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去来兮乐天命

归去来兮乐天命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思想上最自由解放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也是非常自由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大繁荣的时期;虽然没有最杰出的突出成果,但是非常繁荣。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可以说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顶峰。中国的选拔官吏制度,在汉朝是察举制,到三国时期采取了九品中正制。这样一种形式开始于阮籍,后人很多都继承。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选)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三国开始到南北朝结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不到400年的时间。这个时期一般属于中古历史,即远古、中古和近古中的中古时期。这个时期,魏晋和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天下纷争动乱,这是大的方面的形势。它前面的汉朝是大一统,后面的唐朝是大一统,这中间基本上都是分裂的,当中,隋代很短暂,是统一的。上面是三国、西晋、东晋,下面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西魏等,都是纷争动乱。天下分裂有它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它好的一面。由于是分裂状况,统治者不能将思想都统治住,因此它是思想自由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思想上最自由解放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楚、魏、韩、赵、燕、齐。这时候是思想最活跃、最少束缚的时期,这时期有诸子百家,是中国学术史上和思想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像老子、孔子、庄子、荀子,都是在这个时期。魏晋南北朝也是非常自由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大繁荣的时期;虽然没有最杰出的突出成果,但是非常繁荣。它的诗啊,散文啊,骈文啊,小说啊,音乐啊,绘画啊,书法啊,雕塑啊,都非常繁荣。这时期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绘画家顾恺之,雕塑方面,我们现在看到龙门石窟也好,云岗石窟也好,以及泰山经石峪的大石刻,都是南北朝时期刻的。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可以说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顶峰。

这个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还有一个特色。中国的选拔官吏制度,在汉朝是察举制,到三国时期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它在开始时是非常好的制度,它到后来形成了“门阀”制,蔓延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是个官的名称。好比是北京市这个地方,推举一个人,这个人“中正”,就是很公正,德高望重,由他把他所管辖的人才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中再分上、中、下,中品中再分上、中、下,下品再分上、中、下,这样一共是九品,都由他来确定,他把人才分类归档。例如,上上品有王某某,张某某,李某某等;中上品有哪些人,哪些人;下上品中有哪些人;下下品中有哪些人;他是不偏不倚的。如果朝廷需要一个宰相,那就从上上品中去找人。如果需要一般的人,就从中上品中去找人。如果是七品官,就从下中品中去找人。他实际上把握了政权非常核心的部分,因为任用官吏使用人才就由他来定。九品中正制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分九品要公正,“中正”要公正。如果不公正的话,那就坏了。因此,九品中正制开始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后来,到曹操的儿子曹丕,到了魏,大约三四十年的时候,司马氏强大,但齐王曹芳很软弱,辅助他的曹爽也不行,而司马氏的力量很强,实行一种白色恐怖。他是豪门大族,逐步地把“中正”的权抓到了手里,就把凡是贵族的、凡是豪门的都排在上品当中。把出身很低的,哪怕你最有才华,也把你排在下品当中。所以就形成了“门阀制”。在“门阀制”中有两句很典型的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就是说,寒门中的人再有才华也排不到上品当中去;有权势的贵族中的人哪怕再不行,也不会排到下品当中去。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因此,这个时期有很多文学家,像左思啊,像陶渊明啊,都很有才华,可是出身不是高贵的,所以只能沉沦在下僚。他有才华,可又无法施展,于是就出现内心的悲愤,就能写出好诗来。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才华,也不会有大悲愤。因为没有大的痛苦、大的失落,所以也就没有大的悲愤。一个人很有才华,很有理想,很有抱负,但又不让他施展,这时候就出现激愤的情感。因此,了解这个时期的“门阀制”,有人认为是解开魏晋南北朝很多文学现象的一把钥匙。

