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晋佛经翻译家

两晋佛经翻译家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到了两晋,出了许多佛经翻译家,如竺法护、帛远、竺叔兰、卫士度、聂道真、法立、法炬、帛尸梨蜜多罗、道安、法显、佛陀跋陀罗等,都为译经事业作出了贡献。竺法护是晋代译经数最多的佛经翻译家,所译佛经,小乘、大乘都有,包括《光赞般若经》、《修行道地经》、《贤劫经》、《正法华经》、《大哀经》、《渐备一切智德经》、《普曜经》等154部,309卷。

三、两晋佛经翻译家

img19

竺法护(图19)

汉末、三国以来,佛经传译渐广。尤其到了两晋,出了许多佛经翻译家,如竺法护、帛远、竺叔兰、卫士度、聂道真、法立、法炬、帛尸梨蜜多罗、道安、法显、佛陀跋陀罗等,都为译经事业作出了贡献。

竺法护(图19)是西晋僧人,祖先为月支人,本姓支氏,所以又称“支法护”。世居敦煌,人们称之为“敦煌开士”、“敦煌菩萨”。他8岁即出家,师事外国僧人竺高座,从师姓,又称“竺昙摩罗刹”。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每日诵经万言,过目则能。当时正是晋武帝之世,寺庙佛像虽崇京邑,而佛教典籍大多在西域。他发愤取经弘道,随师赴西域,遍游诸国,因通36国语言。贯综古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晓。他取经回来,从敦煌至长安(今陕西西安),沿路传译。晚年在洛阳、长安译经讲法,弟子千余人,著名的有聂承远、竺法乘等。竺法护是晋代译经数最多的佛经翻译家,所译佛经,小乘、大乘都有,包括《光赞般若经》、《修行道地经》、《贤劫经》、《正法华经》、《大哀经》、《渐备一切智德经》、《普曜经》等154部,309卷。

img20

帛远(图20)

帛远(图20)也是西晋僧人,河内(今河南武陟)人。俗姓万,字法祖。他少年出家,勤于佛学,博学多闻,通梵晋语。后在长安建造精舍,宣讲佛法,听者多达数千人。曾驳斥道士王浮《老子化胡经》,与之辩论佛道优劣。他讲法之余,以译经为务。著有《首楞严经注》,译有《菩萨逝经》、《菩萨修行经》、《贤者五福德经》、《佛般泥洹经》、《大爱道般泥洹经》等。晋惠帝末年,帛远被秦州(今陕西西北一带)刺史张辅杀害。

竺叔兰是西晋居士,原籍天竺,生于洛阳。他从小跟随父亲、舅父学习经法、儒典,精通梵文与汉文。他平时喜欢饮酒、游猎,与名士交往,以善辩多智闻名。据说他有一次因病死亡,不久复苏,自称见到阴间业果,所以虔诚信佛。元康元年(291年),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者宋士行,克服种种阻挠,托人带回梵本《放光般若经》。竺叔兰即与无罗叉一起,在河南陈留仓垣城内的水南寺中,将此经译为汉文。太安二年(303年),又与竺法寂一起考订此经,作为定本流传。此外,他还译有《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

卫士度也是西晋居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他安贫乐道,虔信佛法,每天诵经千余言,素心自守。去世那天,他用净水沐浴漱口,随后虔诚念经千言,和衣而卧,安详地逝世了。他平生视般若学为佛教义学的重点,译有《道行般若经》2卷。

聂承远,“明练有才理,笃志法务”,博通经传,而且有很高的文字水平,善于撰文。竺法护在长安的译经助手主要有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等人,其中聂承远是竺法护最得力的助手。他帮助竺法护担任笔受,参正文句,修饰辞义,整理成文,既准确又有效率,在译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竺法护译出《佛说超日明三昧经》时,词句繁琐,聂承远为其删缀文句,使之雅顺通达,为善男信女所乐于诵读。此外,他还译有《迦叶诘阿难经》、《越难经》等。

