是骈整的,而词却破整为散,并使之完全音乐化了。词作为一种诗体,是词史发展演变和词体观念嬗变的结果。词体是一种历史存在,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的风貌和内质一直在变化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之变化。这是一个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唐至五代的小令,多从绝句中脱胎而来。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不过把七绝的第三句,破为两个三字句罢了。温庭筠的《木兰花》,也俨然是一首仄韵七律,不过协以歌管而已。词的种类,据《钦定词谱》统计,共有820余调,2300余体。这样丰富的形式,当然不是一下形成的,更不是近体诗的有限几种变化能比拟的,它主要是宋代词人的创造性成果。不同词调,在句式、平仄、用韵以及声情效果方面,都有不同的变化和特点,这就使它具有其他韵文所没有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因而能够表现出更为细致、复杂、曲折的感情和生活。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词曲者,古乐府之未造也。……名之曰曲,以其尽人情耳。”王易在《词曲史》里更进一步说:“入宋则由令化慢,由简化繁。情不囿于燕私,辞不限于绮语。上至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至忠爱之热忱。寄概于剩水残山,托兴于美人香草。合风雅骚章之轨,同温柔敦厚之归。故可抗手三唐,希声六代,树有宋文坛之帜,绍(继)汉魏乐府之宗。”在万紫千红、群芳争艳的宋词花圃中,我们能看到幽香细细、清新澹雅的兰花,妩媚多姿、芳馨迷人的玫瑰,多情的芍药、天香的牡丹,傲霜的菊花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冲破冰雪严寒而开放的梅花等绚丽篇章。而这一切与词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分不开的。

2.生活的画廊

文艺如果不能表现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能反映生活的矛盾和斗争,那就失去了认识生活的意义和打动人心的力量。正是由于宋词为我们提供了宋代生活的相当丰富和辽阔的画廊,小至一颦一笑的私情,大至千军万马的鏖战,无不历历如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唤起我们的愉悦和涕泪,才使宋词显得十分的可贵。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词,它与高踞文坛正统地位的诗或文不同:它无须矜气作色来显示自己的“尊严”,不受“文以载道”的说教束缚,因此,它比较活泼自由,敢于冲破“禁区”去表现普通市民的生活、爱情和愿望。它没有宋诗中那种爱说教的“腐气”,敢于描写心头的隐情,它是真正的抒情文学。读宋词就仿佛能够听到肺腑的倾诉,触到了脉搏的跳动,被其深深地感染。宋词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从各个方面来反映生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有豪奢的游赏,如赵佶的《声声慢》写京师的灯节:“触处笙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真是车水马龙,作乐无极。有乱离的悲哀,如《续夷坚志》载有淮上女子被掠夺北行题《减字木兰花》于旅舍云:“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有抗战的角鼓,如张孝祥在听到采石捷报时写的《水调歌头》中云:“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有遗民的血泪,如被虏北上的宫女清淑在送汪元量南归词中有云:“燕塞月,缺了又还圆。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望江南》)

丰富多彩、尽态多艳的宋词风格,有着“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柳永《望海潮》)的铺张场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的雄奇意境;有“锦幄初温,兽烟不断”(周邦彦《少年游》)的旖旎温情;有“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的忠愤抱负;有“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贺新郎》)的悲凉浩叹;还有“睨柱吞瀛,回旗走懿”(文天祥《酹江月》)的冲冠正气。可以说,宋词中不少名篇就是当时历史的剪影和生活的画图,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尽管苏、辛以后,词的题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展,但是总体上说,宋词反映的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比较狭窄。这主要是从艺术的传统来看,它以表现个人情感生活为主,政治色彩比较淡薄,所谓绮罗香泽占了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它不如唐诗,甚至不如宋诗。

3.大众的艺术

广泛的艺术性是宋词的最大特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明了宋词的群众基础和它的普及程度。词能够歌唱,这个特点有助于它的流传。当时,上至朝廷祭典,下至倚门卖唱,词这一文艺形式都可以利用,这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曾有过的。群众是宋词文学的欣赏者,更是宋词文学的创造者。群众的作品不仅活泼犀利、一针见血,更有着鲜明的爱憎和极强的战斗性。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中载有一首小品词,是讥讽善于吹拍的官僚高文虎的。权臣赵师彝与民争利,把西湖改作放生池,禁止捕鱼。高文虎却谄媚地为写《放生池碑记》,加以吹捧。有词嘲之:

高文虎,称伶俐。万苦千辛,作个放生亭记。从头没一句说著朝廷,尽把师彝归美。这老子忒无廉耻,不知润笔能几?夏王事却作商王,那鸟兽鱼鳖是你![23]

