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余年近代小说研究大事记

百余年近代小说研究大事记

时间:2022-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中对某些事件、人名等记述有误,例如曾朴的生年误为1871年,实际上曾朴生于1872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晚清小说史,开了中国小说断代史的先河。其中论及了二百多种近代小说作品,重点论述的有五十多种。

1902年

梁启超著《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发表于《新小说》第一号

该文开宗明义:“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篇末呼吁:“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该文高举“小说界革命”旗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此先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发表了多篇文章,例如几道(严复)、别士(夏曾佑)的《〈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1897)、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和《〈新小说〉第一号》(1902)、别士的《小说原理》(1903)、楚卿(狄葆贤)的《论文学上小说的位置》(1903)、梁启超等的《小说丛话》(1903—1906)。这些文章改变了中国社会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和文学地位,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在中国真正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重大革新。

1906年

12月30日,吴沃尧(吴趼人)在《月月小说》第一年第3号发表了《李伯元传》一文

该文记载了李伯元的名讳、生卒年、志趣和经历,如办报、小说创作等情况,保存了李伯元许多珍贵的资料。

1908年

觉我(徐念慈)发表《余之小说观》于《小说林》第九、第十期

该文坚持社会生活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认为“小说固不足生社会,而惟有社会始成小说者也”,并从小说的审美、娱乐等方面界定小说的本质:“小说者,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表了许多关于小说理论的文章,例如蛮(黄摩西)的《小说小话》(1907—1908)和《〈小说林〉发刊辞》(1907)、觉我的《〈小说林〉缘起》(1907)、天僇生(王钟麟)的《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1907)和《中国历代小说史论》(1907)等,纠正了维新改良派的偏误,为近代小说观念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0年

10月,李葭荣在《天铎报》发表《我佛山人传》一文

该文记叙了吴趼人一生的主要事迹和思想情趣。

1911年

围绕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在此前后进行过一些论争

肯定者多着眼于林译小说的艺术性,如“遣词缀句,胎息史汉,其笔墨古朴顽艳,足占文学界一席而无愧色”(觉我《余之小说观》1908年);“穷形尽相,恶人、善人、伪人、贫人、富人,一一为之铸鼎像物,是魑魅魍魉,不复有遁形”(《觚庵漫笔》1907年);“其叙儿女私情处,亦能曲绘入微”,“能曲传原文神味,毫厘不失”(侗生《小说丛话》1911年)。批评者则多立足于传统思想,如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1905)说:“使男子而狎妓,则曰我亚猛着彭也,而父命可以或梗矣;女子而怀春,则曰我迦因赫斯德也,而贞操可以立破矣……欧化风行,如醒如寐,吾恐不数十年后,握手接吻之风,必公然施于中国之社会,而跳舞之俗且盛行,群弃职业学问而习此矣。”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1907)则对林纾译之《迦茵小传》“传其淫,传其贱,传其无耻”进行了激烈攻击。

1914年

颠公著《小说丛谈》,连载于《文艺杂志》

连载于《文艺杂志》1914年至1915年各期。其中的文章多为对单一的近代小说作品进行评介,如《〈品花宝鉴〉人物考》、《〈花月痕〉之著作著》、《〈海上花〉人名之考证》、《〈官场现形记〉之著作者》、《〈九尾龟〉之著作者》、《〈繁华梦〉之著作者》等。

1919年

5月,冥飞、箸超、玄父、海鸣、太冷生著《古今小说评林》,由民权出版部出版

1920年

本年,鲁迅开始到北京大学等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根据讲义,撰写《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上卷、下卷分别于1923年、1924年由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1925年9月由北新书局修订合为一本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小说史专著,打破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其中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篇论述近代小说,评价了近代重要的三种小说类型: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谴责小说,提及了六十多种近代小说,重点论述了十二部近代小说的作者、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923年

2月,胡适著《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由申报馆出版

该书完成于1922年3月3日,其中第一、第四、第九节论述了近代小说的发展状况。

1924年

6月,顾颉刚著《〈官场现形记〉之作者》一文,载于《小说月报》第15卷第6期

该文谈及李伯元的祖籍、生卒年、生平遭际和政治思想倾向等内容。

7月,鲁迅在西安暑期讲学,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其中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讲述了部分近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1925年

胡适为亚东版《三侠五义》、《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作序

胡适除了为这三部小说作序以外,还于1926年为亚东版《海上花列传》、1927年为《官场现形记》作序。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30年9月出版了《三侠五义》、《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和《官场现形记》,连同胡适为各书作的序文。

1926年

8月,鲁迅编《小说旧闻钞》,由北新书局出版

《小说旧闻钞》著录的近代小说有《品花宝鉴》、《花月痕》、《包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青楼梦》、《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八种。鲁迅“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搜集了大量资料,不仅为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精彩论述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也给初涉小说研究者提供了入门的路径和极大的便利。

1929年

4月,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0年

11月,陈子展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由太平洋书店出版

1933年

3月,孙楷第编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国立北平图书馆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著录了宋元明清小说近八百种,其中近代小说有三十种左右。

1935年

2月,寒光著《林琴南传》,由中华书局出版

曾虚白著《曾孟朴先生年谱》,连载于《宇宙风》第2、第3、第4期

连载时间为1935年10月1日、10月16日、11月1日。作者是曾朴的儿子,他系统地记述了曾朴的生平。其中对曾朴的政治态度、文学活动等介绍尤详。文中对某些事件、人名等记述有误,例如曾朴的生年误为1871年,实际上曾朴生于1872年。

1936年

6月,阿英著《小说闲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罗尔纲撰文考证吴趼人小说《九命奇冤》的本事

