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心理启示

的心理启示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麦克利是一个平庸的精神科医生,“唐璜”无疑是他经手的众多妄想症病人中的一个。麦克利本就在寻找自我的心灵复苏,在平庸的生活即将运行到某个节点时仍未失去希望。在《唐璜》这部影片中,麦克利医生认识到了唐璜·德马科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唐璜·德马科将自己投身于幻想的生活,从而超越痛苦,获得了另一个全新的个性。

超越平庸和疯狂的可能——《唐璜》(《天生爱情狂》)的心理启示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许多人从他那里找到了创作的激情。19世纪英国诗人拜伦写过一部叫《唐璜》的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莫扎特则以唐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为19世纪的音乐心理剧开创了先河。希科尼尼、莫里哀、巴尔扎克、萧伯纳、普希金等人的创作都关注过唐璜的故事。

上演于1995年的电影《唐璜》(港译《天生爱情狂》)无疑是众多衍生作品中的特例。它并不以唐璜本人的故事为线索。影片从一位自称“唐璜”的青年意图自杀的场景开始。他的自杀引出了即将退休的精神科医生麦克利。麦克利随口称自己是大侠法兰西斯科的叔父奥图华,却凭此进入了“唐璜”心中构建的那个充满浪漫和激情的世界。在此世界,“唐璜”有着动人的往事,他带着佩剑与面罩,铭记着那些刻在心里的誓言和记忆;他曾是情爱的主宰,曾领略过上千种女人的风情,却正因此伤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安娜。于是,“唐璜”决定告别世界。

如果麦克利是一个平庸的精神科医生,“唐璜”无疑是他经手的众多妄想症病人中的一个。何况,还可以给他贴上歇斯底里、躁狂症等一大堆医学标签。但是,麦克利透过表象,隐约看到了“唐璜”行为和语言背后那种自主的选择。“唐璜”已经很难用神志是否清醒来界定。他的话语,敲打着麦克利有些枯燥的心。

麦克利本就在寻找自我的心灵复苏,在平庸的生活即将运行到某个节点时仍未失去希望。所以,他更能理解德马科的内心。

正如德马科宁愿把麦克利医生当作大侠奥图华那样,他选择了相信自己是“唐璜”。在重构新的世界的时候,他并没有遗忘那个平淡乏味的、令人压抑的人生。在德马科的奶奶和母亲那里,麦克利医生一直在努力挖掘这个和现实契合的“真实人生”。可那是一个怎样令人绝望和哀伤的契合?德马科在法官面前陈述自己的经历时,语调平静,充满着冷漠和平静的绝望,那是我们的心理必须要时刻面对的现实和妥协吗?那是充斥着整个世界的“真实”和理性么?那是心灵的幸福之舟借以停泊的前提条件么?

唐璜,到底是谁?真相是什么?每一个观影的人,其实不妨再问问自己。在现实和虚幻、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我们的选择必须是唯一的、被规定的么?当“唐璜”带给我们重构的力量和单纯的个性时,我们该受到什么启发?在麦克利医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洞察引发的巨变——影星马龙·白兰度用那日益恢复光芒的眼神,那充满激情的舞姿,那洋溢着温暖的话语,塑造了一位内心发生着巨变的医生形象。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曾有过这么一段话,似乎可以作为这部影片的旁白:大多数心理学家耽于他自己的社会形态,认为“不太适合社会的人”价值减少,反之,能适应社会的人即为有价值之人。但如果我们将正常者与精神病者加以区别,可得下列之结论:一个适应性好的正常人反而不如一个有人类价值的精神病者健康。一个适应性好的人常常抛弃其原来的真面目,希求逐渐改变成其希望中的人,以至所有纯真的特性与自然个性一扫而尽,然而在精神病者而言,他们并未完全屈服于为自己的战斗中,虽然这种战斗并未成功,但为了拯救自己乃至于产生精神病的症候,并将自己投入一个幻想的生活中,因此,如站在人类价值的立场而言,这些人比起那些失去个性的正常人还要来得活力。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也曾说过一句看似偏颇却不无道理的话:“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贾米森的发现更令人惊讶——较之普通人群,作家和艺术家中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和具有躁郁型气质的人更多。英国《卫报》作了一项调查,该调查报告用精神分析法,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艺术家、普通人的日常行为,发现艺术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基因上的许多相似之处。

所有这些,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在人类的非庸常行为背后,隐藏着许多珍贵的心理资源。在《唐璜》这部影片中,麦克利医生认识到了唐璜·德马科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唐璜·德马科将自己投身于幻想的生活,从而超越痛苦,获得了另一个全新的个性。这启发了麦克利去挖掘自我的巨大潜能——从而让超越平庸和疯狂成为可能——实际上,那也并不是无法融合的两面。

2010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