建安文学的下面就是正始文学,只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一个年号,是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这时候司马氏已经在朝廷里掌握政权了,实行一种白色恐怖。在白色恐怖下,很多人不敢说话。这时期文学方面有“竹林七贤”,整个文学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安时期,我们说的三曹和建安七子,心中有什么抱负、理想都可以抒发出来,曹操就是带头抒发。到了竹林七贤的时候,司马氏采取白色恐怖,不让人说话,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见,那就不行。所以文学抒发情感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豪放的、明朗的、刚健的;而变成隐晦的、含蓄的、曲折的。竹林七贤一共有七个人,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大家不必记这么多,记住阮籍、嵇康和刘伶就行了。刘伶喜欢喝酒,他常乘鹿车,带一壶酒,让人带着铁锹跟着,说:“死了掘地埋掉算了!”下面我们讲讲阮籍。

阮籍这个人,他也不满司马氏的统治,但是他采取的是一种软的对抗。嵇康也不满意,但是他采取硬的对抗,所以他和阮籍的命运不一样。阮籍对司马氏统治不满,他是软的对抗,譬如司马氏要跟他结儿女亲家,要娶他的女儿做儿媳妇。他心里肯定不愿意把女儿嫁到司马家,但是他又不敢不愿意。怎么办呢?他就采取软的办法,凡是司马氏派媒人到家说媒时,他就说“喝酒,喝酒”;于是一下子就醉了。第二天媒人又来,他又说“喝酒,喝酒”。他醉了六十天,没法说呀。是因为喝醉酒了,也不好降罪于他。他就是用这种假装醉酒的办法来避祸,用佯狂、佯醉来逃避灾祸。这个人内心非常醇厚。魏晋人多喜欢喝酒,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摸身上的虱子,把虱子抓出来,认为是最高雅的行为,这叫“扪虱而谈”。阮籍在酒馆里喝醉了,就靠在女老板身上睡了,女老板的丈夫回来,也不为意。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阮籍并不会有坏心眼。

他在文学史上写过《咏怀》诗82首。这82首不是一个时候写的,也不是一个地方写的,也不是为了某一件事情写的,即非一时一地一事而作。把它们放在一起,是组诗,用组诗咏怀。这样一种形式开始于阮籍,后人很多都继承。譬如,像陶渊明,有《饮酒》20首;譬如像鲍照,有《拟行路难》18首;唐朝的陈子昂,有《感遇》诗38首;李白有《古风》59首。这是一个特色,都是用组诗来咏怀。第二,在风格方面,都是比较隐晦曲折,含蓄暗示,它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意旨微茫,难以情测”。后来每当时代比较黑暗,人们就采取这样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晦曲折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嵇康,这个人性格刚烈。他和竹林七贤的另一个人向秀在一起打铁,司马氏派一个文化特务叫钟会的去打听打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事情。一看嵇康在打铁。他们两个人不理他,他一看,没趣,等一会儿就走了。他走的时候,嵇康有意识地问他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生气,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样,嵇康就得罪了司马氏。司马氏手下有个人,叫吕安,被诬做了坏事。因为是朋友关系,嵇康就替他辩护,得罪了司马氏,要把他杀掉。嵇康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临刑之前,就提出一个要求,让他再弹一曲《广陵散》。他弹完之后将琴一扔,说:“《广陵散》从此绝矣!”后来就被杀了。

下面就谈谈西晋文学。三国归晋,就是司马氏把魏灭了,成立起晋王朝。晋分西晋、东晋。西晋的首都在洛阳,东晋的首都在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三国时分魏、蜀、吴,吴的首都在南京。宋、齐、梁、陈的首都都在南京。上面六个朝代叫“六朝”,我们经常说,“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六朝”就是这个概念。西晋时期是50年,东晋是100年,两晋就是150年。应该说它在中国诗歌史上总的成就不算太突出,但却有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等会儿我们再说。