1936年8月16日,《天津益世报》发表《〈九命奇冤〉的本事》,12月6日,又发表《〈九命奇冤〉凶犯穿腮七档案之发现》。罗尔纲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九命奇冤》的故事情节作了考证。

1937年

5月,阿英著《晚清小说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晚清小说史》撰于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1955年经修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由东方出版社出排印本。这是我国第一部晚清小说史,开了中国小说断代史的先河。其中论及了二百多种近代小说作品,重点论述的有五十多种。

本年,阿英编纂成《近百年来国难文学大系》

《近百年来国难文学大系》中的《中法战争文学集》、《中日战争文学集》两集,1948年由北新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总改名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由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社在1957—1960年分《鸦片战争文学集》(1957)、《中法战争文学集》(1957)、《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1958)、《庚子事变文学集》(1959)、《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1960)五集陆续出版(尚有《补集》,但未刊行)。共收录了三十种左右的小说,大多数是当时、而且在现在也是极为罕见难得的作品。

1939年

4月15日,刘大绅著《关于〈老残游记〉》,发表于《文苑》第1辑

后来,刘大绅又撰《关于〈老残游记〉(二)——〈老残游记〉之影射》载于《宇宙风乙刊》第21期(1940年2月1日)、《〈老残游记〉作者之事业及家族》载于《宇宙风乙刊》第24期(1940年5月1日)。作为刘鹗的后人,刘大绅以第一手资料,对刘鹗的主要生活经历、著述以及《老残游记》的有关问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1942年

4月,钏影(包天笑)著《晚清四小说家》一文,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期

该文介绍了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四位小说家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逸事。

1944年

吴其昌著《梁启超传》,由胜利出版社出版

1945年

4月,杨世骥著《文苑谈往》,由中华书局出版

1954年

8月,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李何林在《新建设》1954年第10期发表论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概况》

该文将近代前期小说的基调定性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拉开了对近代小说进行思想性分析的序幕。

1955年

张毕来在《人民文学》1955年2月号上发表文章《〈老残游记〉的反动性和胡适在〈老残游记〉评价中所表现的反动政治立场》

该文认为,刘鹗是拥护清政府、反对农民运动、反对民主主义革命派的失意反动政客,是帝国主义豢养的汉奸。《老残游记》的思想彻头彻尾反动,其艺术性也一般。而胡适基于其反动的政治立场,通过对《老残游记》的荒唐的推崇,宣传了《老残游记》的反动思想,开脱了刘鹗的汉奸罪行。

这篇文章引起了对刘鹗及其《老残游记》进而对谴责小说思想性的第一次大讨论。随后两年里,研究者相继发表不少争鸣文章,如:念如的《应该以慎重的态度来评价〈老残游记〉》(《光明日报》1955年12月11日)、劳洪的《刘鹗及其〈老残游记〉》(《光明日报》1956年1月8日)、时萌的《试论〈老残游记〉——与张毕来同志商讨〈老残游记〉的另一方面》(《文学遗产》增刊2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许政扬的《向盘与红顶子——读〈老残游记〉》(《文艺学习》1956年11期)、刘维俊的《〈老残游记〉简论——兼评张毕来对〈老残游记〉的观点》(《河北日报》1957年3月20日),都不同意张毕来的文章的观点。这次论争影响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谴责小说及其他近代小说如《施公案》、《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等的研究。

吴小如的论文《晚清的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发表于《文艺学习》1955年第8期

该文后来载于吴小如的著作《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956年

《三侠五义》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出版的《三侠五义》遭到了删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关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的内容,几处关于多妻制的情节,一些难懂的方言俚语,侮辱劳动人民的语句,文言字眼改成白话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把全部中国文学史(上古至1949年)分为九个发展阶段,近代文学被划为其中的一个独立阶段

“中国近代文学”的时限、概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定。

陈则光的论文《正确估计〈孽海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揭露胡适诬蔑〈孽海花〉的反动谬论》,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1957年

吴小如的论文《读〈三侠五义〉札记》,发表于《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

《恨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整理者除了删去《恨海》眉批外,主要的删改有以下几个方面:作品开头作者对于“情”字所发的一段议论,作品人物对《红楼梦》的一段错误的议论,关于义和团杀人、劫掠的描写,关于马车夫要求增加车钱的几处描写。

1958年

3月,阿英著《晚清文艺报刊述略》,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阿英著《小说二谈》,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阿英修改旧稿

阿英对他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少旧稿作了一些“必要的删改”,重新发表或出版。其中有些改稿的论述、观点的确较旧作有所改进、修正和深化,体现了一位学者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严谨学风。但也有一些是迫于形势压力之下的违心改稿,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是《庚子联军战役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一文。该文写于1935—1937年,阿英根据新发现的第一手材料,翔实可靠地说明了刘鹗北上赈灾、售太仓粟的经过和真相,并对其因太仓粟平粜一事而被流放新疆,表示了极大的愤慨。郭延礼在《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评价该文“实在是一篇有理有据的考辨文章,在刘鹗研究学术史上应当大书一笔”。文章最初发表于《文汇报》1938年3月25—29日,后收入1939年出版的《剑腥录》和1944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研究》。50年代经过“必要的删改”后收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小说二谈》中。阿英删去了文中凡是流露他本人感情的字句,删去了阿英以为刘铁云进入北京进行赈济活动的动机字句,改动了他撰写本文的动机,改动了他对刘铁云的评价以及刘铁云流于新疆、死于新疆的原因的分析,不惜“删改”引文等。刘德隆著《阿英一篇违心的改稿》一文,认为这是阿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篇违心的改稿,并不能代表阿英本人的真正观点。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乎批评主体独立性及其影响的典型个案,耐人深思。

1959年

9月,舒芜、陈迩冬等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搜集了中国近代作家论文学的诗文二百四十余篇,其中涉及近代小说和小说理论的重要文章有三十多篇。

