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芦江入海流

芦江入海流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逶迤而来,穿越古镇柴桥,又逶迤而去,流入东海,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柴桥周边的山野,哺养着众生,所以,芦江也是柴桥的别称。

芦江,是我的母亲河。她逶迤而来,穿越古镇柴桥,又逶迤而去,流入东海,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柴桥周边的山野,哺养着众生,所以,芦江也是柴桥的别称。家乡的先辈还用芦江十景“芦江晴漪”“风塘雨霁”‘“双石朝云”“五峰夕照”“正阳孤梵”“紫石回澜”“枫桥晚霞”‘“瑞岩残雪”“正笔卓天”“荆堤障水”来描绘她的旖旎风光。

记得幼时,曾对着家门口的芦江河,问母亲河水流向哪里,母亲告诉我,流向姐姐读书的柴小。当我进入柴小读书,知道了芦江继续向前流,汇入东海,就与小伙伴一起沿着芦江步行,看到芦江入海的穿山碶,看到大海。后来进入柴中,老师告诉我芦江的源头在瑞岩,于是又溯流去瑞岩山芝水溪寻源。十六岁,我去龙泉画毛主席像和代课,到了发源于福泉山的芦江支流龙泉甘溪。十‘九岁支农,就住在发源于九峰山的另一条支流洪溪畔。所以我到过芦江发源的三座山脉,喝过芦江和其三条支流的甘甜清水,是芦江使我知道了河的源远流长、海的博大宽阔,以及山的深邃峻险,也就是说,是芦江河像母亲一样让我知道了人生的道路和应有的胸襟。

翻阅史书,我们的母亲河芦江,原来叫作芦花浦。近千年前,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在此穿山凿石,建起了穿山碶,围起了王公塘,芦花浦变成了芦江,唐涂宋滩变成了可垦土地。随着岁月的推移,新成的陆域在芦江的孕育和移居江畔海滨的胡、曹、沃、郑等氏族先人的开发下,成为山清水秀的膏腴良田。而芦江又以其主流总长35.16千米、总水量470.83万立方米的蛛网似的河网,给乡民带来舟楫之利,用欸乃的橹声,送来山林特产、咸淡水鲜、柴米油盐,使芦江的“三江口”成为集市,为柴桥赢得“小宁波”的美名。欸乃的橹声,从柴桥头的脚划小航船,传到育王岭脚,飘到甬江之滨,家乡的茶叶、泥螺进入了城市,城市的布匹、洋火流进了柴桥,走向村落。

芦江入海流,使芦江连接起周围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进入这里的不仅是海风和海鲜,还有国学大儒黄氏父子,在芦江边治《易》,治《春秋》,研究名物、训诂,撰成了《礼书通故》百卷和《尚书讲义》等等著作;在芦江的入海口坐过一位郑姓乡贤,他在这里看船来帆往,走出去在燕京大学提出我国最早的节制生育理论,写成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等,并以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为课题的对外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文章,成为经济学家。芦江入海口的火轮驶向上海,芦江边的胡姓子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只电灯泡,与钟姓、曹姓一起办起了科学仪器馆,发明了国产薄荷脑,成为早期的上海“宁波帮”成员。

芦江源头的芝水溪,水色与山色相互辉映,山光水色构成的“瑞岩十景”更是令人向往,宋朝词人舒亶等历代文人墨客时有诗作赞美。瑞岩寺因宋高僧长翁如净的驻锡成为曹洞宗别庭,日僧寒岩义尹等多人到寺求偈、求法语、请作序或承法统,而清光绪钦赐龙藏经,更使寺院名声大振。而北仑当地的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乐与“一门三进士,文武五举人”的芦江胡氏后裔,进士胡维炳、翰林胡湜、南澳总兵胡于鋐一家数代交好,与诗画好友胡石泉同游瑞岩。

但芦江养育更多的是在两岸生活的平凡百姓,以水滋养一方土地,使之成为桃花源似的宜居之地,以水哺育万物,愿乡民们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芦江也陪伴着两岸生活的平凡百姓,走过战乱和灾荒,使人们在千百年常流的江水中,激励起生生不息的精神,克服艰难,像江水一样平和地向前行进,瓜瓞绵绵,岸边的宗祠就是最好的史证。

芦江入海流,母亲河芦江蕴藏着许多故事;芦江入海流,母亲河芦江正在流淌出新的华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