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值得练习吗

李白值得练习吗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唐时期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叫武则天,她当政从684年到704年,首尾21年。武则天是一位奇人,女子真正称皇帝的,中国历史上就她一个,其他都是垂帘听政,因此,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盛唐主要是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这八年对唐朝的打击非常之大,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初唐从公元618年到公元712年,大约100年,是格律诗的形成期,主要诗人是陈子昂。初唐时期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叫武则天,她当政从684年到704年,首尾21年。武则天是一位奇人,女子真正称皇帝的,中国历史上就她一个,其他都是垂帘听政,因此,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盛唐时期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关于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盛唐主要是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因此,我们在历史上津津乐道的就是“开天盛世”。有一个历史年代,大家要记住,就是755年,农历的冬天,11月份,爆发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安史之乱”,这个事件一直持续到762年的春天,首尾八年时间。这八年对唐朝的打击非常之大,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

唐朝从开元起是非常鼎盛的时期。盛唐的诗歌反映了盛唐的精神,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昂扬的、乐观的精神;有一种高亢的、豪迈的旋律。这就是文学史家非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哪怕是发愁,也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都是夸张的。又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北大中文系有一位教授林庚先生,他是五四运动时的新诗诗人。我们问他,身体为什么这样好,有什么养生之道?他说,得益于“少年精神”四个字,心态永远年轻。林先生85岁时,还在家里唱昆曲,但现在已经不太能唱了。他自己有两句话:“蓝天为路,阳光满屋。”路在何方?路在蓝天!我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林庚先生呢?因为是他第一个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个概念。盛唐的人充满了豪情,一点也不悲伤,一点也不消极,没有“回首不堪”这样的感觉,而是大方的,有气派的。

例如盛唐的边塞诗,一张嘴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诗。不把敌人打败决不回去,这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充满了英雄主义豪情,不畏艰苦,相信我们一定能胜利。又例如王维,他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便死了,也是侠义之骨,也是香的。这就是盛唐人的精神。到了中唐晚唐的时候,这种精神开始逐步地减弱了。例如晚唐有陈陶的一组诗歌叫《陇西行》,其二说:“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样的诗歌是催人泪下的,哪里还有什么豪情呢!

再如岑参,他写道:“一生大笑能几回”,古人说“好怀百年几回开”,诸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难得的“好怀”,人生中能开几次!在这种时刻,一旦朋友聚在一起,就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这也是盛唐人的精神,好朋友在一起喝酒,一定要一醉方休。

盛唐时像李颀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他是说,如果一个人读了一万卷书,知识非常丰富,他决不甘心长期沉沦在草野之中,不甘心一辈子沉沦在下僚,一心要奋发向上。我曾讲过,传说南北朝时有一个神童,从小读了好多的书。有一年夏天一个大官要从他家门口走过,看见这个小孩脱光了躺在大道上。下边报告说,路当中躺着一个小孩,我们走不了。大官就下来问:“孩子,你躺在路当中干什么?”孩子指了指太阳说,“我晒晒腹中的万卷书!”大官一听,这孩子口气这么大,就绕道走了。所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就是盛唐的精神。

总的来说,盛唐的诗歌充满盛唐的豪情。而最能代表盛唐精神的是李白,等一会儿,我们讲李白。在盛唐时期,我们讲两个诗歌流派和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个流派就是山水田园诗,关于这个流派,我们讲两个人,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王维。

孟浩然这个人很有才华,但命运不好,运气不佳。一辈子想向上爬,但一辈子也没爬上去。因此,他千方百计想找好朋友帮助他。孟浩然跟李白、王昌龄、王维、高适等都是好朋友。王维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有一次孟浩然去看他,正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因自己没有功名,不能见皇帝,赶紧躲避。但是唐玄宗已经看见,对他说:“出来!出来!”孟浩然只好走出来。唐玄宗一问是孟浩然,说:“你不是个大诗人吗!给我写一首诗吧。”可正是这首诗让孟浩然受苦啦。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就是说,我呀,没什么才华,故皇帝把我抛在一边不用。唐玄宗听了这句之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并没有抛弃你呀,你这样说是诬蔑我。我没有弃你,你奈何诬我?唐玄宗从此对孟浩然不感兴趣。孟浩然长期过着田园生活。我们讲他这方面的两首诗歌。