陈则光的论文《中国近代文学的社会基础及其特征》,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1、第2期

1960年

3月,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4月,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中国小说史稿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小说史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卷》,开始由中华书局出版

《晚清文学丛钞》分小说一、二、三、四卷。小说一卷分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60年5月出版,收晚清小说六种:《新中国未来记》、《东欧女豪杰》、《黄绣球》、《扫迷帚》、《玉佛缘》、《中国现在记》。小说二卷分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60年5月出版,收小说六种:《糊涂世界》、《瞎骗奇闻》、《发财秘诀》、《近十年之怪现状》、《情变》、《孽海花》。小说三卷分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60年8月出版,收小说五种:《宦海》、《黑籍冤魂》、《大马扁》、《廿载繁华梦》、《狮子吼》。小说四卷分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61年4月出版,收小说五种:《冷眼观》、《轰天雷》、《雪严外传》、《孤臣碧血记》、《孤儿记》。

5月,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小组编著《中国近代文学》,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学断代史专著。作为近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小说的时限、对象及其地位也相应得到了基本确定。

大量近代小说作品得到了校订出版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通俗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陆续校订出版了《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恨海》、《九命奇冤》、《老残游记》、《孽海花》、《苦社会》、《负曝闲谈》、《邻女语》、《市声》、《官场维新记》等一批重要的近代小说作品。

这些版本大都有前言、注释、附录、序跋等,做了大量的介绍、评价和注释工作,对一般读者阅读、理解作品有帮助,对近代小说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有些整理者有感于作品中某些“封建”、“反动”、“消极”、“落后”的东西可能会“毒害”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便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对作品做了一些删节或改动。这样的删改破坏了作品的本来面目,拔高了古人的思想境界,客观上对读者、研究者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造成了误导。用简单的删改来代替认真的分析,这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961年

3月25日,魏绍昌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李伯元与刘铁云的一段文字案》,引发了讨论

关于《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和《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中有一段相同的文字,魏绍昌认为,作为《绣像小说》编辑人的李伯元很可能抄袭了刘鹗的文字。1984年11月6日,汪家熔在《光明日报》上撰《刘鹗和李伯元谁抄袭谁》一文,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刘鹗抄袭了李伯元。而张纯撰《谈谈刘鹗与李伯元的一段文字案》(《明清小说研究》第4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一文,经过对比二者相关的文字,确认是李伯元抄袭了刘鹗。后来,他又在1986年10月的全国第三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提交论文《再谈李伯元与刘铁云的文字案》,根据新的资料,进一步认为,是欧阳钜源顶替李伯元而抄袭了刘鹗的文字。

1962年

4月,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孽海花〉资料》,都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8月,孔立著《林纾和林译小说》,由中华书局出版

10月,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4年7月,魏绍昌又将《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增订补充,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张毕来发表文章《〈孽海花〉(增订本)前言》

该文载于《孽海花》(增订本)卷首,由中华书局1962年12月出版。

严薇青的文章《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发表于《文史哲》1962年第1期

该文是一篇有理有据的辩驳文章,指出:刘鹗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他的政治思想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当前只谈前者而少谈或不谈后者,这是不全面,也是不公允的。实际上,《老残游记》对统治阶级腐朽黑暗的揭露和谴责,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厚同情,都是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具有客观而较深刻的社会意义。根据目前掌握到的材料,刘鹗只能是一个买办文人,还不能算是汉奸。

该文却成了60年代中期全面批判谴责小说的导火线。1964年6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尺松的文章《谈刘鹗的〈老残游记〉》(后改题为《不能为刘鹗的卖国言行辩护——与严薇青先生商榷》,发表于《文史哲》1964年第6期),首先发难,接着,《文史哲》1965年第1期又发表李永先的《为什么要为汉奸辩护?读〈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文以为呼应,批判严薇青的文章,强调刘鹗就是汉奸。

1963年

梁淑安著《近代小说理论初探》,发表于《江海学刊》1963年第7期

该文具体地分析了晚清小说理论中有关理想与写实、艺术虚构、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作家思想与创作的关系、小说语言的通俗化等问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者指出,晚清小说理论在我国小说理论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理论的一个总结,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从野史、笔记中独立出来,在学术研究中建立了独立的地位和体系,并对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1964年

3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月30日,穆欣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如何看待晚清的文学和政治——从新版〈孽海花〉(增订本)〈前言〉想起的》

该文激起了60年代中期对谴责小说的全面批判。葛杰的《关于〈孽海花〉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64年第6期)、徐梦湘的《评〈孽海花〉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文史哲》1966年第1期)等文章积极呼应,对《孽海花》进行了变本加厉的批判。接着,近代小说研究界由批评刘鹗的“汉奸”问题和《孽海花》的性质扩大到对整个谴责小说的思想性质和其他几部代表作品的批判上。发表了章培恒的《论晚清谴责小说的思想倾向》(《学术月刊》1964年第12期)、《论李伯元作品思想倾向》(《光明日报》1965年6月6日)和《关于李伯元作品评价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66年3月13日)、王俊年的《怎样看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光明日报》1965年4月18日)、江东阳的《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揭露和谴责》(《光明日报》1966年5月22日)等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的指导思想是“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主义和革命派的态度”这一“最根本的标准”。近代小说研究跌入了低谷。

这一时期,由于研究者对唯物史观、阶级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狭隘理解和教条化运用,再加上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的严重干扰,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近代小说的研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一、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以现实的政治需要和是非标准为转移,评价近代小说史上的一些现象和作家作品;二、无视作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而根据作家的政治立场、态度和世界观来评判他们的创作成就,同时对作家世界观本身的矛盾和变化又作了简单化甚至粗暴的理解;三、片面强调政治性、思想性,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代替对作品艺术成就的分析。