西晋我们只简单讲两个人。一个叫潘岳,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男子,很有名,又叫潘子安。他每次出去的时候坐在车子里边,女子们见他长得漂亮,就用鲜花、水果朝他车上扔;晚上就装了一车水果回来。当时还有个诗人,叫张载,他长得很丑。他出去的时候,儿童们就用砖头瓦块儿朝他车上扔,他晚上回来就装了一车砖头回来。潘岳的其他作品就不说了,说他的三首悼亡诗,他在妻子去世以后写了《悼亡诗》三首。这三首诗写的感情诚挚,一往情深,写得非常非常好。“悼亡”本来是一个泛指,悼念去世的亡人。但是因为潘岳的这三首诗是悼念亡妻的,就从他开始,一直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只要是诗人用到“悼亡”这两个字,百分之九十几是悼念亡妻,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到了唐朝的时候,像朋友去世该怎么说呢?譬如像孟浩然去世了,李白写诗悼念,就是“哭孟浩然”。可见潘岳的这几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很有影响的。我们举几句,他说妻子去世后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这当中“流芳”是他妻子用的一种香料,妻子去世了,走到她屋子里时,还可以闻见她留下的香味。“歇”就是消歇,完了。她留下的衣服还挂在墙上,睹物思人,看见这些东西,就想到他的妻子。这两句是抒发情感。下面有两个比喻:“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本来是双飞鸟,妻子去世之后就剩下一只了;就像河里游的比目鱼,相传这种鱼是一条鱼在这边有一只眼睛,另一条在另一边有一只眼睛,一对鱼必须并排在一起才可以游。忽然之间,这样的两条鱼只剩下一条了。比目鱼呀,并蒂莲呀,连理枝呀,都是中国传统的代指夫妻的意象。

唐代诗人元稹,他也有很好的悼亡诗《离思》之四,前两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我看过了沧海的水,那样浩瀚无边,再看其他水,就像一个小勺子的水一样。见沧海之水则天下无水;巫山的云彩非常好,看过巫山之云则天下无云。意思就是我的妻子是最好的。接下去的两句诗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自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即使在美人丛中走过,我也懒得回头来看看,为什么呢?一半是因为我现在修道不能近女色,一半是因为你啊。

后来北宋词人贺铸在妻子去世之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词,叫《鹧鸪天》,悼念亡妻。他和妻子一起到苏州去,可是妻子突然去世了。“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最后说:“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感情非常真挚。

在悼亡词中,朋友们都很熟悉的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她去世十年以后,苏东坡写了著名的词,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悼亡词也写得非常好。当然,后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写得也很好。

西晋时,另外一个文人是陆机。他当时名声很大,与潘岳并称为“潘陆”。他有著名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名的一篇文章。

在“潘陆”之后,主要讲讲左思。我认为西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就是左思。他小时随亲人一起到了洛阳,刻苦读书。这时候天下文人都想写一篇赋,就是《三都赋》。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气的是陆机,他也想写,但认为自己的才华还不够,迟迟没有动笔。这时候,左思正在写《三都赋》。别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陆机,陆机非常瞧不起地说:就让他写吧,写完后,我们用它来盖腌咸菜的坛子。左思对此不为所动。他写的时候是殚精竭虑,在家里不同的地方都放上纸和笔,一旦想到一个好句子,就立即把它记下来。左思写出来之后,经名人张华一赞,洛阳城里富贵人家都以家中有《三都赋》写本为荣。于是纷纷让人买昂贵的纸,用来抄《三都赋》。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由此,便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

左思有《咏史》诗八首,这八首诗奠定了中国咏史诗的基础。我只讲这八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反对门阀制的很典型的一首。诗这样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这首诗一共十二句,每四句是一个层次,每四句是个对比。松树很高很高,但却长在涧底,而矮矮的草苗,由于是长在山上,却把山下的百尺青松给遮蔽住了。“涧底松”与“山上苗”是个对比。“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豪门出身的人都占据了高位,有才华的人都沉沦在下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地势”造成的,这揭露了问题的本质。这是不可选择的,这本质是你处的地方,你出身在贫寒人家,他出身在豪门家,这种不合理的现实,已经不是一天了。这是第二个“四句”,第二个对比。最后四句是:“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又是一个对比。开始带有比兴,上面的说法你不相信,是吗?让我给你举例子好了。金日和张安世是汉代的两个豪门大族,凭借着祖上的业绩,“七叶”就是七代,都是头上插戴着貂尾的大官。冯公就是很有才华的冯唐,他哪里不显示出伟大呢!但是头发都白了,也没有人提拔他,重用他。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而且写法上也值得学习。

