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度高旷,内心平和

气度高旷,内心平和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可看到张英的回复,一合计,确实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于是立即命人将墙拆除,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态度。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让邻居一家人十分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不但不会给自身增加什么益处,反而让自己的思绪钻了牛角尖,很难回头。

【原文】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意译】

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粗疏狂放;思维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言行志节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太偏执刚烈。

【解读】

所谓气度,是指一个人的气魄风度,古人做文章之时,最讲究的就是诗文气韵。一首诗的气韵,决定着作品的好坏,一个人的气度也代表着个人的心理素质,它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有很多人误解了气度的定义,以为高远旷达代表着狂放不羁、粗俗大意。实际上,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才是一个有气度之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短短的一条巷道,折射出人心中气度高旷的闪光面。

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张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时间太久远,也分不清楚谁家到底占多少房屋周围的土地。而两家又都想让自己的地方能大点,于是争执顿起,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贵为宰相的张英,官府自然不敢决断,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没想到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可看到张英的回复,一合计,确实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命人将墙拆除,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态度。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让邻居一家人十分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形成了传为佳话的安徽桐城“六尺巷”。

提到气度不得不说说和气度息息相关的思维,《菜根谭》有云,思维要细密,但不可杂乱琐碎。这就如同有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凡事想得周到明白,然而这份细致已经偏离了细密的轨道,步入了胡思乱想的行列。不但不会给自身增加什么益处,反而让自己的思绪钻了牛角尖,很难回头。

万法归宗,百川归海,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处事做人方针与原则,都要有高旷的气度,这样我们面对生活的重压,才能够平和以待,最终求得圆满。其实无论今人,还是古人,只要能放开心胸,到达“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已经是生活的赢家,因为我们战胜了自己。

在冰雪中扬眉,在风雨中微笑,气度高旷,内心平和,方能显出成熟的做人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