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年3月,只有59岁的马可·奥勒留躺在军营的帐篷里,病情危重,已是弥留之际。他思考着自己奔波疲惫的一生,思考着自己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他只想过自足宁静的生活,却陷入荣耀光鲜之中。他论证武威、雄心、战争、胜利的虚妄,却不得不一次次穿上战衣。他多次讲,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对于死亡,他并不畏惧,他只是担心来不及行德。
马可·奥勒留谈到了死亡是什么,对死亡的态度,但是这更多的是他人的死亡。在《沉思录》卷一中,他一一对亲人、老师、友人表达感恩之心,其中无不饱含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即位前,他的老师阿拍洛尼厄斯逝世了,他悲痛至极,大哭不已。他的妻子福斯泰娜在行军途中逝世,他痛不欲生,塑了一尊福斯泰娜的金像随身带着,经常对着金像洒泪祷告。有人批评他违背了自己的哲学原则,死亡既然是自然而然的事,为何那么悲痛?
马可·奥勒留经历了太多生与死之际。战场上,战士英勇奋战而死,敌军抵抗无效而死;角斗场上,奴隶搏命失败而死;罗马城内,民众感染瘟疫或因台风、地震等灾害而死……战乱、格斗、灾害使马可·奥勒留直面死亡。生命的瞬间消失,死亡的突然到来,让这位拥有至高权力的人经常思考生命和死亡。
作为皇帝,他拥有对于他人的生杀大权。他慨叹生命的可贵和短暂,却没能保护住他的子民。他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突袭,不能救赎祖先的愚蠢和罪恶,没有改变奴隶悲惨的命运。他说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然而在现实中,他仅仅记住自己是一个罗马人。这是时代和职责对他的限制,他只能像一个罗马人那样行事。
马可·奥勒留讲要及时行德,在肉体消失之前抓紧时间训练德性,或许正是经历过太多生与死。他强调死亡并不可怕,不必为死亡无穷无尽的烦恼,或许正是因为在当时死亡并不是件难事,人的生命处处面临着威胁。而人无力改变现实,不能从死亡的威胁中解脱出来,只能求得暂时的心理安慰。
罗马人是重行动轻思考的民族,他们并不愿意一个哲学家坐上皇帝之位。马可·奥勒留在生与死之际,罗马人依然兴高采烈,他们甚至谈论起新的皇帝。他的儿子康茂德已经蠢蠢欲动,准备接掌皇权。他为他的同胞们辛苦劳作,兢兢业业,他们却没有痛惜他即将逝去。这个时候的马可·奥勒留是否落寞而失意呢?对死亡司空见惯的他如何迎接自己生命的逝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