下面讲东晋。东晋100年,总体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但是东晋后期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就是陶渊明。渊明是他的字,他应该叫陶潜;自家院子里长有五棵柳树,因自号为五柳先生。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又叫陶彭泽。他死后,给了他一个谥号“靖节”,所以又称叫陶靖节。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如果数五个八个中国伟大诗人,都会数到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的伟大诗人是屈原,这是没问题的。第二位有人说是曹植,这也可以;但是说陶渊明肯定没问题的。下面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再下面是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等。

陶渊明生在公元365年,死于公元427年,也就是说,东晋灭亡之后,陶渊明还活了7年,活在哪里呢?活在南朝宋、齐、梁、陈的宋,这个宋的皇帝是谁呀?是刘裕。因此大家习惯上叫刘宋王朝,以区别于唐、宋、元、明、清的那个宋,那个宋是赵宋王朝。由于陶渊明活到了刘宋王朝,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有一史是《晋书》,当中有陶渊明的本传;有一史是《宋书》,当中有陶渊明的本传;南朝有一史是《南史》,当中也有陶渊明的本传。一人入三史,这是非常罕见的,说明他的地位非常突出。

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时期,他自己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中国有副对联,上联是“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同样,还是“好读书,不好读书”,说的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成了喜爱读书却读不成了。所以汉字巧妙无比。我再讲个让你们发笑的对联。有一个人家是开豆芽店的,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说的都是豆芽长得越长越好。

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现在这是个贬义词了,实际上,他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不在字句训诂上钻牛角尖的意思,是说读书要抓其大意,抓住文章的主题。他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了书中的意思,非常高兴,连吃饭都忘了。第二时期是从29岁到41岁,这首尾13年。他写诗歌时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他写误了,不是“三十年”,而是“十三年”,但人们并不把它改过来。在这当中,他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返归田园,这样仕隐反复了三四次。为什么出来做官呢?他自己说,因为他喜好喝酒,做官就可以有公田,有田就可以种秫,秫就是高粱,可以酿酒。有酒可喝,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这个人又性本爱自然,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喜欢大自然;二是精神上自由,自然而然,不受束缚。因此,他又受不了官场的束缚,就挂冠回去了。回去后,时间长了,没酒喝也受不了,没办法,又出来做官。一直到他41岁那一年,做彭泽县令。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下面人说,你是县令,赶紧把官服穿好,戴好官帽去迎接他们。他喟然长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五斗米”,当时有种说法,说是俸禄,但太少了;另一种说是当时的饭量,可这太大了。因此不能这样坐实理解。“五斗米”者,生计也。我哪能为了物质上的生计,低下精神上高贵的头!“向乡里小儿”是指向乡里这样的小子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点骨气,否则就成了精神上的软体动物,一辈子只能匍匐在别人的脚下,一辈子只能爬着走。应该教导我们的学生、子孙,人应当有骨气,也就是要有点自信,不要看到台上坐着的人多么高不可攀,伟大得不得了。为什么看别人都那么伟大呢?是因为你自己跪在地上,跪在地上看谁都伟大。站起来,挺起腰,昂起高贵的头,这时你看看,就跟他也差不多高。或者说经过努力,我也可以到那么高。这就是傲骨,有了这傲骨,我们就不会摧眉折腰。这是陶渊明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遗产。他在41岁那年就挂冠而去,一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一直过着田园生活。陶渊明最喜欢的性格是真实率真。他后来隐居田园以后,和老乡们在一起生活,并不认为老百姓低贱,跟他们常相往来。有酒的时候,请他们到家里来一起饮酒;没酒的时候,就到人家要酒喝,就是“叩门乞食”。这种率真的性格,是后来的苏东坡晚年最喜欢的性格。我认为苏东坡是中国最有才华的一个人,就才华而言,没有人超过苏东坡,他什么都行,都玩到绝顶,诗、词、文、书法、音乐、绘画,什么都行。他晚年最喜欢的诗人就是陶渊明,他曾和陶诗一百一十多首。陶渊明不会弹琴,但蓄一张无弦琴,高兴的时候,还拨弄无弦琴,琴没有弦,哪会有声音呢!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得到弹琴的乐趣,我不需要琴上的声音。这个人非常的天真可爱。