第一首诗歌叫《过故人庄》,是很好的一首诗歌。“故人”就是老朋友。“过”在古汉语中有几种解释,在这里是指“拜访”的意思解。律诗有八句,共四联,组成“起”,“承”,“转”,“合”。这是格律诗结构上的特点。“起”就是兴起。这首诗这样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是说老朋友做了鸡肴和黄米饭,请我到农家,这是“起”。我去之后,看到绿树非常深情地环抱着这个小村落,而青山在村子外边横躺着,像哨兵一样守护着村庄。这个“合”与“斜”是拟人化,感情化。这两句诗,色彩用得非常好,树是绿树,山是青山,绿和青这两种颜色是生命的本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朋友们可以这样体会一下:假如不叫“绿树”,而是“大树村边合”;又假如不叫“青山”,叫“高山郭外斜”,这样的情感色彩就远不如绿树和青山来得好。这两句是“承”。而第五、第六两句就不能再写景这样的内容了,要“转”向另一个内容。诗中说:他和老朋友一起吃饭,打开窗户,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蔬菜的苗圃,拿起酒来,谈话的内容是“桑麻”,是一般的农事。大家看,在这个淳朴的农村小院子里,会见的是淳朴的老朋友,一个种地的老朋友,而谈话的内容是淳朴农村种地的事情。最后两句是“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意思十分丰富。第一,在刚刚分手的时候,就渴望下一次重逢,说明诗人对这次拜访非常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巴不得早点走,也不会想到下一次再来访。第二,再来拜访的内容是什么呢?赏菊花。在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菊花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是百花凋谢后它“冲寒怒放”。春天的花在凋谢时,都是一瓣一瓣地掉下去。而秋天的花,是一朵一朵地掉下去,菊花就是这样,因此有这样说法:“春花落瓣,秋花落朵。”人们在写菊花时,就会有这样的好诗句:“宁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第三,诗中“就”字用得好。“就”是趋向动词,而且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它比“还来赏菊花”,或者“还来看菊花”要好得多。大家看看,这首诗写得多好呀,“起”,“承”,“转”,“合”表达得多么好呀!它既是田园诗,又是友情诗。因此,如果你们写律诗,一定要注意“起承转合”。

这首诗让我想起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其诗中表现的“起承转合”我认为明显地是受到孟浩然的影响,虽说孟浩然的诗是五律,陆游的诗是七律。让我们将二者对比欣赏。孟浩然的前两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陆游的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与孟浩然写的不是一样吗!接下来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中国古诗名句,名在哪里呢?一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水,好像找不到路了;但转过来一看,路又有了。中国人擅长用比喻,因此把这句诗比喻为工作中思考问题时,在人生道路上碰到挫折和困难时,以为走投无路了,可是忽然出现了转机,豁然开朗起来,这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山重水复”是很好的,但民间流传时,往往成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意思完全不一样了。陆游的诗接下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的最后两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若再有时间,就会不时来敲门。这与孟浩然的最后两句也是非常相似的。

孟浩然还有一首诗,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到洞庭湖后想写一首诗,正好碰见丞相张九龄(也有说是张说),故希望张丞相能给他提拔一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也是非常清晰的。诗的开始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水面开阔。下面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得非常开阔,非常豪迈。孟浩然诗写得非常好,是个名家,但是他心里想的只是他自己。你看接下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我呀,想渡湖去,可是没有船,也没有船桨,只好在家白白地闲着,感到很有愧。最后诗里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我坐在这里看别人钓鱼,一会儿钓得条大鱼,一会儿又钓得条大鱼,可是我没有鱼竿,能给我根鱼竿就好了,如今我只有白白地羡慕别人钓得大鱼的心情。孟浩然写这首诗就是希望能够给他一官半职。