钱锺书发表《林纾的翻译》一文

该文载于《文学研究集刊》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刘世德、邓绍基著《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发表于《文学评论》1964年第2期

该文认为,清代公案小说出于内容的需要,加入了侠义的内容,特别是自《施公案》、《三侠五义》开始,它们在最大程度上合为一流。一直到民国初年前后,公案小说发展成为侦探小说,才又和侠义小说分了家。侠义、公案小说迎合了中国旧社会里的一种民间心理。晚清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主要有三点:宣扬忠君的封建道德、提倡奴才思想、鼓吹投降变节行为。作者系统、全面地批判了《施公案》以后的全部公案小说,包括《三侠五义》,几乎是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1966年

3月,孟瑶著《中国小说史》,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78年

本年,近代文学研究机构在全国纷纷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率先设立近代文学研究组(后改为研究室),随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学院(后改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中文系、河南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学院(后改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南大学中文系等单位先后设立了近代文学研究室(或教研室)。

10月31日,《清末小说研究》第2号出版

该刊1977年10月于日本创刊,10月1日出版第1号。第8号改名为《清末小说》。这是一份以晚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术期刊,年刊,由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主办,编辑兼发行人是樽本照雄。其论文来源具有国际性,日文和中文并存。该刊现已获得国际性的声誉。

11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萌的文章《关于评价晚清谴责小说的一些看法》

该文清理和反思了前一时期研究近代小说特别是谴责小说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例如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无视作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以现实的政治需要与是非标准为指针,或者根据小说家的政治立场、态度和世界观,而对其作品作出简单甚至粗暴的评价。作者提倡“应该面向谴责小说的实际内容及其所处历史背景,作一番实事求是的探讨”,这对端正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有一定意义。

王祖献的论文《〈官场现形记〉的思想成就及其局限性》发表

该文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本年第2期。文章指出,李伯元属于从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不满于黑暗现实,要求改变国家贫弱地位的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但其小说与梁启超宣传的改良主义宗旨基本上是一致的。文章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1964—1966年全盘否定李伯元及其作品的做法,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任访秋的论文《林纾论》发表

该文发表于《开封师范学院学报》本年第3期,对林纾作了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1979年

简茂森的论文《“孽海”之“花”为何而开——评小说〈孽海花〉的思想倾向》发表

该文发表于《上海师大学报》本年第2期,对《孽海花》的主要思想倾向作出了较高评价。

6月,李育中发表《广东小说家杂话》

该文发表在《随笔》第1辑,具体论述了“我佛山人”吴趼人、《洪秀全演义》作者黄小配、小说家羽衣女士等广东小说家。

王立兴的论文《曾朴及其〈孽海花〉再评价》发表

该文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本年第4期,主要论述了曾朴的生平思想、《孽海花》的成书过程、《孽海花》初刊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孽海花》修改本的面貌等内容,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曾朴及其《孽海花》,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0年

钟贤培的论文《改良主义与〈官场现形记〉——简评近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发表

该文发表于《华南师院学报》本年第1期,针对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近代“谴责小说”的批判,从时代与作品的关系出发,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官场现形记》,对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表现进行了清理。

4月,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出版

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魏绍昌继《〈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孽海花〉资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之后又编撰的一部关于晚清谴责小说作家作品的专题资料汇编。

王俊年、梁淑安、赵慎修的论文《建国三十年近代文学研究回顾》发表

该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本年第3期,对新中国成立三十年近代文学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

12月,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

王俊年的论文《政治、生活、艺术修养与创作——试论晚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发表于《文学遗产》本年第1期

本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开始受到学术界注意

一些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及小说理论的论文相继发表,例如:黄霖的《谈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小说》发表于《书林》1981年第2期、《清末革命派小说家琐记》发表于《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章培恒的《辛亥革命前的一声“狮吼”——简话〈狮子吼〉》发表于《小说界》1981年第2期,颜廷亮的《晚清小说理论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晚清革命派关于小说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论述》发表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中的艺术性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晚清革命派关于小说政治方向问题的理论》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于必昌的《〈东欧女豪杰〉作者考》发表于《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本年,《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开始编辑出版

根据陈荒煤的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在王俊年的主持下,从新中国成立30年来(1949—1979)发表的723篇文章中编选出有关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论文、资料223篇,分概论卷、小说卷、诗词散文卷、戏曲民间文学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至1988年陆续出版。其中小说卷于1983年4月出版。

1982年

7月,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再版

8月,时萌著《曾朴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0月14日至20日,全国第一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开封召开

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共同发起和筹办,参会人员70人,提交论文40余篇。论文涉及中国近代文艺思潮,近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近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近代少数民族文学,日本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情况以及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格局等诸多方面。大会就近代文学史的界限、分期、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3年

本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

3月1日,郭豫适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要重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研究——评〈自由结婚〉及其他》一文,为近代小说研究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认为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评述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内的当时各种不同流派的小说,才能更好地显示近代小说发展的全貌。7月11日,《文汇报》发表孙逊的《晚清两部宣传爱国主义的历史小说——读〈海上魂〉和〈海上扶余〉》,对新发现的革命派小说《海上魂》和《海上扶余》进行介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颜廷亮。颜廷亮从80年代初开始对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和小说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研究成果后来基本上收录于《晚清小说理论》(中华书局1996年版)和《黄世仲与中国近代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两书中。