陶渊明的伟大,还在于他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田园诗派。田园是什么?就是当时被人最瞧不起的体力劳动者们劳动的地方,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茅屋,他们的农田,他们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们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们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把下层劳动人民所生活的地方,他们劳动的地方,作为诗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陶渊明开此先河,功德无量。古往今来,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才华,各种各样的发展,但是他得有个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得吃饭。饭是哪来的?是劳动人民种出来的。从陶渊明开始,能够把最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住的茅屋,他们种庄稼的农田,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陶渊明他自己也参加劳动,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他有组诗歌《归园田居》,第三首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个“愿”以前一直讲是“回归田园”之愿。但是我认为,这个“愿”也可以理解为丰收,只要庄稼能够丰收,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解释好像内容更狭小了,但是这样的解释更接近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劳动人民一天干活干得很累,想到什么?只要能丰收,衣服脏了,干活累点儿也就值了。这样的一个文人,能够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能够有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情感,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我们再讲一首诗,就是《饮酒》20首的第五首,诗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只要人的心远离了红尘,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世俗,那么你住的那个地方就自然显得偏僻起来了。“心远地自偏”这是关键。以前有一副对联,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菊花是陶渊明的化身。他最喜欢喝酒,喜欢菊花。中国古人喜欢什么东西,跟他的性格、志趣、爱好是有关系的。譬如屈原最喜欢橘树,有《橘颂》。橘树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以前讲过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陶渊明最喜欢菊花,我们知道菊花是冲秋霜而怒放。陶渊明有很多歌颂菊花的诗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霜来时,百花凋谢,菊花盛开。南宋人歌颂菊花是怎么个说法呢?我们说,春天的花是一瓣一瓣地落下,而秋天的花是开了以后,再收起来,以后就一朵一朵地落下。这就是“春花落瓣,秋花落朵”。因此,说菊花是“宁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因此,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也就成了他的化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有人说是同“现”。“采菊”是一俯,“见南山”是一仰,这是在一俯一仰之间。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南山(就是庐山)不是我在望它,而是它扑进了我的眼睛里。苏东坡认为这个“见”字非常之好,如果改成“悠然望南山”则一篇之神气索然矣,也就是说,诗就没有了神气。当金风送爽的时候,我们经常去赏菊,如果我们看到了菊花,想不起陶渊明来,这就太遗憾了。如果想起陶渊明,却想不起这两句诗,那就是更加遗憾了。

诗歌下面接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国古人讲究“得意忘言”,有了意趣,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是重要的。在很多时候,都是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如果能够言传的东西,往往都不是最精妙的东西了。《庄子》里记载齐桓公在堂上读圣贤书时,他家里的一个工匠轮扁,专门负责造车子的。一个在堂上读书,一个在院子里造车子,斫车轮。轮扁对齐桓公说,你读的那些东西都是糟粕呀。齐桓公说,这都是圣贤书,怎么能说是糟粕呢!轮扁说,我是斫车轮的,用多大力气,倾斜多大的角度,这些我都自己知道。这当中最微妙的地方,做得最好的地方,想告诉儿子也没办法告诉他。由此可见,能够用语言告诉别人的东西,都不是最精妙的东西。最精华的东西得之于心,是没法用言语告诉别人的。你看,你读的东西,不但告诉别人,还写成文字,这可不是糟粕中的糟粕吗!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得非常好!

中国的诗歌,如山水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爱情诗、闺怨诗、宫怨诗等等,都是到了唐朝的时候,才登上了顶峰,取得最高成就。惟独田园诗不是这样。陶渊明以他横溢的才华,开创了田园诗派,一下子就把田园诗推到了它的顶峰。所以唐朝的田园诗人,像王维呀,孟浩然呀,韦应物呀,储光羲呀;宋朝的田园诗人,像杨万里、范成大等等,所有这些田园诗人的成就都没有超过陶渊明,他们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覆盖之下。而且,他们自己都承认这一点。王某某可能得到陶渊明的这一点,张某某可能得到陶渊明的那一点,但没有一个人从整体上超过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歌还有另外一面,“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鲁迅先生说,你理解陶渊明,不能光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像整天晕晕糊糊的,悠悠然的样子,好像胸无大志,但不是这样的。他的咏史诗,他的《读山海经》都是写得慷慨激昂的。诗里说: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是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叫女娃,女娃在大海里淹死了,化为精卫鸟。这个鸟每天从西山衔小石头、小木头飞到东海扔下,发誓要把东海填平。这是一种伟大的复仇主义精神,了不起!在中国,很多人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写诗歌颂精卫鸟。如顾炎武,在明朝灭亡时歌颂精卫鸟。“刑天”是个神,脑袋被打掉了,就用双乳作为眼睛,肚脐为口,舞动大刀继续战斗。又如陶渊明歌颂刺秦皇的荆轲:“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荆轲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千载以后对他还是那么动情。这个故事的确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读起这两句,诗人们的内心就激动起来。

