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耶勒鲁普获奖经过

耶勒鲁普获奖经过

时间:2022-1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这几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暂停。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政治原因也不能忽视。鉴于此,19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三国之一的丹麦,由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共同获得。耶勒鲁普曾在德国攻读哲学,因此他的作品有浓重的德国风格。但说实话,从文学地位而言,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都算不上能流芳百世的大作家,平分的做法,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一种微妙又不得已的方式罢了。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17年,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但战事仍如火如荼。经过凡尔登那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即使大规模的屠杀,也没有给敌对双方带来大的情绪波动。这样一来,彼此交锋的场面更加惨无人道,连带着战线也越拉越长——到了这个时候,被枪与火包围的地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佛斯和杜奥蒙周围的据点。到了2月,整个德国都开始了潜艇战争,在这种逼迫下,美国不得已加入战争。至于俄国,沙皇的帝国已经崩溃。发生在彼得格勒的“二月革命”持续很短时间就没了动静,这次革命以沙皇退位开始,以十月(俄历)俄共夺权结束。1917年二月(俄历),沙皇政府被克林斯基等人攻击垮台,新的“俄罗斯共和国”取而代之。是年十月,政权又落到俄共手中,于是这个诞生没多久的政体也不复存在。各个国家皆如此,整个欧洲都处在动荡中。

这时人人自危,颁发诺贝尔奖似乎不合适。评选得奖人这项工作在以前的确非常光荣,但是现在,在人人都笑不出来的时候做这件值得庆贺的事,本身就要顶着压力;再者,颁奖典礼一直是国际上的一出盛典,但是现在,世界战争已经闹得够大,谁会关心斯德哥尔摩的这出小戏?所以,这几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暂停。

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政治原因也不能忽视。瑞典人的想法是保持中立。但是,即使他们的中立状态也难保万无一失。谁都能看出,瑞典很难维持这种状态。单从地理位置上说,瑞典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和德国是相邻的;并且在两国关系上,瑞典和德国一直不错。这两个因素使得契约国无法相信瑞典。瑞典和契约国之间的关系像地下河流一样,一直暗中汹涌,最终这股暗流冲破地面,在3月份爆发了。瑞典政府终于意识到,真正的“保持中立”和“对喜爱战争的德国的残酷做法听之任之”完全是两码事。

到了1917年,瑞典政府明显倾向于德国,所以那年英法两国压根没有参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但是德国也不积极,只推选了一名本国作家厄恩斯特,而且厄恩斯特并非杰出作家。没想到现在各国竟然如此对待诺奖,瑞典学院很尴尬。于是瑞典学院开始苦思对策,希望尽早结束这种局面,又不使自己过于被动。

1914年12月,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中立国的国王在马尔莫会晤。通过这次会晤,三个位于欧洲边缘的国家为了一个新的目标再次团结起来,并且,北欧地区曾经吵吵嚷嚷的局面也完全结束,甚至还平息了1905年瑞、挪分治激起的余波。

1917年,这三位国王再次在克利斯契爱尼亚(挪京奥斯陆之古名)聚首。这次会议广为人知。三个国家都希望能再次合作,并同意必要时互相施以援手。说到底,他们毕竟都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这次会议让三个国家更深刻地意识到这点。鉴于此,19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三国之一的丹麦,由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共同获得。

耶勒鲁普曾在德国攻读哲学,因此他的作品有浓重的德国风格。他早在1892年便在德国的德勒斯登定居了,他的作品拥有数量庞大的德国读者。自从布朗底斯去世后,他和彭托皮丹一样,都是继承这位先贤文化精髓的新生代作家。

现在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让二人均分奖金,还是只颁给其中一个?在瑞典学院一些院士眼中,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采取这种折中手段。因为,对于这笔奖金的具体意义,诺贝尔先生曾这样表示:奖金用来维持获奖人的日常开销,并非额外的奖励。所以,当院士们均分奖金的建议被否决时,他们自然非常失望。另一些人则对平分的做法相当赞同,认为这样做很公平,后世也会称赞这种做法的。但说实话,从文学地位而言,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都算不上能流芳百世的大作家,平分的做法,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一种微妙又不得已的方式罢了。

就这样,当瑞典学院于1917年11月8日召开全体大会时,决定把诺贝尔奖同时颁给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