聂道真是聂承远的儿子,也是西晋居士。他从小随父受学,精通佛教典籍,并熟练地掌握梵语,撰文缀词又胜其父一筹。他跟随父亲参加竺法护的译经工程,一起执掌笔受。永嘉末年,竺法护避居西陲,聂道真随其远行。竺法护在洛阳的译经班子,聂道真唱主角,其父聂承远倒成了助手。竺法护示寂后,道真继续译经,于华严部中译出24品、38卷,还把法护所译佛典编成目录传世。他曾整理《大哀经》译文,其他译作主要有《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菩萨受斋经》、《异出菩萨本起经》等几十部,其翻译佛典数量之多,当时名闻佛教界。

法立、法炬都是西晋后期僧人,曾合作译出《法句譬喻经》、《福田经》。法立曾搜寻胡本佛经,译出百余部,可惜遭遇战乱都散失了。他去世后,法炬承其遗志,又译出胡文佛经多部。法炬还参与竺法护《普曜经》的翻译,又独自翻译了《大楼炭经》、《大方等如来藏经》。

帛尸梨蜜多罗是晋代来华的西域僧人,号高座法师。他于西晋永嘉年间来洛阳传法,后避战乱南渡。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住建初寺,受到丞相王导的礼遇,许多名士都争相与他交往。他精通密教诸义,是最早将密教传入中国的僧人。他熟悉梵文,善作梵呗,译有《大孔雀王神咒经》、《孔雀王杂神咒》、《大灌顶神咒经》等。咸康年间,这位对东晋初期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影响的高僧,圆寂于建初寺。

img21

道安(图21)

道安(图21)是东晋佛学大师,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俗姓卫。他天资聪明,7岁能诵儒典。12岁出家,因为相貌丑陋,不为师所重,派他在田舍做苦力,三年而毫无怨言。师被他感动了,为他授具足戒,并任其游学。道安后来到了邺(今河北临漳),皈依名僧佛图澄,成为他的大弟子。佛图澄以方术而受到后赵石勒、石虎的赏识,得参与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尚”。他说法时,道安在旁解义,经常语出惊动四座,远近闻名。后来道安应邀在襄阳等地传法,既讲解大乘,又传播小乘;既宣扬禅观,又阐述经义。他还提出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观点,清楚地点明佛教必须依附于统治阶级。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陷襄阳,他被苻坚迎至长安,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住于五重寺,主持译经传法,弟子多达数千人。他一生致力于般若学研究,撰有《性空论》、《实相论》等,对佛学贡献很大;总结译经,使后人减少了盲目性;编撰《综理众经目录》,使我国有了第一部汉译佛经目录;制定佛教清规,约束僧尼,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制定寺院戒规的僧人;将僧人姓氏统称为“释”,使之得到了统一;两次派遣弟子慧远、竺法等到各地传法,使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得以扩大。

法显是东晋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俗姓龚。他家兄弟4人中,有3人都是幼年夭亡,所以他3岁便被送到寺院当小沙弥,从小就接触佛经,20岁受具足戒。法显(图22)对当时佛教戒律阙失、佛规紊乱不行感到遗憾,下决心西行寻求真经。后秦弘始元年(399年),他从西安出发,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天竺,学习梵语,取得了一些佛经。他还到释迦牟尼诞生地迦毗罗卫城瞻礼,又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取经。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他随商船沿海道经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返回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西游14年,经过30多个国家,带回《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弥沙塞律》(佛家五部戒律,四部传入中国,其中三部为法显带回)等佛教典籍。第二年即到建康道场寺开始译经讲法,译有《大般泥洹经》、《杂藏经》等百余万言。他还将旅途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即《法显传》)一书,成为研究佛教史及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img22

法显(图22)

img23

佛陀跋陀罗(图23)

佛陀跋陀罗(图23)也是东晋佛经翻译家,本是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人。族姓释迦,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他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7岁出家,精通禅律。后来到罽宾(今克什米尔)传法,应后秦僧人智严之邀,于弘始十年(408年),抵达长安。由于被鸠摩罗什的弟子所排挤,便和弟子慧观等南下,受慧远邀请,在庐山讲法译经,译有《达摩多罗禅经》。义熙十一年(415年),抵达建康,在道场寺译经,翻译了《大般泥洹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多部佛典。尤其是创译了《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