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述怀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苏轼一生饱读诗书,才华卓越,且功名早成。步入中年后,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与挫折。苏轼的一生对我们有着太多的启示。苏轼蔑视“浮名浮利”,却想归而不得归,相比之下,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却将自己牢牢地套在名利的锁链上,不愿放手。

行香子·述怀

苏轼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

①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②陶陶: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经典原意】

清冷的夜晚,干净得仿佛没有一点尘埃,皎洁的月色洒落一地银光。这夜色下饮酒,须斟满才能饮!端起这满盏,照见这尘世中的名利,才知道是浮华。可叹此生,劳费了几多心力去追逐的名利,现在看来,不过只是过隙的白驹,砾石碰出的火星,不过只是南柯一梦。

虽有锦绣文章,却无人亲近。暂且天真地享乐吧。什么时候回去,当个平民,过悠闲的日子。只要对一张琴弹奏,对一壶酒饮酌,对一片溪云观赏就可以了。

【当代阐释】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苏轼一生饱读诗书,才华卓越,且功名早成。他曾满怀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志向,并自信地吟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及至年近四十,他仍旧壮志满怀,期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步入中年后,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与挫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发生的“乌台诗案”几乎使他丧命;接着,他被发配黄州,在黄州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的谪贬生活。

这期间,他远离京师,远离政治,远离奸佞小人,与勤劳质朴的乡民为邻,过着布衣芒鞋、躬耕山野、渔樵江渚的恬淡生活,加上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他的心境逐渐转向沉实。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便表达了自己不愿受名缰利锁束缚的心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同时,他亦期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在宜兴购置了田地,以便长此归隐田园。“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就在这时,神宗皇帝病逝,哲宗即位,改朝换代之际,苏轼又被召回朝廷,重又踏上了深浅莫测的仕途。

此后十年,苏轼历任登州太守、中书舍人、杭州太守、吏部尚书、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这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比较辉煌的一段。但好景不长,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因政敌陷害,苏轼被扣以“诽谤先帝”之罪名,再度遭贬,此时苏轼已年近六十,已然是“两眼昏花”,“发苍苍而齿茫茫”的垂垂老者,他终究躲不过厄运的魔掌,只得千里迢迢赶赴惠州贬所。

尽管已到人生的暮年,苏轼还是热切地向往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无疑是饱经沧桑荣辱的苏学士发自内心的愿望,亦是他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深切感悟。

遗憾的是,生性旷达的苏轼,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他“作个闲人”的愿望。

苏轼的一生对我们有着太多的启示。苏轼蔑视“浮名浮利”,却想归而不得归,相比之下,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却将自己牢牢地套在名利的锁链上,不愿放手。与其“虚苦劳神”,何不“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沉醉在大自然中,无欲无求,这才当得上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