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文话》

《历代文话》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文话》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文话143种,并附录日本文话2种,共600余万字,共10册。《历代文话》所收书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的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见,如王守谦《古今文评》和陈绎曾《文章欧冶》都是国内珍稀的版本。(聂巧平)在提要中,《历代文话》注重作者的考证,对作者的生卒年份和重要事迹进行考证,对历代前贤的看法也提出质疑并加以辨析。总体看来,《历代文话》集宋代以至民国时期的文话之大成。

《历代文话》为古文评论大型资料汇编,由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谓“文话”,是相对于“诗话”、“词话”和“曲话”,针对古文而存在的一种批评体式。《历代文话》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1916年)的传统文话143种,并附录日本文话2种,共600余万字,共10册。收录内容以古文评论为主,也选取评论时文和骈文的集成性著作。文话按作者生卒年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历代文话》所收书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的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见,如王守谦《古今文评》和陈绎曾《文章欧冶》都是国内珍稀的版本。因为日本学者所撰评论中国古代文章的文话很多,因此在附录部分,除选录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文话著作外,还附有《知见日本文话目录提要》。

中国古文之学发源极早,从先秦到魏晋时期代有论出,然而零余碎玉,或散见于学术著作,或散见于文集之中,不能系统不成规模。现存最早的系统性的论文专著,当推《文心雕龙》,该书体大思精,牢笼万象,然而惜其诗、文融而未分,还不是单纯的论“文”之作。然而后来文、笔区分,韵、散始别,针对散体的文评渐趋独立。及至唐代,古文运动勃兴,古文概念在与骈文的斗争中确立,相应地出现了论“文”的专书,然皆亡佚,今不可见。

古文研究与批评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即文章学之成立,真正的时间起点应在宋代。自宋代始,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出现,且著作体裁完备,几乎囊括了后世文论著作的各种类型。据王水照研究,宋代文论著作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

1.颇见系统性与原创性的理论专著。如陈骙《文则》,论述井然有序,体裁颇为严整,尤在修辞理论上更富开拓性。

2.具有说部性质、随笔式的著作,即狭义之“文话”。比之前类著作,内容广泛,大都漫笔而成,系统性、理论性有所不足。如周密《浩然斋雅谈》之卷上论文,以搜集遗闻逸事为主,兼及评判文章优劣,形式自由,编次无序。

3.“辑”而不述之资料汇编式著作。如王正德《余师录》,杂辑前人论文之语,不加己意。

4.有评点之文章选集。吕祖谦的《古文关键》首创古文评点之风,精选唐宋名家文,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卷首又列《看古文要法》,论述文章体式源流等。

此四类著作体裁,成为中国文话后来发展的基本范式,其后之文话虽有演变发展,但大体格局不出此四类之外。

唐宋之后,明清两代是文话的繁盛期。明代有宋濂《文原》、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王文禄《文脉》、王世贞《文评》、谭浚《言文》、朱荃宰《文通》等;清有黄宗羲《论文管见》、方以智《文章薪火》、顾炎武《救文格论》、唐彪《读书作文谱》、魏际瑞《伯子论文》、魏禧《日录论文》、张谦宜《纽斋论文》、田同之《西圃文说》、刘大槲《论文偶记》、王元启《惺斋论文》、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叶元垲《睿吾楼文话》、曾国藩《鸣原堂论文》、刘熙载《文概》、孙万春《缙山书院文话》等,均为其中较为重要者。

明清文话繁盛的原因在于:

1.明清两代以时文(八股文)取士,“以古文说时文(八股文)”或“以时文(八股文)说古文”成为一时风尚,为应试学子指示作文门径之指南读物应运而生,这自接刺激了文话的发展;

2.明清两代古文流派纷呈,作家鹊起,如明代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竟陵派,为了扩大影响,宣传自己的古文主张,各家纷纷编纂文集的评点本,如归有光的《文章指南》、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即是其例。

传统的文章学自五四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为此类著述无非论及科举时文之写作手法,或故炫高论,或迂腐不堪,并无任何现实意义。而实际上,文话作为一种写作学论述,其范围远远超过了时文写作,具有深广的指导文章写作意义。其中不仅有普适性的文章写作规则,还有理论层面的阐释与论述,因而,对它们的整理,对古文以及一般意义文章创作、鉴赏与批评都具有重要意义,《历代文话》的意义即在于此。

《历代文话》对于所收书皆作有提要,提要部分主要是“明作者,述著作,究版本,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傅璇琮《文章学之渊薮在焉——读〈历代文话〉》)。如该书曾国藩《鸣原堂论文》二卷提要部分全文为: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滌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曾组建湘军,办理洋务,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文学上,以其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开桐城派古文“中兴”之局,为“桐城—湘乡派”之盟主,在咸丰、同治间文坛上影响甚巨。传见《清史稿》卷四〇五。

曾国藩选汉唐至明中叶名臣奏疏十七篇,细评详解,名之曰《鸣原堂论文》。着重探讨奏议写作要领,所论贯穿桐城派“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一古文理论传统,强调文气高古,韵味深厚,义理精当。曾氏崇尚经世致用,反对迂阔不近人情之文。最推崇者为贾谊、陆贾、苏轼三家之作:“长沙明于利害,宣公明于义理,文忠明于人情。”

有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年(1976年)湖南传忠书局的两种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先有《曾国藩全集》本,岳麓书社1986年版。今据湖南传忠书局两种刻本整理,删去原文,保留总评和序。(聂巧平)

在提要中,《历代文话》注重作者的考证,对作者的生卒年份和重要事迹进行考证,对历代前贤的看法也提出质疑并加以辨析。如《文章精义》的作者,长期被认作宋人李涂,本书考定为元人李淦。另外,《历代文话》注重版本的比较和取舍(在提要中有提及),其中提供了不少罕见而珍贵的文话和文话版本,如日本所刊《文章一贯》、《文章欧冶》、《文章九命》以及日藏旧抄本《文式》等。

总体看来,《历代文话》集宋代以至民国时期的文话之大成。披览其文,足以深悟中国独有的文论传统,加深对于中国古文的认识,提高古文鉴赏水平和理论水平。其书虽然卷帙浩繁,然苟有心于古文之学,这实在是一部无法绕过的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