4月,《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1949—1979)》出版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共七卷,从1981年至1988年出完。其中《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1919—1949)》(王俊年编),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6月,编辑《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座谈会在江苏省常熟市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发起、组织,会上宣布成立了由21人组成的编委会,并决定聘请王言夫、任访秋、季镇淮、钟敬文、郭汉城、钱仲联、鲍正鹄为编委会顾问。会上制订了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规划。原拟分期分批出版100余种。有8家出版社承诺参与出版。但由于考虑经济效益等多种原因,只出了《秋瑾研究资料》、《严复研究资料》和《成兆才研究资料》三种。

6月,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收录有关林纾及其作品研究的专题资料集。

11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创刊

该刊为不定期的学术刊物,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专门发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成果和有关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佚文等。出版了三辑。创刊号第一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文16篇。第二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收文22篇。第三辑由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收文21篇。

11月,郑方泽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3月,台湾王孝廉等主编《晚清小说大系》出版

该大系由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精装37册,每册前印有尉天骢的“总序”。“总序”简要介绍了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及小说界概况,并给晚清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共收录晚清小说78种,所收入的重要作品,前有插图,后有评论文章和研究资料。这是中国最早纂辑出版的一套近代小说大型丛书。

3月,任访秋著《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育中的论文《吴趼人生平及其著作》,发表于《岭南文史》1984年第1期

麻贵宾的论文《中日近代小说形成之比较》,发表于《华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王俊年的论文《建国前三十年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巡礼》,在《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5期发表

11月,《中国近代文学评林》创刊

该刊为不定期学术丛刊,由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纂。第一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20篇。第二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收入论文21篇,另载录梁启超等近代作家小传7篇和1980年至1984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第三辑,由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收入论文18篇,另载录1985年至1987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和7篇近代短篇小说。第四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收入论文27篇,另收录1988年至1990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第五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收入论文23篇,另收录1991年至1992年6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第六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收入论文30篇,另收录1992年6月至1995年12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第七辑,由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2002年9月出版,收入论文41篇,另收录1995年12月至2001年5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

12月1日至2日,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研究所召开“晚清小说”专题讨论会

讨论会邀请了中国台湾许多著名的文史专家,发表论文11篇,后来结集出版,书名为《汉学论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说讨论会专号”,由文史哲出版社同年推出。主办者指出:“晚清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很特殊且空前蓬勃的时代”,不仅作品种类繁多,题材极为丰富,“更可贵的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知识分子救国运动的热烈情怀,这些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晚清小说不但是文学,而且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12月6日至12日,全国第二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浙江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会议议题主要集中于近代文学史的分期、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和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

1985年

1月5日,台湾《联合文学》与《联合副刊》举办晚清小说研究专题座谈会

讨论会除了专家学者以外,还邀请了晚清小说家的子女,如曾朴之子曾虚白、陈蝶仙之子陈定山,他们的回忆为晚清小说研究增添了史料和历史的趣味。座谈会讨论涉及面较广,除四大谴责小说外,还涉及苏曼殊的小说、《海上花列传》,以及小说观念、晚清小说类型与“五四”文学的关系等问题。后来《联合文学》在第一卷第六期推出了“晚清小说专辑”,发表了十位学者的研讨记录,有尉天骢的《讨论晚清小说的意义》、张玉法的《晚清小说发展的背景》、高阳的《晚清小说蓬勃的主因》、侯健的《晚清小说的内容表现》、何欣的《晚清西洋文学的译介》、吴宏一的《晚清时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小说观的演变》、胡万川的《从鸳鸯蝴蝶派的作品谈起》、林瑞明的《谴责小说——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实质收获》、林明德的《晚清小说的类型与五四文学的关系》、尉天骢的总结发言《对中国的关心与奋斗的精神》,此外还发表了几位前辈学者的特约文章,有曾虚白的《我的父亲与晚清小说》和《敬忆先父孟朴公》、王孝廉的《苏曼殊与清末小说》、梁实秋的《谈方言文学——读〈海上花列传〉》、曾永莉的《访陈定山谈陈蝶仙》和《古之伤心人李伯元》等。

7月,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裴效维的论文《试论中国近代小说的兴盛和演变》在《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发表

后来,缩减成《试论近代小说的演变》一文,载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12月,林岗的论文《官场与民俗——谴责小说研究》发表

该论文载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3辑,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抓住谴责小说的“两大主题:官场谴责和风俗纠弹”,较早从文化角度宏观地研究晚清谴责小说。

本年,《近代文学史料》出版

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内容有辑佚和目录索引等,是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可惜因为经费问题,出了一期就辍刊了。

1986年

6月,康来新著《晚清小说理论研究》,由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

10月,时萌著《中国近代文学论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0月4日至9日,全国第三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中山举行

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参会人员近百人,提交论文6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近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字史上的地位、特点,近代文学的流派,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作家作品等诸多领域。会议通过了两项议案:一项是致国家教委的倡议信,希望将中国近代文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全国高等院校文科独立开设;另一项是通过“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筹备组”成员名单,以在两年后的全国第四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

1987年

本年,陈则光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阐释了近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描述了近代文学初期的主要风貌。特别是在“始变时期的小说”中论述了蒙古族小说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和《泣红亭》,值得称道。全书设计为上、中、下三册,可惜只出版了上册,因陈则光先生病逝,未能完成全书的写作,十分遗憾。

1988年

3月,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叙事学角度切入,提炼出适用于中国小说叙事研究的三种模式: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以此分析、描述了1898年至1927年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对近代小说作了全新解读。该书从理论框架到研究视角都具有开创意义和典范作用。

3月,林明德编《晚清小说研究》,由中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5月,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1919—1949),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6月、8月,吴趼人的小说作品先后在花城出版社出版

吴趼人的小说作品《两晋演义》、《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最近社会龌龊史》、《发财秘诀》、《劫余灰》、《电术奇谈》和《情变》相继出版。

