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妙行无住分第四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菩萨修行的六种方法之一。此第四分,佛回答须菩提长老所问“应云何住”。佛认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即不要去执著一切,这是解答了“应云何住”。佛说“不住”这六类,即教导菩萨破除执著此六相,不去执著一切,这是举例说明菩萨应如何安住自心。安住,是佛教修心的方法,即“无所住”,不要去执著一切。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1〕,须菩提! 菩萨于法〔2〕,应无所住〔3〕。行于布施〔4〕,所谓不住色〔5〕布施,不住声〔6〕、香〔7〕、味〔8〕、触〔9〕、法〔10〕布施。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11〕。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12〕不可思量〔13〕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14〕可思量不〔15〕?”

“不〔16〕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17〕、上下虚空可思量不〔18〕?”

“不〔19〕也,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释】

〔1〕复次:按照顺序,先说一段,再说一段。 〔2〕法:一切法、物质。指所有的存在与非存在。 〔3〕无所住:没有执著,不执著一切。 〔4〕布施: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菩萨修行的六种方法之一。 〔5〕色:眼睛能看到的,如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 〔6〕声:耳所闻听的,如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复次〔1〕,须菩提! 菩萨于法〔2〕,应无所住〔3〕。行于布施〔4〕,所谓不住色〔5〕布施,不住声〔6〕、香〔7〕、味〔8〕、触〔9〕、法〔10〕布施。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11〕。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12〕不可思量〔13〕。“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14〕可思量不〔15〕?”“不〔16〕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17〕、上下虚空可思量不〔18〕?”“不〔19〕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一切,应不执著。比如修行布施,就应不执著色布施,不执著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执著一切相状。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执著一切相状去修行布施,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啊,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吗?”

“不可啊,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一切相去修行布施,福德也如这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如我说这样去安住自心。”

【解析】

此第四分,佛回答须菩提长老所问“应云何住”。佛认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即不要去执著一切,这是解答了“应云何住”。随即佛以菩萨修行布施为例来说明:菩萨修行布施时,不要执著眼睛看到的去布施,不要执著耳朵听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所感的、意识所分别的等等去布施。而举例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是佛教认为与人相关的全部存在。佛说“不住”这六类,即教导菩萨破除执著此六相,不去执著一切,这是举例说明菩萨应如何安住自心。佛还以虚空的譬喻(佛教非常善于以譬喻说明道理)来说明效果,即这种不执著一切的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如所教住”,就是佛叮嘱菩萨,应按照如此教导去安住自己的心。安住,是佛教修心的方法,即“无所住”,不要去执著一切。至此,经文似乎完成了一问一答,但佛教认为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人也许已经明白了此问题,有人也许还似懂非懂,有人也许仍一窍不通,所以经文接下来将就此进一步展开,或再就相关细节作进一步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