让我们来看看杜甫。同样是写洞庭湖,同样是五言律诗,也是“起承转合”结构井然。杜甫是这样写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上楼一看,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地是江苏、浙江;楚地是湖南、湖北,洞庭湖正好把吴楚两地分开了。乾指太阳,坤指月亮,太阳白天倒映在洞庭湖里,月亮夜晚倒映在洞庭湖里,所以太阳和月亮日夜在洞庭湖里沉浮着。有人说,洞庭湖岳阳楼上曾经挂过两副对联,右边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左边就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国人是以右为上,即杜甫的诗被放在上面,孟浩然的诗被放在下面。这两句诗的写景可以说不相上下,但诗人的情怀却有天壤之别。杜甫是这样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时杜甫已到了晚年,亦很少收到朋友来信了。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总是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想到别人的不幸。你看他接下来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是战争未歇,征战未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诗人靠在窗栏,眼泪哗哗流下来了。眼泪为谁而流?为天下的百姓而流!为天下国家不安宁而流!因此,杜甫这样的人才是“大家”,而孟浩然则是“名家”。什么叫“名家”?就是有大才华、大聪明、大手笔,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这就是“名家”。什么叫“大家”?就是在“名家”的基础上,在大才华、大聪明、大手笔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上大胸襟、大气派、大境界。这是我对比讲这两诗的主要观点。我认为,“大胸襟”说起很容易,但要真正做起来就很难,大胸襟的内核就是“不为自己,全为别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圣人。杜甫就是个诗圣。或者“多为别人,少为自己”,这也很了不起。

公元2006年春天里,著名的王选院士去世了。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损失。他和许多杰出院士一样,是我们民族的功臣,我们应该用国葬之礼来葬他。要是没有王选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我们中华民族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在中国所有的文化遗产中,我认为汉字是最伟大的遗产,是一代一代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它像纽带把中国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王选的汉字输入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汉字文化就无法走出去。王选夫妇没有孩子,他去世时我为他写了一副挽联,是集句联。上联是取自杭州西湖岳飞坟前的“青山有幸埋忠骨”,那一联的下联原是“白铁无辜铸佞臣”,而我用“白云无尽是儿孙”为对。这一句取自著名马一浮先生的话,他21岁时,刚结婚一年不到,妻子得病去世了。在这之后,别人劝说他再娶一个妻子,他说,不要,我不结婚了。别人就说,那样的话你就断子绝孙了。他坦然答道:“他年青山埋骨处,白云无尽是儿孙。”在2000年时,王选就查出有癌症。为此,他写了个遗嘱,上面有一段这样的内容:北大季羡林季老说,什么叫“好人”呢?就是“想别人比想自己多一点”。王选在遗嘱里说,“我以为还可以把标准再降低一点,一个人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能想到别人,这也就是好人了。”我们说,若少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这就是大家胸怀。如果全想到别人,不想自己,这就是圣人,像孔子一样,是圣人胸怀。杜甫有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雨哗哗下来,床头屋漏,给诗人带来很多痛苦,杜甫的伟大在于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我的一篇小文章中,我还说到白居易,他的夫人给他做了一件新布裘,他穿在身上暖和和的,想到天下人要是都像自己一样暖和和的,那该多好啊!于是写了一首《新制布裘》,五言古风,共十六句,结尾几句为:“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境界也很了不起。但是宋代有个人叫黄彻,在《溪诗话》中有个评语说,白居易的“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这个评论非常到位,这就是“名家”与“大家”的区别。孔子是大圣人,正如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说的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但是要做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应用这种精神教育我们的后代,教育我们的子孙,虽说我们没有这样伟大的精神境界,也许我们一辈子都达不到,但我们要追求它,不断地去实现它,这样的人生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再讲诗人王维。他跟李白同一年出生,不过早一年去世,他早年时就很有抱负。他到边疆去的时候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于“孤烟”有一种说法,是指狼粪烧的烟,狼烟;另一种说法,是指龙卷风。沙漠中茫茫无边,太阳是圆圆的,整个地落下去。这两句写得非常好。《红楼梦》第48回中,香菱向林黛玉学诗,读王维诗,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香菱感到“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她说:当我闭上眼睛时,就出现诗句的情景。若想找别的两个字来替换,可是怎么也找不出来了!这当然是曹雪芹的观点。