10月8日至13日,全国第四届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在甘肃敦煌举行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兰州大学中文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兰州教育学院中文系九个单位联合发起和筹办。8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收到会议论文40余篇。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

12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正式成立。通过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章程》,产生由29人组成的学会理事会。邓绍基当选为会长,郭延礼、王俊年、连燕堂为副会长,王飚任秘书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王立兴、关爱和、郑方泽、钟贤培、黄霖、颜廷亮等11人为常务理事。聘请任访秋、季镇淮、钱仲联担任学会顾问。

11月,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稿》,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三编,分别由关爱和、王杏根、张中任分卷主编。该书指出,在复杂的近代文学中,“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是主旋律。全书在突出近代文学中进步文学的同时,对于过去受批判的“反动文学”或“逆流”也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年,《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开始出版

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先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从1988年至1998年出齐。大系共80卷,近4000万字,收入近代小说405种,其中中长篇小说206部、短篇小说199篇,是目前收录最全的近代小说大型丛书。

本年,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出版

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由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出版。后经作者不断增补,20纪世90年代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为题出版,新版收录时间是1902年至1919年,收录对象包括各小说的再版、重印版、影印版,收录小说创作目有11074件,小说翻译目有4972件,一共是16046件。2004年4月,作者又以《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为题,于齐鲁书社出版。后来,樽本照雄又发表《中国近代小说发表数量一览表》(收入《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统计创作小说1805种,翻译小说1036种,总计2841种。

1989年

3月,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收录1897—1916年重要的小说研究资料300篇左右,书末还附录“1897—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

4月,《中国近代文学百题》出版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百题》编写组编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4月,香港大学中文系周锡著《闲话孽海花》,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6月,时萌著《晚清小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7月,袁健、郑荣编著《晚清小说研究概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7月21日,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成立。此后,各地相继成立地方性近代文学学会

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第一届理事会由郭延礼任会长,李茂肃、滕咸惠任副会长。

此后,广东成立了广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上海成立了上海市近代文学联谊会。1995年后,澳门、安徽也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近代文学学会。

12月,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围绕小说艺术形式各个层面(如文体、结构、风格、视角等)的演变对1897—1916年的近代小说进行论述。

1990年

2月,《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出版

该书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其中著录了近代创作小说529种。

10月,林薇著《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10月16日至20日,“鸦片战争与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暨全国第五届近代文学讨论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该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等承办。与会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论文与发言涉及中国近代文学中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特性,近代各时期、各民族、各流派爱国主义文学的发掘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冲突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等问题。

本年,《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开始出版

该丛书由上海书店1990年至1997年出齐。大系共分12集30卷,其中小说集7卷,由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主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史料索引集2卷,由魏绍昌主编,内载《中国近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简介》、《中国近代文艺报刊概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篇目索引》、《清末民初小说研究目录》等史料,对近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年,郭延礼的著作《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一卷出版

该书第一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后两卷分别于1991年、1993年出版。这是以个人之力完成的一部多卷本的断代史专著。该书在中华民族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描述了汉、满、蒙、壮、回、藏、白、彝、布衣、土家、维吾尔、哈萨克等十多个民族的近代文学风貌及其成就,“打破了中国文学史多系汉族文学史的传统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学史的体制”(公冶文雄:《评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日本《清末小说》总第14期)。该书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学、女性文学和翻译文学三大内容,取得突破性成就,“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高水平近代文学史编撰成就的代表作”(董乃斌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91年

6月,方正耀著《晚清小说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涵盖近代时段(1840—1911),对晚清小说的发展概貌进行梳理,着重辨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并从新闻特点、人物塑造、结构类型、叙述方式、谴责讽刺等方面探讨晚清小说不同于古代小说的艺术特点。

8月,夏晓虹著《觉世与醒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25日至28日,中国近代文学首届国际会议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

该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江西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起。来自国内和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对近代文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

10月,复旦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室创刊《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仅出一期

本年,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下两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该书在体例上打破了过去文学史单纯以作家作品为认知体系的结构方式,全书分综论编、文体编、作家传和近代文学大事记四编。该书从宏观上对近代文学进行总体透视,从近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文学思想及其流变、中西文化交汇及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诸方面,论述中国近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以及在西方文化撞击下中国近代文学(包括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转变,并从文体的发展和变革中论述近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民间文学的演变轨迹及其走向,使读者对近代文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

1992年

6月,袁进著《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8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该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

1993年

10月8日至10日,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该会议由济南社会科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协办。共有50人参加会议,对刘鹗其人其书尤其是《老残游记》进行深入的探讨。

1994年

刘德隆在《明清小说研究》撰文,提出晚清小说具有独立地位的观点

《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了刘德隆的论文《关于撰写“晚清小说史”的思考》,他指出:把晚清小说看成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尾声”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抑或是新旧文学的“过渡”,其实质都只是把晚清小说视为其他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仅起一个纽带作用,而并无独立地位。而实际上,晚清小说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它与传统小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它不一定依附于传统小说,因此很难说它是传统小说的尾声;它与现代小说也有难以理清的关系,说晚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未必确切。晚清小说产生在朝代交替与思想变换的时代,它本身的特殊性就不同于其他朝代小说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近代小说时应该看到它的“个性”,给它以自己应有的位置。

7月,[韩]吴淳邦著《晚清小说的讽刺艺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14日至18日,中国近代文学第七届年会在广东广州举行

会议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参会人员达100余人,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主题是“民族精神与近代文学”。

1995年

2月,黄锦珠著《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12月,张正吾主编《晚清民国文学研究集刊》,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该刊共出4辑。最后一辑,由漓江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1996年

8月21日至23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开封河南大学召开

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同时,产生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邓绍基研究员为学术顾问,选举理事35人,常务理事14人,推选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延礼教授担任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管林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霖教授,河南大学副校长关爱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王飚研究员为副会长,王飚兼任秘书长。

