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文话》

《历代文话》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文话》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文话143种,并附录日本文话2种,共600余万字,共10册。《历代文话》所收书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的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见,如王守谦《古今文评》和陈绎曾《文章欧冶》都是国内珍稀的版本。(聂巧平)在提要中,《历代文话》注重作者的考证,对作者的生卒年份和重要事迹进行考证,对历代前贤的看法也提出质疑并加以辨析。总体看来,《历代文话》集宋代以至民国时期的文话之大成。

《历代文话》为古文评论大型资料汇编,由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谓“文话”,是相对于“诗话”、“词话”和“曲话”,针对古文而存在的一种批评体式。《历代文话》收录宋以来直至民国时期(1916年)的传统文话143种,并附录日本文话2种,共600余万字,共10册。收录内容以古文评论为主,也选取评论时文和骈文的集成性著作。文话按作者生卒年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历代文话》所收书各书底本大多选取精刊精校的善本,其中部分传本世所罕见,如王守谦《古今文评》和陈绎曾《文章欧冶》都是国内珍稀的版本。因为日本学者所撰评论中国古代文章的文话很多,因此在附录部分,除选录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文话著作外,还附有《知见日本文话目录提要》。

中国古文之学发源极早,从先秦到魏晋时期代有论出,然而零余碎玉,或散见于学术著作,或散见于文集之中,不能系统不成规模。现存最早的系统性的论文专著,当推《文心雕龙》,该书体大思精,牢笼万象,然而惜其诗、文融而未分,还不是单纯的论“文”之作。然而后来文、笔区分,韵、散始别,针对散体的文评渐趋独立。及至唐代,古文运动勃兴,古文概念在与骈文的斗争中确立,相应地出现了论“文”的专书,然皆亡佚,今不可见。

古文研究与批评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即文章学之成立,真正的时间起点应在宋代。自宋代始,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出现,且著作体裁完备,几乎囊括了后世文论著作的各种类型。据王水照研究,宋代文论著作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

1.颇见系统性与原创性的理论专著。如陈骙《文则》,论述井然有序,体裁颇为严整,尤在修辞理论上更富开拓性。

2.具有说部性质、随笔式的著作,即狭义之“文话”。比之前类著作,内容广泛,大都漫笔而成,系统性、理论性有所不足。如周密《浩然斋雅谈》之卷上论文,以搜集遗闻逸事为主,兼及评判文章优劣,形式自由,编次无序。

3.“辑”而不述之资料汇编式著作。如王正德《余师录》,杂辑前人论文之语,不加己意。

4.有评点之文章选集。吕祖谦的《古文关键》首创古文评点之风,精选唐宋名家文,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卷首又列《看古文要法》,论述文章体式源流等。

此四类著作体裁,成为中国文话后来发展的基本范式,其后之文话虽有演变发展,但大体格局不出此四类之外。

唐宋之后,明清两代是文话的繁盛期。明代有宋濂《文原》、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王文禄《文脉》、王世贞《文评》、谭浚《言文》、朱荃宰《文通》等;清有黄宗羲《论文管见》、方以智《文章薪火》、顾炎武《救文格论》、唐彪《读书作文谱》、魏际瑞《伯子论文》、魏禧《日录论文》、张谦宜《纽斋论文》、田同之《西圃文说》、刘大槲《论文偶记》、王元启《惺斋论文》、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叶元垲《睿吾楼文话》、曾国藩《鸣原堂论文》、刘熙载《文概》、孙万春《缙山书院文话》等,均为其中较为重要者。

明清文话繁盛的原因在于:

1.明清两代以时文(八股文)取士,“以古文说时文(八股文)”或“以时文(八股文)说古文”成为一时风尚,为应试学子指示作文门径之指南读物应运而生,这自接刺激了文话的发展;

2.明清两代古文流派纷呈,作家鹊起,如明代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竟陵派,为了扩大影响,宣传自己的古文主张,各家纷纷编纂文集的评点本,如归有光的《文章指南》、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即是其例。

传统的文章学自五四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为此类著述无非论及科举时文之写作手法,或故炫高论,或迂腐不堪,并无任何现实意义。而实际上,文话作为一种写作学论述,其范围远远超过了时文写作,具有深广的指导文章写作意义。其中不仅有普适性的文章写作规则,还有理论层面的阐释与论述,因而,对它们的整理,对古文以及一般意义文章创作、鉴赏与批评都具有重要意义,《历代文话》的意义即在于此。

《历代文话》对于所收书皆作有提要,提要部分主要是“明作者,述著作,究版本,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傅璇琮《文章学之渊薮在焉——读〈历代文话〉》)。如该书曾国藩《鸣原堂论文》二卷提要部分全文为: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滌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曾组建湘军,办理洋务,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文学上,以其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开桐城派古文“中兴”之局,为“桐城—湘乡派”之盟主,在咸丰、同治间文坛上影响甚巨。传见《清史稿》卷四〇五。

曾国藩选汉唐至明中叶名臣奏疏十七篇,细评详解,名之曰《鸣原堂论文》。着重探讨奏议写作要领,所论贯穿桐城派“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一古文理论传统,强调文气高古,韵味深厚,义理精当。曾氏崇尚经世致用,反对迂阔不近人情之文。最推崇者为贾谊、陆贾、苏轼三家之作:“长沙明于利害,宣公明于义理,文忠明于人情。”

有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年(1976年)湖南传忠书局的两种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先有《曾国藩全集》本,岳麓书社1986年版。今据湖南传忠书局两种刻本整理,删去原文,保留总评和序。(聂巧平)

在提要中,《历代文话》注重作者的考证,对作者的生卒年份和重要事迹进行考证,对历代前贤的看法也提出质疑并加以辨析。如《文章精义》的作者,长期被认作宋人李涂,本书考定为元人李淦。另外,《历代文话》注重版本的比较和取舍(在提要中有提及),其中提供了不少罕见而珍贵的文话和文话版本,如日本所刊《文章一贯》、《文章欧冶》、《文章九命》以及日藏旧抄本《文式》等。

总体看来,《历代文话》集宋代以至民国时期的文话之大成。披览其文,足以深悟中国独有的文论传统,加深对于中国古文的认识,提高古文鉴赏水平和理论水平。其书虽然卷帙浩繁,然苟有心于古文之学,这实在是一部无法绕过的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