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识双运界

智识双运界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世间都依赖生机才能成立,所以可将这生机、这如来法身功德称为生起世间的因。前者,可譬喻为困于荧光屏内的心识,后者,可譬喻为出离荧光屏的心识。所以,人成佛时一定证到如来法身。因为在证智成佛的同时,佛有一认知识境的智生起。在佛典中,一般将佛内自证智称为“根本智”、认知识境的智称为“后得智”。二取显现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名言显现是由概念的施设来认识世界。当如实见到这境界时,便看到智识双运界。

对于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笔者常用“智识双运界”一词来加以解说。于今即略为说此。

龙树论师在《法界赞》中有一偈颂说———


试观心识有二面

世间以及出世间

执为我法成轮回

为自证智则为如


在这里,“出世间”便即如来法身;“世间”便即如来法身功德。

如来法身是出世间,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来法身已经超越缘起、超越业力因果,是即超越了必然落于缘起与业力因果的世间,是故即出世间。“出”便是超越、出离的意思。

至于如来法身功德是世间,那就须要解说。一切世间都依赖生机才能成立,所以可将这生机、这如来法身功德称为生起世间的因。但是我们虽然在名言上称之为“因”,实际上却并不把如来法身看成是造物主、不把如来法身功德看成是造物主的作用。因为法界的生机无所造作,只是自然而然呈现的功能,一如有太阳自然就有光与热,所以法界生机并不是“造物因”。

藏传佛教将这“因”称为“含藏因”。

一切世间都含藏于法界之中,都无例外地得法界生机,由是成为存在或显现,所以称为“含藏因”实在是很恰当。由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周遍法界的生机、亦即把如来法身功德称为世间。

出世间即智境,因为如来法身即佛内自证智境;世间即识境,因为一切世间都由心识认知。

所以,若当我们将在识境中的认知,看成是由“自我”所见的真实时,那就是“无明”了,由是我们就永远在这真实中生生死死。一如生活在荧光屏中的人,例如演员,扮演完一个角色再扮演另一个角色,这就有如轮回。

但当幕中人的心识能离开荧光屏,当他看荧光屏时,自然能如其所见而见,这就叫做“如”,为了强调所见真实(见到荧光屏的实相),又将所见之境称为“真如”。

这两种见地,前者是只见世间而不见出世间,后者是同时见到世间与出世间。前者,可譬喻为困于荧光屏内的心识,后者,可譬喻为出离荧光屏的心识。前者即识,后者则为智。

当这样说时,就容易理解“智识双运”了。下面即接着解说。


要解释智识双运,必须先了解成佛的机理。

人于成佛时,一定证得“佛内自证智”。这一点无须解释,一如我们说,当小学毕业时,一定得到小学文化程度的知识,这说法无可争论。所以,人成佛时一定证到如来法身。

在这时,人的色身依然存在,色身依然住于识境,那么,这色身又如何呢?是否因为心识出离识境(喻为离开荧光屏)的缘故,便连身体都要离开识境呢?

不需要。因为在证智成佛的同时,佛有一认知识境的智生起。在佛典中,一般将佛内自证智称为“根本智”、认知识境的智称为“后得智”。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智实同时证得,是同时,并不因为名为“后得”,就把这后得智理解为成佛后之所得,在证根本智之后才能出现。

所以释迦牟尼成佛,他的色身依然在识境中生活,一切日常生活、起居饮食都要适应识境,这时,他的心理境界就即后得智的境界了,也即上面所引龙树颂中之所说,“为自证智则为如”,他即在这如如真实中生活。在《入楞伽经》,说之为“唯心所自见”。心识见到怎样就怎么样,更不受名言概念所歪曲。

说到这里,我们要打岔一下,说一说我们到底是如何去认识自己所住的世间。这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执著“自我”,同时执著我所见、我所闻的一切事物与现象(这在佛典中称为“我所”)。这便是龙树颂中所说的“我”、“法”了。对此的执著,便称为“我执”与“法执”,总称为“二执”、“二取”。

第二个步骤是,由于二执,我们便为我与法施设名言。我叫做什么、是什么身份、这器物又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是等等。这些施设便是世间的概念、知识、经验,在世间中绝对真实,也绝对有用。我们读书,其实便只是学习这些施设出来的名言与概念。

人就是通过这两个步骤来认识自己的世界。佛家将第一个步骤称为“二取显现”,第二个步骤叫做“名言显现”。二取显现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名言显现是由概念的施设来认识世界。这即人的心识在识境中的运作,也即龙树所说的“执为我法”。

佛的后得智则不然。后得智中没有自我(无我)。没有我与我所(二取),也不落在名言概念来看世界,所以世界不由二取而成显现,亦不由名言而成显现,那就可以如其真实而认知,这就是“唯心所自见”了。

所以,“唯心所自见”并不是唯心,这里所说的“唯心”,只是客观的认识,而哲学上的唯心则相反,是纯主观的确立,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应该这样来理解“唯心所自见”:内心的客观认知,就是外境的客观显现。在这里,完全否定了主观的认知相,所以“无我”,同时亦无“我所”。

佛家用一个譬喻来形容这个境界,叫做“婴儿观佛殿”。

佛殿金碧辉煌,灯火通明,人到其中,依“名言显现”来认知佛殿,就即落在概念中来观察。这是佛,所以端严;这是莲台,所以清净;这是供灯,所以虔诚;这是壁饰,所以华丽,如是等等,完全落入主观施设来观察。因此佛殿所呈现的便完全是主观认知相。婴儿则不然,唯心所自见,见到什么就是什么,并不落入端严、清净等等概念之中,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为自证智则为如”了。


说到这里,就可以定义“智识双运界”了。它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以佛内自证智为基础,由智的功能,显现种种识境。当如实见到这境界时,便看到智识双运界。但一加心理歪曲(二取与名言),便不能如实见到这以智境为基的识境,由是落入心识污染的境界,唯见受心理歪曲的识境。

能这样理解智识双运界时,便能正确认识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双运的“如来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