8月,颜廷亮著《晚清小说理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97年

6月,欧阳健著《晚清小说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继阿英之后的又一部晚清小说史。不同于阿英《晚清小说史》按题材类型来论述晚清小说,该书抓住晚清小说反映晚清时代潮流这一特点和内在精神,勾勒、描述了1902—1911年“新小说”的发展演变历程,对晚清小说作出了全新的解读。

10月,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丛书共20卷,收录近代小说60部。

12月,薛正兴主编《李伯元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全集5册,是迄今收录李伯元作品最全的专题作品集。其中第五册载王学钧编著的《李伯元年谱》、《李伯元研究资料篇目索引》,是目前收录有关李伯元及其作品研究最全面的专题资料集。可与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相互补充参看。

本年,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全书系共12卷,四百余万字,是一部按题材分类编辑的近代短篇小说集。为近代短篇小说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篇目。

本年,《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出版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华艺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五卷为“近代文学卷”,由王飚负责,编写者有王飚、梁淑安、连燕堂、关爱和、袁进、扎拉嘎等人。该卷的分期采用“近现代合一论”的设想,以“中国文学近代化”为基点,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一百余年的文学史视为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全历程,将近代文学的演变趋势概括为“新变”和“衰变”两股潮流和两股走向,使“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对近代文学的本质特性作出明确和清晰的表述。

本年,中国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李瑞腾著《老残梦与爱——〈老残游记〉的意象研究》,由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

1998年

2月,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全集共10卷,是迄今收录吴趼人作品最全的专题作品集。其中第十卷载裴效维编《吴趼人研究资料汇编》,是目前收录有关吴趼人及其作品研究最全面的专题资料集。可与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相互补充参看。

3月,刘德隆著《刘鹗散论》,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月,王继权、夏生元编《中国近代小说目录》,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著录包括长中短篇在内的近代小说6400余种。

5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

该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湘潭大学联合主办。

9月,美国学者王德威著《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由三联书店出版

12月21日至23日,澳门举办“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研讨会”

会议由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主办,重点研讨了西方文化对近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有关澳门近代文学的问题。会后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8月)。

本年,《中国近代孤本小说大系》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大系共8卷,收录近代小说30种左右。

1999年

10月,[捷]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

3月,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月,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8月6日,郭延礼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近代报刊中的文学宝藏——一个应引起文学史家关注的问题》,呼吁近代报刊研究对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0月8日至11日,上海近代小说暨陆士谔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该会议由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人民政府、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苏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从不同的角度,就近代小说特别是陆士谔研究的若干学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突破性的学术见解。

10月15日至20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

该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师专、福建省社科联联合主办,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是:对20世纪近代文学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近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地位问题和近代的文学界革命问题。

11月,武润婷著《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将1840—1919年的近代小说归纳为四大类:侠义公案小说、言情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和神怪小说,分四编叙述各类小说的演变史,揭示了各类小说的发展路向。

11月,林薇著《清代小说论稿》,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1年

陈大康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论文《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

该文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作者在认同近代小说的过渡性特点的同时,强调要从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研究下延上溯的有机结合,关注由古代向现代过渡转换的小说作家、翻译小说,长三角地区近代化进程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和近代小说理论的作用等方面,加强和突出对近代小说过渡转换作用的研究。

8月,香港召开“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暨黄世仲投身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50多位学者围绕黄世仲作品的政治意义、黄世仲的小说、黄世仲的小说理论与文艺思想、黄世仲的历史贡献、版本考证与冤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推动海内外的黄世仲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月,裴效维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近代文学研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裴效维、牛仰山撰写。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中的一部。

本年,近代报刊与近代小说的关系研究逐渐进入高潮

本年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代表性的有潘建国的《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王学钧的《文学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发表在《文艺报》2001年10月23日),颜琳、於可训的《报刊的出现与连载小说的兴起》(发表于《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鲁湘元的《〈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等。

2002年

4月,[日]樽本照雄著《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由齐鲁书社出版

10月14日至18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安徽近代文学研讨会在安徽芜湖举行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安庆师院中文系、韶关学院、安徽近代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主办。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讨论和交流“纪念龚自珍诞辰210周年”、“纪念‘小说界革命’100周年”、“安徽近代文学研究”以及近代文学的相关问题。

11月,王燕著《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第一部近代小说的编年著作。

本年,高玉、梅新林发表论文《论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

该文收入章培恒、梅新林主编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论文着眼于近代文学本位观,实际上也指出了近代小说的本位观。近代文学有不同于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它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是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从研究的角度则要求我们确立近代文学的本位观。从近代文学自身的价值立场进行定位,则近代文学的本位性除了过渡性外,还包括非统一性、非稳定性、非秩序性,具体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且并行不悖,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对西方的学习与改选、对传统继承与批判等基本内容。站在古代和现代文学本位立场上,这些都被看成了不成熟的标志,但站在近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这恰恰具有特殊的价值。

2003年

6月,郭浩帆著《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11月,刘良明、黎晓莲等著《中国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杨联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

4月21日至24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青岛大学联合主办。8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文学近代化”。会议还举行了学会换届选举,产生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选举理事40人,常务理事11人。选举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黄霖教授、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飚研究员、上海大学袁进教授、苏州大学马卫中教授为副会长,袁进兼任秘书长。

5月,[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月,郭延礼著《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该书除“绪论”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下篇“学术论争与研究的深入”,对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总结。

2005年

5月,[美]王德威著《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

其英文版早在1997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此中文版由宋伟杰译。

7月,韩洪举著《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7月,田若虹著《陆士谔小说考论》,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6年