我们再讲陶渊明在哲理方面的诗歌,如“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东园里的青松,草长得比它还高;可是到秋季的时候,乱七八糟的草都衰死了,此时的青松才卓然高现。陈毅也有诗对青松很推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另外,陶渊明有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鼎盛的年华过去了,再也不会重来。我经常感慨,人类有个共同的悲哀。生命的河流是单向的,是不可倒流的,不可逆转的,最后每个人都有离去的那一天。所以人应当奋发,自我勉励。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岁月把人抛在一边,他自己向前走,这个“掷”字很形象,非常生动。陶渊明有志向,但没法实现。到宋朝时,词人蒋捷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时光老人留下的脚印是什么?那就是:一会儿樱桃红了,一会儿芭蕉绿了。类似的哲理好诗还有汉乐府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谈谈陶渊明的文。他有三篇很著名的散文:第一是早期的《五柳先生传》;第二是中期他挂冠而去的《归去来兮辞》;第三是他晚年在田园生活中写的著名的《桃花源记》。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是很有理想的,有乌托邦的理想。一个人,要是没有理想的光芒,他的作品就会黯然失色。有了理想,才有激情;有了理想,才有对现实的激愤;有了理想,才会有岁月流逝的悲哀。当岁月流逝而事业无成时,才有激动,才有奋发有为。

下面讲讲南北朝,主要讲南朝的宋、齐、梁、陈。

第一,讲一下谢灵运,他为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本来也是东晋的门阀,东晋有两大门阀,一个姓王,一个姓谢。因此刘禹锡《乌衣巷》怀古诗有这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中的“王谢”就是王家和谢家。对这句诗,大多数人都理解为豪门大户的燕子飞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但是,最好理解为,燕子虽然飞到原来的房子了,可是房子的主人已经变了。谢灵运原是豪门大族,到东晋灭亡后他就侨居南方的浙江,他不满意刘宋的统治,但又不好反对,做了个县令,也不好好做,整天游山玩水,有时邀一帮人,一二百人,浩浩荡荡到临近县游山玩水,邻近的县还以为是盗贼来了。这个人很喜欢山水,做了个木屐。上山时,把前面那个支块取下来,很好爬山;下山时,就把后面的支块取下来,很好下山。李白称这种鞋为“谢公屐”,并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云:“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他最好的两句诗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最为人称道的两句诗。他感悟到物候的变化,春天来了,池塘里长出青草;而且园子里林木上鸣叫的鸟变换了,以前是黄莺在叫,现在是布谷鸟在叫了。

另外,再说一位诗人叫鲍照,他是寒门出身,很有激愤。他有《拟行路难十八首》,充分反映了下层中有才华的人,对门阀制度的愤怒。其中有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贫”是物质上没有,“贱”是地位上没有。像我这样没有人支持,而且正直,所以更加贫贱。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中还有一首,写富贵人家的闺中妇怨,以女子口吻写:“宁作野中双飞凫,不愿云间别翅鹤。”凫就是野鸭子,小的野鸭子,宁愿是田野之中双飞的野鸭子,指贫苦人家。“云间”就是高位,“别翅”就是分飞,劳燕分飞,老是分离。

