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鄞人杨自惩……”

“鄞人杨自惩……”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浙江郸县人杨自惩,最初在县衙里做一名小小的官吏。杨自惩见到这种情况就跪下劝解县令不要再生气了。这一段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杨自惩不忍心见到囚犯遭到县令的毒打,下跪求情并劝说县令。杨自惩是一个爱护别人,宅心仁厚的好人,有同情心和慈悲之心。对于众生,以慈悲为怀,用自己的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人,是道德高尚之人的一致做法。

【原典】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注释】

①挞:鞭打。

②哀矜:怜悯。

【译文】

浙江郸县人杨自惩,最初在县衙里做一名小小的官吏。他宅心仁厚,为人守法公平,铁面无私。有一次,县令鞭打一个犯了罪的人,打得那人满脸是血,县令还是怒气冲冲的,不见一点消散。杨自惩见到这种情况就跪下劝解县令不要再生气了。县令说:“这个人干了违法犯罪的事情,怎么能不让人愤怒!”杨自惩一边磕头一边说:“朝廷中已经没有什么道义、公理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犯人要是审出真实情况,应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的不明事理,不应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高兴。高兴都不可,更何况是生气发怒呢?”县令听了杨自惩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慢慢息怒,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主题阅读链接

这一段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杨自惩不忍心见到囚犯遭到县令的毒打,下跪求情并劝说县令。杨自惩在县衙里只是一个小吏,换句话说杨自惩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是吏,但不是官。

在中国古代,吏指的是官府中的青吏或差役和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而官一般都是指有品级、有权力的人,拿到现在来说,一般都是指职务里带“长”的人。换句话说,当官的就是坐在那里指挥别人干活的,动动嘴就行;而小吏就是专门跑腿打杂的,负责干活的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等级制度是十分森严的,杨自惩这种连官都不是的人在县衙根本就没什么地位,从整个故事的内容来看,杨自惩就是一个看守牢房或者犯人的衙役,顶多就是个牢头。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这说的是杨自惩的性格。杨自惩是一个爱护别人,宅心仁厚的好人,有同情心和慈悲之心。同时他又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让人敬佩。

行菩萨道的人,心都慈悲,有怜悯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善行善愿,才会有福报,所以佛家以慈悲为怀。

弘一大师李叔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始终以慈悲为怀。一次,他在丰子恺家里,丰子恺请他坐在藤椅上。他先是把藤椅轻轻地摇一摇,然后再慢慢地坐下去,每次都是如此。丰子恺开始不敢问,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斗胆去问弘一大师。大师回答说:“在这椅子里头,藤与藤之间也许有小虫子,如果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的。所以先摇动一下,再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能够躲避。”对蝼蚁尚且还有怜悯恻隐之心,何况人乎?

由此可见,弘一大师的个人修为是多么高深。对于众生,以慈悲为怀,用自己的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人,是道德高尚之人的一致做法。

三国时的王烈就用自己的慈悲之心感化了一位盗牛人,使他从此弃恶从善。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呀?”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转变,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对他说:“你的年纪大了,挑这样重的担子,怎么受得了呀?我来替您挑吧!”

这个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为了避免让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那老人十分感动,拉住他的手说:“你上回代我挑担,连姓名也不肯告诉我,现在你又路不拾遗,坐等失主,你真是个仁人君子啊!这一次,你一定要把姓名告诉我才是。”那人只好把姓名告诉了老人。老人听后,心想:地方上出了这样一位好心人,应当让王烈知道。于是便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面对犯错之人,我们怎样对待他呢?是严厉制裁,还是以慈悲为怀,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呢?对于犯错之人,我们应该以慈悲之怀包容他,那么他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就会后悔,在此种情况下,他会对理解他的人心怀感激,从而痛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好人,行善事。这样,人世间便少了一个坏人,多了一个好人。有这样的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