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时,王维未走得了,叛军将他抓起来后让他做官。给叛乱的人去当官,如同在日本侵华时当上“伪官”一样。唐朝军队打回来后,要将给安史当过官的人都杀头,幸亏王维在作“伪官”时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说“百僚何日更朝天”,表明王维作“伪官”时,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还想着大唐王朝。第二,他的弟弟王缙在朝廷里做大官,听说他哥哥要被杀头,就上书朝廷说,我宁可削职为民用我的官来赎我哥哥的命,这样王维没有被杀头。但经过这件事以后,王维原来的豪情就消失了。他自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在长安南面终南山买了初唐宋之问的一个辋川别墅度过他的晚年。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书法写得好,他音乐也有才华,他的画也很好。在苏东坡北宋时代还能看到王维画的真迹,可是现在很难找了。如果在座的朋友们能在箱子底下翻出王维的画来,那么买栋别墅也就不用发愁了。不用说王维,就是苏东坡的画,也极难得到了。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说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诗是没有颜色的画,画是没有文字的诗。

王维有一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得非常幽静。还有一首《鸟鸣涧》这样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的“桂花”是春天的桂花,叫“春桂”。一般的桂花是八月的桂花,“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是“秋桂”。月亮出来把山中的鸟都惊起来了,月出于东山之上,鸟以为天快亮了,说明是多么安静!这首诗是非常典型的“以动写静”,以动态的事物表达幽静的境界。鸟叫得愈厉害,愈显出山的幽静。南北朝有位诗人叫王藉,他有两个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以动写静,动中有静。我们在游山玩水时,会经常看到这两句诗作为对联的。但是,这首诗的毛病在于,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到了唐代格律诗定型后,这是最忌讳的“合掌对”诗句。后来有人可能受王维诗的影响,改为如下两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花是怎么落的呢?不是风吹的,是自开自落,这是静中有动;而后一句则是动中有静。

王维的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好,有一首著名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家注意,“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不是“进”,而是这个“尽”,即全部干光;把对朋友的感情在这最后一杯酒中完全表达出来。这首诗歌前两句写景,“渭城”就是长安,早上下了一场雨,把路上浮尘都打湿了,正好让朋友上路。“客舍”就是旅馆,下了一场小雨后,柳树上的灰尘都洗掉了。诗歌的前两句写得非常温柔,非常亲切;而后两句则写,到了阳关那边,就没有老朋友陪你喝酒了,写得很感伤,因此情和景是相反的。

让我们比较一下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他有一首诗歌《别董大》。这首诗也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意,一般唐诗中的“白日”都不是指白天,而是指明亮的太阳。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也一样。诗歌的第一句中的“曛”就是昏暗,暗淡。这两句写景写得非常寒冷,非常辽阔,非常暗淡。但是下面抒发的感情却非常昂扬,非常振奋。当中的“识”,不是指一般的认识,而是指你的人品这么好,你的才华这么好,你的德行这么好(德行本来是个好词,但到了北京就变了,如说:“瞧你这德行!”),天下谁人不赏识你,谁不喜欢跟你交朋友?所以你不用发愁,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新的朋友。你们看,这两句写得多么好呀!如果当你要到边远的地方去时,你的朋友用这两句给你送行,你的心情就会一下子为之振奋。这首诗和王维的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相反。情景交融是一种美,情景相反也是一种美。艺术上有一种定律,叫“相反相成”。