其他的,我们再讲一个,谢灵运的侄儿,叫谢朓。谢朓已经是在宋、齐、梁、陈的齐了,在齐永明年间。在齐永明年间,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周,他最早发现我们汉语语言文字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就是不要低,不要高;上[shǎng]声就是“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就是“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就是“入声短促急收藏”。另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沈约。他说写诗歌有八种毛病要加以避免,譬如像五个字的诗,中间两个字的声调是一样的话,这就不好,这就是蜂腰。如果是那几个字不好,那就叫鹤膝,等等,我们就不细讲了。这就是齐永明年间著名的声律学方面的“四声八病”说。按照“四声八病”说的要求来写诗歌,这样的诗被称为“永明体”。这个时候,格律诗还没有产生,但开始讲究平仄的声调了,有高有低。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到汉乐府,都是配上音乐加以歌唱。而到这个时候,诗歌要离开音乐了,那么诗歌的旋律、节奏靠什么呢?就靠诗歌语言自己,这是个进步。如“乐游原上清秋节”,有平仄起伏。永明体诗歌当中,诗歌写得最有成就的就是谢朓。谢朓亦称为“小谢”,而谢灵运称为“大谢”。谢朓诗的内容也是以山水诗为主。他山水诗中最有名的句子是“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晚霞散开来就像有颜色的丝织品,“练”就是白色的纺织品。这写得很好。李白这个人,一生不肯向别人低头。可是他惟独特别推崇“小谢”。他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谢玄晖就是谢朓。因为能够说出“澄江净如练”这样的诗歌,让人长久地怀念谢玄晖。李白的诗歌又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小谢”就是谢朓。

再说一下北朝一位诗人。这个诗人叫庾信。他本来是梁朝的诗人,是个宫廷文人。他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出使北朝。北朝一看,呦呵,大文人来了!就将他扣下来,不让他回去了。他生活在北朝,想念南朝,想念家乡的人。想念又不能回去,这时候就产生出真情实感。他早先在南朝写的诗歌,是宫体诗,应该说没有什么成就。幸亏他被北朝扣下来了。因此,一个人的人生磨难,可以折磨一个人,更可以玉成一个人,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另外一点,他具有的南方人的才华,到了北方,一看那里的风物,如此之壮美,如此之辽阔。因此,他就写了很多很好的边塞诗歌。譬如像“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譬如像“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等都写得非常之好。庾信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代诗歌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很不一样,南方是秀美,北方是壮美;南方雨水充沛,北方气候干燥。因此,人的性格不一样,文风亦有很大不同。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时期。从420年到581年,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我先不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非常灿烂。我说过一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灿烂的时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第二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天下不统一,有不统一的坏处;天下不统一,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在战国时期,思想非常活跃,非常自由。南北朝也是这样一个时期,是学术思想上非常自由的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方面,像诗歌呀,像散文呀,像骈文呀,像文学理论呀,艺术上像雕塑呀等等,这些在南北朝都很杰出。像敦煌莫高窟也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另外,南北朝有顾恺之的绘画,有王羲之的书法。总之是文学艺术非常繁荣的时期。

从总体上说,南北朝的诗歌并不十分突出,但是民歌非常突出,是开得非常鲜艳的一朵花朵。南北朝的民歌,由于地理位置不一样,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在南方,水土肥沃,山川秀美,这样文学比较多情,比较轻柔。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土地比较贫瘠,这样文学比较粗犷,比较豪放。南朝民歌在内容方面,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在形式上主要是五言短诗。像歌颂男女爱情的:“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写得非常美好。又比如说,一女子不愿意男子离开,男的乘船要走,女子就唱歌:“愿得篙橹折,教郎到头还。”然后男的就唱“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来回应,意思是如果这只篙橹折了,就另找一只好的,总之还是要为公事离去。又例如,女子被抛弃了,失恋的悲痛:“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这是民歌中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利用汉字的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情感,这是中国汉字独有的表现形式。音同字不同,意思更不同,巧妙地把谐音字关联起来。在这两句诗歌中,哪个字是谐音双关呢?石阙就是碑,就是那个“碑”字。表面上的意思是,口含石碑说不出话来,但实际上,是满含着悲愤,悲痛,说不出话来。在南朝民歌中,这种谐音双关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委婉含蓄,曲折蕴藉,而不是那种一泻无余的方式。后来唐朝文人袭用这种谐音双关语,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当中的“丝”就是谐音双关,是相思的“思”。又如男女双方断绝了恋爱关系,可是还藕断丝连,还想着他,就这样唱:“雨中蜘蛛还结网,无晴仍有暗中丝。”表明了在“无晴”即无情的日子里,仍在暗暗地思念。这里,“情”和“丝”都是谐音双关词。

