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佛教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佛教基本理论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无我既是佛教立教的一个理论基础,也是修行人直接可以经验的一个事实。佛法的核心,不与哲学、宗教、科学相同的部分就是“性空”。所以在佛法这里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是各打三十大板。心就是构成我们一切生命的本体。而一切诸佛成佛是用此心成佛的,一切众生是不离此心成为众生的。二者的结合点在于:修任何一件福报的时候,让心透过事相的束缚,三轮体空地去做。大小在乎人心的量度。

基本概念:关于佛教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无我、忘我、真我?

请奘师解释一下无我、忘我、真我的概念。

忘我,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达到的状态,比如刚建国之初,工人那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就是。还有开发电脑软件工程的一些年轻人现在也经常能够可以达到这个状态,但是这个状态是建立在意识层面的,它源于太多外在因素,一旦这些支持它进入这种状态的因素不在了,那这个个体是不会再进入这个忘我状态的。

真我,源出于宗教或者瑜伽的冥想体验,既是体验,也是理论。也在诗人、艺术家的艺术巅峰体验中存在着,比如纪伯伦、泰戈尔的诗歌中都有这些描述。哲学层面上对于真我就更加关注和推崇,甚至在柏拉图的观点中,认为我们的生命不过是真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几重投影而已。但是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艺术,对于真我的追求与探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症结:那就是在意识层面上幻想出来、离开当下生命实体之外,另外有一个生命真我存在。

无我,是佛陀亲自看见的一个实相,它不是源出于艺术想象,也不是宗教启示,也不是哲学推论,它就是这样一个普遍而本来的实际存在。无我就在这里,不管是谁,只要他愿意离开意识层面直接用“心”来看,它就是这个样子,跟是否被佛陀或者什么人发现无关,它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无我既是佛教立教的一个理论基础,也是修行人直接可以经验的一个事实。而一切烦恼的止息和痛苦的熄灭,离开对于无我的证悟和体验,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又要抛开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无我就是对于生命体的粉碎和不存在。无我是在我们的生命存在中真实存在的一个实相,它本来就是,原本存在。没有感觉到是因为自己缺少禅修体验,如果在身心层面经历过哪怕一瞬间的无我体验,那这些都不是可以成为问题的问题。

佛法有两种无我,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人无我可以突破很多束缚达到解脱,法无我呢?那就应当很好玩了吧?尽管禅是不立文字的,但是在体验层面是很具体的,有过就是有过,没有就是没有,想象是不解决问题的,甚至会引发问题。

“明心见性”、“缘起性空”的“性”是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缘起性空的性是什么意思?

佛法的核心,不与哲学、宗教、科学相同的部分就是“性空”。“缘起”在哲学有,但是哲学上的“缘起”是建立在“有”之上的。宗教建立在“无”之上,或者建立在最高创造者那里。

“性空”是本体论,也就是说构成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的,而此空的特质包括了“一切无常”、“一切无我”、“一切无自主性”、“一切不能独立存在”、“一切都要依赖其他条件的支撑而存在”,所以,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变化、无常、无主宰、无自性的“空”。所以经常见到佛经阐述说“其性本空”,就是指的是这个本体空的本性。

至于“明心”,那就是了知心为法本的实相,一切诸法,离开心而独存是不可能的。因为心物的二元互为支持和依赖,就是“缘起”的自然显现。所以,心不在时,成为纯粹的唯物,但是纯粹的唯物也就没有了有情生命了。反过来只有心时,没有心所依赖的物来滋养缘起这颗心时,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佛法这里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是各打三十大板。

明了“心为法本”之后,本正而道清,自然一切修行都容易操作,可以检验,可以抛开迷信,可以真正解决每个个体的人心问题。每一个体的心是纯净的之后,所有的心想要感应的缘起的生存空间就可以共业所成,可为天堂,可为极乐。从而佛法可以落在实处,远离宗教的恐吓,避免宗教的道德说;远离哲学的戏论,避免哲学的象牙塔之争;远离科学的唯物究诘,心物可以同荣。

释迦牟尼带给人类最大的福音就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心即是佛?

为什么心即是佛?心又是什么?

心就是构成我们一切生命的本体。这里的心不是我们习惯认知的心脏的心,也不是唯心的心,是构成宇宙万有的本体的心,所以有时候用“真如”,用“如来藏”,用“大光明海”,用“一心”等来代指此心。而一切诸佛成佛是用此心成佛的,一切众生是不离此心成为众生的。

“信”是什么?如何真信?

五根:信、进、念、定、慧;三资粮:信、愿、行。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首先强调一个信,也不知道“信”是什么意思。平时还觉得自己信佛所说、信真如,可是回心静虑的话,哪是真“信”呢?