我们再给大家讲一首王维的诗《送沈子福归江东》,古时候“江南”称为“江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长江在南京前有一段呈南北走向,其东面就是江南一带。这首诗是这样写: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罟师”指划渡船的老人,前两句的叙事非常平常。本来“相思”含义是很广的,指人与人的思念,但后来的含义变得很狭窄了,成了男女之间的情思。后两句是说,你在江南也好,在江北也好,到处都是春色无边,都有春光陪伴着你。而这些陪伴你的春光就是我的相思之情在陪伴着你。春色无边,无处不在,则朋友无处不在,相思之情无处不在。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我们再讲一个诗人。最能代表盛唐特色的,那就是李白。李白是从公元701年到公元762年,而杜甫是公元712年到公元770年。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在公元744年时,他们相逢在东都洛阳,结下深厚友谊,分手后再也没重逢过,分别即为永别。李白是在上升时代完成他诗歌的创作和人生的塑造,是代表豪迈时代人们的声音;而杜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才登上诗歌的舞台,成为人民的诗人。因此,杜甫是苦难时代的代表,是苦难时代人民心声的抒发者。李白5岁时跟随父亲从国外(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回来,所以李白是古代的“海归派”。李白的爸爸李客是个商人。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不高,有“君子不言利”之说。因此李白从来没有一句诗是夸耀自己家庭出身的。而杜甫一张嘴就夸耀自己奉儒守官的家庭非常好:“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他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李白从来不夸耀家庭,而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传李白5岁时来到四川,读书时感到太苦了,就逃学从山上沿小溪往下走,看到一个老妇人在磨东西。李白上前问:老妈妈,你磨什么东西?老妇人回答说:我想把这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幡然醒悟,扭头又上山去继续读书。这样我们中国就留下这样的格言:“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或者“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李白后来不愿考科举,认为这太麻烦了,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他曾经说,“要则不飞,一飞冲天;要则不鸣,一鸣惊人。”在公元742年,李白42岁,名声已很大了,唐玄宗都知道他的诗歌写得非常好。李白有个朋友叫吴筠,在朝廷做事,就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下诏让李白来长安。李白一听说皇帝要招他去,十分高兴。就写了首诗,告别家乡父老,诗最后两句是这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就是李白,“仰天大笑”就是李白。杜甫一辈子都没有“仰天大笑”过,只“狂”过一次,当然这一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那是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在四川写了平生唯一一首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我们下次再讲。

李白来到了长安,当时42岁,朝廷有个诗人叫贺知章,已经83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贺知章85岁才去世,是位长寿诗人,非常了不得。李白将自己的诗给贺知章看,因为贺知章威望高,贺老要说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贺老打开李白的诗《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么好呀!李白你简直不是人呀!是从上天贬谪下来的仙人——“谪仙”呀!从此李白最喜欢这个雅号“谪仙”。李白去拜访宰相,递上个名片,说自己是“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李白:你钓鳌用什么为钩?什么为线?李白回答说:我以彩虹为线,以明月为钩。宰相又进一步问:你以什么为饵呀?李白答:我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听后,吓了一大跳。有一次,从吐蕃族给朝廷来了一纸公文,朝廷里的人都不认得这种外文,李白留过学,一下子就将公文翻译出来,满朝文武都相当惊讶。唐玄宗很高兴,并让李白用吐蕃文给回一封信。李白说,可以呀!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李白如此傲岸,处世“不屈己,不干人”,得罪了权贵。到了公元743年春天,沉香亭北百花盛开,唐玄宗非常高兴,带着杨贵妃春游。杨贵妃非常漂亮,她是“解语花”,牡丹花虽然漂亮,但它不会说话,而杨贵妃这朵“花”会说话,能理解人的心意。唐玄宗说,对着美景美人,不能唱旧曲,就让人叫李翰林李白来填词,李白写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来朝廷本来希望抒发和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没法施展,不过是皇帝生活的点缀,高兴就叫他来,不高兴就让他走。李白的诗歌里经常说“大话”,但是打开他的全集,在他的诗文里却找不到一句像王安石、苏东坡“策论”这种东西,即治国怎么治,用兵怎么用,只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类的话。因此,李白在公元744年辞别了朝廷。他是公元742年去的,首尾是三年,实际上是两年多时间,希望唐玄宗将他放还,离开朝廷。唐玄宗对他兴趣也淡漠了,走就走吧,并给他“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值很多钱的东西。所以李白后来有钱喝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你们看,李白算账算得非常清楚,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日,一天得喝三百杯。李白最喜欢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喝完了,再添满,不能让杯子空着。李白和朋友在一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离开长安在东都洛阳遇见了杜甫,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暂不讲这些。