南朝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就是《西洲曲》,这首诗比较长,不好讲,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春夏秋冬四季时的恋情,是南朝最长的一首诗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北朝诗歌,则有北方的生活,北方的豪情。比如有一首民歌写北方人喜欢骏马,喜欢宝刀: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就是说,他对宝刀的喜爱,超过喜爱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北方人除了对北方生活的描写,还有对北方风景的描写。譬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的“见”是表现的“现”,不是看“见”,“见牛羊”不是“望见牛羊”。“见牛羊”是怎么样呢?你看,风吹草低,牛羊就露出来。这是非常好的诗歌,在座的都会背,也应该教会儿孙们背诵下来。

在北朝民歌中还有一首很出名的长诗,就是《木兰诗》。木兰代父从军,其故事就不说了。诗歌有三段,第一段写木兰经过思想斗争,决定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戎马生涯。第三段写凯旋,说木兰顺利地回来了。这首诗歌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详略得当,“详”和“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表现木兰为了国家,勇敢地承担起重担,而且功成不受赏,有了功劳,要回家乡。诗歌主要是歌颂这种高尚品德,而不是歌颂木兰的英雄行为,力气多么大,杀敌多么厉害,不是歌颂武力。

诗歌是逐段地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木兰织布时在想着,不能让我未成年的弟弟到前方去打仗,而我又没有哥哥,父亲又老了,因此木兰决意替父出征。于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样,诗歌就写木兰到前方去了。为什么这样写呢?是要表现我们的女英雄,为了国家,为了父母,勇挑重担这种高尚的情操。木兰打了十年仗,但只用了六句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打仗,只用了六句,三十个字,这是高度概括。在这里面,没有写木兰怎样怎样勇敢,怎样怎样杀敌,力气多么大,枪法怎么精,因为这不是诗歌主要要表现的。木兰回来后,和父母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过着平常的生活。“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说,我什么也不要,让我回家就行了。回到家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回到家以后,脱掉战袍,穿上女儿装。木兰出来时,伙伴们都不认识她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往下我就不细讲了。大家请记住,写东西的时候,如果是主题需要的,要详写。用中国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泼墨如云”;如果不是主题需要的,就是“惜墨如金”。详者是“泼墨如云”,略者则“惜墨如金”。这在艺术上是非常高明的。

北方人比较豪健,所以北方民歌比较明朗、刚健,不是那样委婉、含蓄,没有一首是谐音双关的。譬如说,同样是表现爱情,女的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有点儿着急了,这时怎么办呢?她说:“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看,同是表现男女约会的,女方先到,等男方不至,南北方的表现方式很不一样。北方民歌是这样说:“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到了南方,女子这样说:“约郎约到月上时,月上山来弗见渠。亦不知是奴处山低月上得早,亦不知是郎处山高月上得迟。”古时候的人没有手表,不能说几点几分,在中关村的拐角处见面。那时只能以月亮上升的高低来约定时间,就是说当月亮出山的时候,咱们在什么地方见面。当月亮都上山了,女子还没见到男子到来,女子在嘀咕,是不是因为我们家这里的山低,月亮出得早,我来早了;是不是因为他家那里的山高,他还在家等着月亮上山才来,这样他就来晚了。读这样的诗歌,让人感到多舒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朝的民歌无论风格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不一样。在内容上,南朝民歌比较单纯,主要是男女爱情;而北朝民歌内容比较丰富。在形式上,南朝民歌主要是四句五言,而北朝却很不同。这对中国后来诗歌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古代民歌的第一高潮,就是《诗经》的“国风”,第二高潮就是南北朝的民歌,第三高潮是明代的民歌,它是明代文学中的一绝。南北朝民歌就简单说到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