这个问到根子上来了。佛教虽然是以熄灭烦恼为核心目标的佛的教诲,但是仍然具有宗教的成分,而我们一般人有几个是完全了解了佛法的道理之后才来建立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呢?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感性上产生朴素的好感,然后慢慢建立起信心的。

但是佛教的信又和宗教的信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宗教的信强调的是“信者得救”、“所信者万能”、“所信者唯一”等,而佛教的信是信仰者和所信仰者平等,也就是人人皆可做佛,这个信,就一下子突破了宗教的束缚和蛮横无礼、必须服从的“绝对唯一”,将“信”变成人间的、普遍的、人人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和可以操作的行为。

因此了义佛教特别强调的就是对于真如的信,这方面《大乘起信论》特别可以作为参考。因为只有相信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有觉悟,透过具体行为破除染著在真如上的垃圾,恢复原有的佛性光明,这样修行也就很具体,又抛弃了迷信和玄秘色彩,在人的本位上来落实修行,在生命的当下获证解脱。

因此,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四信强调的是真如,然后是佛所说的法,而不是佛陀个人。因为一切修行人不是因为佛而解脱,是按照佛指导的方法来修行而熄灭烦恼、获得彻底的解脱;而一切佛也是因为法才成为觉者佛陀的。这一点,再次将佛法从宗教圈子里拔出来,成为超越宗教的生活的智慧。

契入真如后是否就没有疑惑?

奘师,契入真如后,是不是一丝一毫疑惑都不会再有了?

你是理入还是事入呢?要理事圆融地契入才好。单纯理入没有事上证明,这个入不能深入持久。单纯事入不明其理,仍会疑惑所证是否究竟。

福报和功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什么是善与人同?

请问奘师,功德和福报有何不同呢?一般都说回向功德,可不可以回向福报呢?

福报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功德要的是“心”,所以二者不同。再者,福报可以从事情中修,功德要从内心来完成,所以二者不同。第三,福报是生灭变异之法,福尽还空,但是功德可以回到心之本源,超越二元,而安住心体,所以二者不同。

二者的结合点在于:修任何一件福报的时候,让心透过事相的束缚,三轮体空地去做。有执着地做,功德也是福报,无所求地去做,或许可以让福报回到功德。但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与人同,那就是无所求地回向。

师父能再谈谈“善与人同”吗?

“善与人同”的意思不好定义,因为个人运用起来或许多样。但是大体的原则可以把握:就是好事尽可以让给别人做,自己不要做绝了,给别人留下空间和位置,让大家来参与,否则你自己以为的好事都是你做的,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招致麻烦。一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心给他人留下为善的空间;二是因为你贪求自己的功德、福报,害怕被别人分享。所以善与人同,不是很容易的。

img67

放慢心灵脚步春令营·湖北黄梅永安水库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

请问奘师,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

大小在乎人心的量度。修行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对生命的关注层面上产生了不同,小乘更关注自己的生命从烦恼中解脱,大乘是要更多的生命从烦恼中解脱。

但是现在这个纯粹名目上的所谓大小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了。看看今天那些小乘的法师大倡佛法关注生命的行为,看看今天所谓的大乘行者却只是注重个人的解脱这个事实,就觉得所谓的大小真的是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了。

善行和真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请问善行和真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亡失菩提心而做善事,即同魔业!不知心之所在,不知心为何物,不知心之体相,而行一切善事,比盲修瞎练还糟糕。会把好端端的佛法变成宗教慈善活动的。所以但得本,不愁末。

但是,绝不可以以此为借口而忽视善行、善法,我们佛弟子的善行、善法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不足。所以,佛法的建立在相依、相倚、缘起之上的慈悲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相反,抱着功德色彩地追求个人修行利益的善法太多了。

什么是因果报应?

如果某天我被人骂一顿,按佛教理论对方是“造了口业”吗?如果我不还口,对方会是什么结果?如果我心态不平衡,又将对方骂一顿,算是扯平吗?还是说我又造了新的业障?请师父给我讲一讲这其中的因果报应问题。

这个确实属于因果问题,并且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不遵从“此有故彼有”的因果法则。但是佛法的因果法则不是你理解的机械的、狭隘的“因果报应”学说,机械的因果报应学说就会把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任何一个作为放入这狭隘的理论中,给人的指导不是智慧的洞见,而是被动的遵从或者约守,并且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真正佛法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原则是动态的、缘起的、空性的,因为动态,那么骂你的一句话可以追根溯源到无限久远的前因,而现在无非是果。因为是缘起的,那么跟你当下的作为,一定息息相关。因为是空性的,你可以选择让这个力量当下熄灭,也可以选择针锋相对、延续因果的作为。所以没有那么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机械的、狭隘的“因果”的。

现在市面上(佛教徒内)流行的因果理论,不是纯粹的佛法的,而是掺杂了很多中国古老的道德说教的东西,但是道德说教很难真正劝化一个人改过迁善的;但是佛法纯净的因果可以帮助当事人自己深刻洞见事情流转的实相,从而选择自主的生命走向,这个是内发的,而说教是让人讨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