在宋代词坛上有许多像李清照、魏夫人、吴淑姬、朱淑贞、孙道绚等成就突出的女性词人,还有一些人,虽不是词家,作品却从不同角度触及社会某些本质问题,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深远的影响

宋词上承诗体之变,下开曲学之源,系人文、资美育,影响广泛而深远。从两宋时期的宋词普及情况来看,虽未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却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雅俗共赏的流行体,并能超越疆域、语言和民族的界线,在更大的范围流传。宋词首先对金代文化产生影响。文化落后的女真人,以武立国入主中国北部以后,逐渐吸取了进步的汉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词而论,元好问的《中州乐府》共录36家。其中除完颜王寿和完颜文卿等少数几人外,基本上都是汉人,可见金代的文化,实际上是汉族文化的一种延伸和继续,只是由于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差异,而染上了特殊的色彩。在金立国的120年中,除了大定、明昌间略为安定外,一直是动乱不安的。严峻的现实生活反映在词中,就表现为一种特有的高亢的悲凉的气氛。况周颐说:“金、元人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周邦彦、姜白石等人的词风对他们有很少的影响,更与南宋格律词家莺娇燕昵的情调大为不同。苏东坡铜琶铁板式的豪放风格却响彻了大江南北,形成了“学北行”的局面。加之元好问又非常推崇辛弃疾的词,更使豪放一派,由南到北,成为词学的一个转境。金初词人如宇文虚等留金不谴者,词多哀怨,无显著特色,其他词家,如赵秉文等人笔力健举,风格与苏轼相近。金主亮与金章宗也能诗词。完颜亮的题画诗“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突出地反映了他鲸吞江南的欲望。元好问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饱经离乱,对人民的苦难体会很深,是金人中最有造诣的词家。他的词有境界、有气象,悲凉慷慨,深切入心。宋词的影响远至朝鲜、日本,当时高丽人李齐贤(公元1289—公元1367),曾奉使来华。他所作的《大江东去·过华阴》,就是效仿东坡的,亦雄阔而有气象。

三峰奇绝,尽披霞一掬,天铿人物。闻说翰林曾过此,长啸苍松翠壁。八表神游,三杯通道,驴背须如雪。尘埃俗眼,岂知天上人杰。[24]

日本词家森槐南(明治间人),写了一首著名的《念奴娇·书晓风残月词后》:

耆卿绝调,奉天家圣旨,蓬莱宫阙。报道宫娃争按拍,满殿歌云凝咽。红杏尚书,微云学士,让尔传新阕。重来谁识,晓风吹尽残月。犹似眄望华清,露寒仙掌,万古风流歇。词客遭逢如此耳,夜雨淋零凄切。不是梧桐,依然杨柳,白尽梨园发。更怜身后,酒醒寒食时节。[25]

这首词深深地表达了他对柳永的倾慕之情。真正的艺术是不受时间、地域和语言限制的。

词作为一种韵文体裁,已持续发展了1000多年,宋人的这种承前启后的出色创造,才把这本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词,发展到具有高度表现力的辉煌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它在文学的大厦里占有了重要的位置,并且成为文学史上的一种波澜壮阔的潮流。宋以后,从元代、明代、清代都有大量的名家不断涌现。特别是清代的词坛更是活跃,人才辈出,名作如林,各种流派争艳竞秀,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据《全清词钞》统计,各类词家共达3196家之多,被称为词学的复兴时期。直到今天,词学仍然存在着强大的影响力,有着巨大的活力,仍为众多的人所喜爱,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形式。不论在工厂、农村、学校及各种团体单位都有对词很有研究的人,更可喜的是不论文化水平有何差异,都有不少人热情地传诵着许多名篇和名句。在许多群众性的文艺创作中,不少人还尝试着用词的形式进行写作,有的人还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词句。

【注释】

[1]欧明俊.词学思辨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2]欧明俊.词学思辨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5.

[3]本斋.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8:3.

[4]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00.

[5]欧明俊.词学思辨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0.

[6]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8.

[7]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3:68.

[9]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

[10]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

[11]本社编.中国诗词精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1082.

[12]本社编.中国诗词精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1087.

[13]本社编.中国诗词精典[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1089.

[14]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9.

[15]冯能保,朱良志.宋词三百首译评[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334.

[16]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

[17]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23.

[18]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2.

[19]冯能保,朱良志.宋词三百首译评[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379.

[20]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14.

[21]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8.

[22]冯能保,朱志良.宋词三百首译评[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58.

[23]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7.

[24]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4.

[25]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