李白这个人特别喜欢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家乡在四川江油,李白晚年寄居在安徽当涂马鞍山他族叔李阳冰家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什么是悲剧?从本质上说来,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但得不到施展,怀抱着理想和抱负而死去,这就是悲剧。李白就是这样,到后来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马鞍山住着,寄人篱下。长江流经安徽的地方,江边有突出的地方,就叫“矶”,如南京有个燕子矶,马鞍山这里有个采石矶。李白乘小船到江里去,月白风清,在小船上喝酒。清清的江水,明明的月亮,李白一生最喜欢月亮,最喜欢喝酒。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下月亮都是一样的亮,为什么家乡月亮最亮呢?这是因为对家乡怀有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手法叫“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所描写的事物上去。在古代诗歌中,写月亮写得最好的是唐代——“月是唐代明”。在唐代诗人中,写月亮写得最好的是李白——“月是李白明”。李白从小就喜欢月亮,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以后,他喜欢四川的月亮,“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长大后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我曾经把李白的诗句和苏东坡的诗句放在一起组成一联:“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回到李白那天在月白风清之下游采石矶,在船上喝酒,一定是喝多了,当月亮倒影在江水里,他醉态懵懂中以为月亮在江水里,就去抓月亮,一头掉下去就淹死了。月亮怎么能抓得住?有个办法可以抓住。唐代诗人于良史有这样的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袖。”关于李白之死,有很多传说,但我最相信这个传说,他以这样方式去死,死得最好。一个非常浪漫的诗人,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诗人,在如此清清的江水中,在如此明亮皎洁的月光下,李白死了,这不叫“死了”,而是“仙去了”,这多好呀。李白的墓就在采石矶旁边。38年以后,中唐诗人白居易去凭吊李白的墓,写有《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一般人说“红颜薄命”,但白居易说“诗人薄命”,而在薄命的诗人中,命运最不好的也不超过你啊!这首诗写得很好。从那以后,历朝的人都在那里写诗留念。明代有个进士叫梅之焕,看到李白墓前历朝历代很多人写诗刻石,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李白是何许人也?李白是诗仙呀!你在诗仙面前写诗,不是整个一个傻子吗!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1995年10月25日,我参加北大接待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他捐资100万港币支持北大做国学研究,北大授予他名誉教授,并请他作演讲。这个人文章、小说写得文采飞扬,非常好,但他不善言辞,讲话不紧不慢、结结巴巴的。正是他开始时不紧不慢地讲了四句话,让北大学生掌声雷动。他怎么说的呢?他说前两年他到兰亭去。兰亭是什么地方?王羲之的家乡。王羲之何许人也?书法家。“书法家”太轻了,是“书圣”,以后不要说书法家,要说书圣。金庸是名人,到兰亭后,公园负责人摆好笔墨,请他无论如何得留下墨宝。金庸说,在这个地方,无论如何也不敢写字。后来又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是何许人也?杜甫是诗圣呀。草堂主人让金庸写几句诗,金庸说,这里是诗圣杜甫流寓住过的地方,我怎么敢在这里写诗呢!金庸讲完这段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说,我当时只想起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班门弄斧”;第二句话是:“兰亭挥毫”;第三句话是:“草堂赋诗”;今天到北大来演讲,我忽然想起第四句:“北大讲学”。学生们掌声潮起。

李白的诗歌第一个风格就是豪放飘逸;这是他的主体风格。这可以借用杜甫称赞李白的两句诗来概括:“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写好之后,鬼神也为之感泣。李白的夸张令人难以想象,可以把大的事物夸张到非常小,如“黄河如丝天际来”。也可以把小的东西说成非常大,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鲁迅先生说,这夸张得好,因为燕山(即北京)有雪,夸张必须有真实作为基础;如果说是“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是夸张,而是荒谬了,因为广州压根儿没有雪花。又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谁都知道谁的头发都不可能有三千丈这么长。但这是最好的夸张形容句子,设想一下,如果说“白发三尺长”,就不是李白写的句子,永远不能激动人心,尽管那样更接近现实。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还在于他喜欢写高大的,壮美的,飘飞的,流动的事物。大的如写大鹏鸟,写雄鹰,写骏马,写高山,写飞瀑,写宝剑,写黄河,写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鹰、骏马、大鹏鸟本身就很有气势,加上李白夸张手笔就更加有气势,更加豪放飘逸。如果不写大鹏鸟你写麻雀,那么怎么夸张也不会有气势;你不写千里马,而是写老鼠,怎么写也不会有气势。

