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题的缘起

选题的缘起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语堂创作了大量的中英文作品,中文作品主要是小品文的创作,而英文作品则主要是《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以及《京华烟云》等散文、小说作品。当然,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以及它的三个中译本——两个《京华烟云》、一个《瞬息京华》,本身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

林语堂(1895—1976)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上极具特殊性。他精通中英文两种语言,更精通中外两种文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坚持对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他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介绍给西方人,努力纠正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他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创作与翻译活动,他的汉语创作语言之美,好到无法翻译成英文,而他的英文创作语言的运用炉火纯青,又很难翻译成汉语。虽然他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使他时刻与祖国保持密切的联系,最终叶落归根,晚年定居台湾。

林语堂创作了大量的中英文作品,中文作品主要是小品文的创作,而英文作品则主要是《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以及《京华烟云》等散文、小说作品。在中国,这种双语作家屈指可数。然而,林语堂在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在翻译方面成就显著。首先,林语堂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主要是汉译英,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其次,他还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见解深刻。鉴于此,林语堂的研究格外值得关注。在翻译领域,国内主要集中在对林氏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文化传播的研究。

然而,林语堂的英文创作Moment in Peking等小说作品的汉译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包括其创作意图、创作主题、创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林语堂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的研究,以及对于该小说的翻译研究,尤其是对其三个全译本——20世纪30年代末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20世纪70年代末张振玉译的《京华烟云》和20世纪90年代初郁飞译的《瞬息京华》——的翻译情况及其比较研究,以及这种翻译体现出的理论价值和对翻译批评的启示意义等,都值得予以关注。这些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为了从翻译角度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林语堂的作品,本研究的选题弥补目前林语堂翻译研究的不足,以Moment in Peking为个案,从文本出发探讨其创作及翻译的特殊性质,并在对比三个译本的基础上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各个译本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对林语堂翻译研究的深入与拓 展。

当然,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以及它的三个中译本——两个《京华烟云》、一个《瞬息京华》,本身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例如,用英语写作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成汉语时,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学界对于此类特殊翻译现象的称谓比较混乱,如称之为“文化回译”、“复译”和“还原翻译”。然而,翻译理论中已有的这些翻译概念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本文采用王宏印教授针对这种特殊翻译现象而提出的“无本回译”理论,将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加以解 决:

1.关于中译本《京华烟云》或《瞬息京华》作为翻译文学而载入中国翻译文学史的问题的探讨。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即翻译作品本身应该是文学作品。显然,中文全译本《京华烟云》、《瞬息京华》已经被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并且拥有大量的中国读者,本文认为应该视为翻译文学而载入翻译文学史。

2.关于语言表现力问题

此处通过林语堂用异语写作中国文化内容的作品的个案研究为契机,探讨语言对文化的表现力是否充分的问题。奈达曾提出所有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以论证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而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则与此背道而驰,他们认为一种文化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本文通过探讨用非汉语表现中国文化内容的作品的成功与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对语言表现力问题提出一个折中的观点。

3.关于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的探讨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不同于作为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的直译和意译,后者更多地侧重于从语言层面进行探讨,而前者则从文化和语言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归化和异化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二者既有排斥性和对立性,又有兼容性和并存性。但是,当源语文化内容和目的语文化内容相一致时,如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语译本《京华烟云》或《瞬息京华》,那么,作为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之间变得十分模糊,表现出趋同与融合的倾向。

4.关于不可译问题的探讨

翻译中往往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可译现象。然而,在翻译异语写作的本族文化的作品时,由于是文化回归到其所属的语言形态,这样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问题就不复存在,那么由之带来的不可译问题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使得不可译现象的发生大大减少。

5.关于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所带来的特殊翻译类型——无本回译(没有原译的回译)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对于该理论的可行性、普遍性、适用范围以及无本回译的参照因素、译本评价和终极范本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尝试性结论。

总之,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翻译的特殊性涉及诸多问题,这正是本选题原因和价值所在,正如周宁所言,“一项研究的兴起,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问题。”(周宁,2007:243)本研究尝试通过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个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 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