7月22日至25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和长春师范学院主办。会议主题,一是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二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瞻望与回顾,三是有关近代文学的转型问题。

8月,[日]樽本照雄著《清末小说研究集稿》(陈薇监译),由齐鲁书社出版

范伯群认为该书破解了清末民初小说研究中的若干疑案,推翻了一些过去被视为“定论”的错误论断,“为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史破解疑案”。

2007年

12月,《刘鹗集》(上、下册)出版

该书由刘德隆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刘鹗集》是近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的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的著作集。

2008年

4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近代文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佛山文化与岭南近代文学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举行

会议由广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联合主办。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探讨广东省近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佛山文化在岭南的地位、地域文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等主题。

10月25日至28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与传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会议期间,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黄霖教授被选为新一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王飚、关爱和、袁进、马卫中、张永芳等教授任副会长,聘请邓绍基、郭延礼、管林等教授为学术顾问。

2009年

7月,“语言、媒介、观念: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联合主办。3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7篇,主要探讨中国近代小说与中国近代传媒、文学语言、文学观念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11月21日至22日,“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2009年年会在山东德州学院召开

会议由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德州学院主办。7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围绕“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近代女性文学”以及“地域文化与近代文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其中上海杨浦教育学院刘德隆教授《撰写中国近代(晚清)小说史的思考》认为,撰写一部《中国近代(晚清)小说史》应该提到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及其研究者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2010年

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江西近代文学研讨会在江西赣州赣南师范学院举行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和赣南师范学院联合主办。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

2011年

1月,《清末时新小说集》(共十四册)出版

该书由周欣平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傅兰雅所举办的“新小说”竞赛后所收集的参赛作品集。傅兰雅是19世纪来华的一位传教士、翻译家和学者。1895年5月,傅兰雅举办了一次新小说大众竞赛,并在报纸杂志上做了广告。要求征文需对妨碍进步的“三弊”——鸦片、时文和缠足,提出救治良方。有二十名参赛者获奖,其作品计划公开出版。作品中包括了由学生们写的短短几页的文章到由乡村塾师写的长达数卷的感人故事,其中不乏颇具水平的小说和诗文作品,有些字体精美,还附有插图。这一批小说也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源头和前奏,比之梁启超《新小说》的出版还早了7年。可惜的是参赛的160多篇手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篇得以发表。原以为已全部遗失,现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内发现了所有手稿,故影印出版。

10月13日至17日,“2011年中国近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年会”在山东济南大学召开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济南大学文学院和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46篇,围绕“中西与雅俗:各种力量作用下的近代小说”、“辛亥前后的文人与小说”、“近代小说理论和小说美学”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2012年

1月,《晚清基督教叙事文学选粹》出版

该书由黎子鹏编注,橄榄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共收录了六部19世纪汉语基督教叙事文学作品,包括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1819)、理雅各的《亚伯拉罕纪》(1857)、宾为霖的《正道启蒙》、白汉理的《亨利实录》(1865)、胡德迈的《胜旅景程正编》(1870)和杨格非、沈子星的《红侏儒传》(1882)。

《张远两友相论》乃首部基督新教传教士创作的小说,以问答体来揭示基督教思想的重点,就其开创性意义与影响力而言,此书开启了传教士文学小说出版的先河,曾在19世纪再版不下数十次,据学者统计印量超过百万本,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传教士小说。《亚伯拉罕纪》是一部以章回小说体编著的圣经人物传记,采用了中国史传小说的笔法,具有中国传统小说历史演义的叙述特点,作者理雅各为世界知名汉学家,在华期间陆续将《论语》、《大学》、《中庸》等中文传统经典译成英文;本书是根据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故事改编的传记小说,其惟妙惟肖的章回体读来饶富趣味。《正道启蒙》翻译自西方著名的圣经故事集The Peep of Day,是一部以基督生平为骨干的圣经故事集,著名传教士翻译家宾为霖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在形式上将原著的问答体改编为明显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特征的叙事文本;中国的教会领袖王明道(1900—1991)曾指出,《正道启蒙》是他喜爱的作品,并对他早年的信仰生命影响深远。《亨利实录》翻译自英文名著The History of Little Henry and His Bearer,英国故事以19世纪的印度为背景,除了不乏传道拯救灵魂的思想情节,亦呈现了印度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的风貌,其朴质简洁的中文使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直接听到一位老年的西方传教士的亲切问候:“我最爱的小孩子呀!”《胜旅景程正编》是一部弥足珍贵并且制作精美的《天路历程》汉译本,其翻译特色可谓独树一帜,别出心裁,音译意译兼备,许多小地方都值得读者进一步细细品味。《红侏儒传》译自英文原著The Terrible Red Dwarf,是一部宗教寓言小说,让人窥见当时的传教士如何消除文化隔阂之余,也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看法,其写作手法亦将整篇作品构成一个谜题,读者可于阅读中顺便猜猜“红侏儒”究竟指什么东西。

本书附有一篇编者所撰写之全书导论,从叙述学角度综合讨论晚清基督教叙事文学的思想主题、文学形式及翻译特色等。另外,编者为每部作品编写了简介,概述个别作品的内容提要、影响力以及作者和译者的生平等。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长沙湖南大学举行

会议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湖南大学联合主办。参会专家学者达140余人,提交论文100余篇。

4月,颜廷亮著《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29日至30日,台湾中正大学举办“近世意象与文化转型”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以“近世的时代意象”作为理解框架,由典范重构、隐喻书写、视觉表述、话语权力、大众文化、都市叙事、物质文化、域外经验等层面相互对照印证,勾勒出“文化转型”的图谱,旨在梳理近世中国于现代化来临前期知识形态与文化表述的多重复杂脉络,用以展现汉学研究不断省察以策励未来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