象就是物象,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李白在写意象时,喜欢写高大的,壮美的,飘飞的,流动的。大家记住,飘飞的、流动的意象更能引起审美的兴趣,具有更强的感发人心的力量。李白一张嘴就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连峰去天不盈尺,孤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他喜欢这种飘飞的东西,这使得他的诗歌豪放飘逸。这是他的主体风格。

对一般人来说,有一种风格就很了不起了,李白的诗歌还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格,那就是清新自然。把豪放飘逸和清新自然统一在一个人的笔下,是非常难得的,李白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后来的苏东坡也是一个。李白的清新自然风格可以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就是荷花,出水芙蓉,天然之美,她的美不用“淡扫蛾眉”,也不用“浓施粉黛”,内质的美是最美的。李白这类诗最典型的就是《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20个字,不论是老人读,还是小孩读,读出来都让人感到那么清新,让多少人引起共鸣。从唐代开始,多少炎黄子孙,在千千万万的情况下,有着千千万万不同的思念家乡的情怀,但都可以借助于这20个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这20个字的伟大之处。好的诗歌永远不是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反过来,晦涩难懂的,永远不会是好的诗歌。好的诗歌是“到口即消,味之愈长,历久弥新”。诗歌写得越具体,包含的内容越狭小,越不能引起更多人共鸣。设想一下,如果李白写的是“低头思儿子”,这样具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共鸣了。我在日本讲学两年,让日本学生背唐诗,一年讲下来,每个人都能背出来的,就是李白这首《静夜思》。一首诗歌,读了之后让人忘不了,永远记住,都不知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什么人教的,什么时候开始背下来的,其他诗都忘了,惟独这首诗歌忘不了,这就是一首好诗,具有巨大的感发人心的力量。四年以前,2002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来北大,和我们一起讨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他先发言说,现在香港年轻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太少啦,一问他们会背古诗吗?他们一张嘴就背:“床前明月光……”他的意思是说学生知道得太少了。后来我在发言中说,张校长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够记住这20个字的,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且深深地烙在他的骨子里、融在血液中。张教授亦赞同我这个观点。

李白在安徽时,泾县农村有个人叫汪伦,他非常崇拜李白。原来以为汪伦是农民,后来考证他是小地主,这无关紧要。他非常希望李白来他们村玩玩。他知道李白第一喜欢大自然,第二喜欢美酒,就写了封信给李白,告诉李白说: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李白一看,这地方好呀,就去了。李白去了一看,这是个小村庄,哪里有什么万家酒店!就问汪伦:万家酒店何在?汪伦笑嘻嘻对李白说,你来看看,指给李白看一家酒店的酒旗上写有“万家酒店”,原来开酒店的老板姓万,他开的酒店不就是万家酒店吗。李白又问:十里桃花何在?他就指给李白看外边的一个桃花潭。李白很高兴,走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像说话一样,很平常。但后一句很不简单。不简单在哪里?第一,诗中“不及”使用得好,它使得感情无限了。如果改“犹如”、“好像”、“就似”,感情就有限了;而“不及”让人想象有多深就有多深。第二,这里桃花的意象用得好,它美好,美丽,用它来比喻友情,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果不用桃花潭,而是“黑龙潭”,从认知上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与“黑龙潭水深千尺”是一样的,但在情感色彩上,则是天壤之别。一个是非常美好的,温暖的;一个是恐怖的,不好的。如果写成“黑龙潭水深千尺”,那么下一句只能是“不及某人罪恶深”,用它来写贪污几百万的坏人还差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